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斌 《高教论坛》2014,(3):11-1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需要我们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组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情感陶冶、认识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3.
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组成.隐性德育课程具有情感陶冶、认识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德育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4.
徐超妮 《文教资料》2009,(24):167-169
高校隐性课程建设的情况,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科学地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渊源出发,揭示了高校隐性课程对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不断深化高校隐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文化的广阔视野中,课程是高校关注的焦点。课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组成,隐性课程具有德育导向、启智冶关、行为规范等功能。我国高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隐性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管理优质、服务周到的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隐性课程的缺失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组成,其中,隐性课程具有德育导向、启智冶美、行为规范等功能。我国高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隐性课程呈现出一种缺失的态势。高等学校构建隐性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关系融洽、管理优质、服务周到的育人场所。  相似文献   

7.
隐性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隐性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如隐性文化建设意识淡薄、高校隐性文化主体物质依赖性较强等问题,导致高校隐性文化体系建设缓慢。本文认为,我国高校隐性文化体系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8.
从物质、文化、精神和制度四个方面简述了体育隐性课程的属性,探讨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意义,分析了体育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进而提出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建议:加强高校各级领导对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视与支持,提高高校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的整体认知水平,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旨在发挥体育课程的整体功效,以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体育隐性课程的载体包括物质载体、精神载体、文化载体和制度载体,讨论了它们在实施过程中潜在的负面效应,并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改善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载体;优化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载体;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完善校内的各种体育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具有渗透性、隐蔽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当前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个人素质以及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探索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它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特别适合德育.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和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隐性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效,应当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隐性课程在育人功效发挥上具有非强制性、感知性、创造性、弥补性、持久性等特点,教育管理者应当从隐性课程的地位认识、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构建,以及整合显性与隐性两种课程方面入手,促进隐性课程育人功效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属于高校国防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和渠道,分析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因素也是促进高校国防教育在高校深入开展的一种体现,加强这一研究对于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其中指出了对于弥补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育效果不足和顺应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时代发展要求并有利于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完整性的作用等内容,对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层面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丛静 《贵州教育》2013,(6):39-43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课程形式、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表现方式。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提出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首先由美国学者提出。我国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围绕隐性课程的概念、特点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的范围和论题主要涉及校园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际关系等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中央民族大学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其隐性课程与其他高校不同,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是隐性课程在高校国防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是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高校国防教育效果、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指出其弥补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育效果不足、顺应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时代发展要求,以及有利于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完整性的作用,并着重分析了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层面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6.
一般地说,德育有—条途径:一是正规课程教育;二是非正式教育:三是隐性课程教育。这里的隐性课程指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同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相对于正规课程.隐性课程贴近学生生活,易使学生接受,学生在其中受到的道德影响也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7.
隐性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在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具有职业道德导向功能、职业动机激励功能、职业情感陶冶功能和职业行为规范功能。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可以从正规课堂、物质环境、制度建设和精神形态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我理解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体现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无疑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隐性课程则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美化、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其中学校的文化生活、校园风气、道德氛围、人际关系又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那么,农村中学如何建设富有特点的校园文化?北京市顺义区南彩中学创新学校环境,努力营造全面育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打造出富有魅力的“南彩”校园文化。校长认为:学校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潜移…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它作为隐性课程具有德育、美育、先导、约束、协调、创新等功能,在学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钟娟 《华章》2011,(11)
本文依据体育隐性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文化要素和制度要素,提出了普通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对策,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