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反思,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面对变化多端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面对教学中突如其来的棘手问题,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应对时,是撒手不管,听之任之,还是寻求良策,提升教学智慧呢?其答案一定  相似文献   

2.
面对变化多端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面对教学中突如其来的棘手问题,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时,一定会努力地去探寻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然而,妙计的寻找和探求,必须以课堂行为的剖析、教学事件的"曝光"为前提,通过不断的审察和反思,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的途径,彰显灵动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3.
当大家以极大的热忱反思与颠覆以往驾轻就熟的课堂“常规”后,我们却惊讶地发现,新课堂如何架构并不能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勇气一蹴而就。面对阅读课堂日益走向繁闹,面对各类“新”的教学名词纷至沓来,面对“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开始“乱花浙欲迷人眼”,亲历新课堂实践的我们却对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和困惑:语文课,你究竟以何为优?  相似文献   

4.
“思辩课堂”充分体现积极之意,积极教学一定充满“思辩”,“思辩课堂”是积极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还存在教学目标缺素养、教学过程缺思辩、教学内容缺转换、教学呈现缺问题、教学方法缺对话、教学评价缺客观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教学之“理”把握不到位、对教学之“利”把持不到位、对教学之“节”把控不到位。“思辩课堂”教学价值指向学生面向未来的成长,目标逻辑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并行轴,过程逻辑以PDCA螺旋循环为主体线,内容逻辑以话语体系为转换面,技术逻辑以任务设置为重点域,方法逻辑以动手动嘴动脑为结合体,评价逻辑以学生思维能力锻炼为关注点。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教学事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部分或全体学生引发的、影响教学进程的、教师始料不及的事件。群体性教学事件具有涉及人员广泛、产生原因复杂、应对难度较大、结果影响深远等特点。面对群体性教学事件,教师可灵活运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把握重点、施加影响,分析情况、"分而治之",借助外援、稳住局面,应变之后、妥善处理等课堂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曾荣华 《师道》2014,(11):35-36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往往在实践过程中会被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想法、做法,甚至是教师本人的失误而打断“完美”的教学节奏和进程。面对课堂出现的种种“错误”,我们是采取责罚纠正以儆效尤、回避问题继续授课,还是将“课堂错误”转化为课程资源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成为我们教学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7.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注重美学事件的课堂,必会以偶然打破必然,重构可能;必会让知识成为奇遇,成为生命自我成长的关键;必会激活已有的经验,生成灵动的生命智慧。教学中的即兴是即时的感兴,即时的生发和升华;教学中的举例,则是预设中的选取,所“举”之“例”为“之一”,为的是例证其背后的原理、原则、普遍的东西。即兴,所面对的美学事件,则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一个”,是唯一的、独特的、偶然的,是突发的事件。这些美学事件的情节,由细节生发而成,需要扩张、推动、延伸“细节”为“情节”,从而令师生在“事情”中创造、成长。如此,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可以“言传”的公共知识,更有深入内心的意会知识。后者是真正属于每个人的个人知识。  相似文献   

9.
任萍 《四川教育》2020,(12):26-26
线上教学产生的问题,值得学校管理者深思。我以成都市实验小学北新校区为例,谈一谈面对“线上教学”的困境,学校管理者如何破局。一、面对现状,深刻剖析教师的问题与困惑技术设备。传统课堂,教师基本上都通过使用课件和投影以及电子白板开展教学活动。而线上教学教师无法长时间演示课件,所以通过怎样的设备、选择什么平台,则成为教师实现线上教学遇到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掌握知识的主要平台.但由于在课堂模式、课堂提问、课堂内容和课堂效果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效率不高的困境.面对这一难题,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通过“巧用课堂导入,活用教学语言,多用教学手段,适用课堂练习”的“四用”策略积极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比如:七年级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不能轻视,因为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七年级学生开始练习写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作为七年级语文老师就应该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相似文献   

12.
论教学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是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相互参与 ,互融互动的行为活动。它由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多向连动成“情节” ,这些情节进而组成“事件”。对课堂内主体行为、情节和事件的研究 ,属教学的微观研究。遗憾的是 ,我国的教学论对教学的哲理探求和阶段性的中观研究多 ,而对微观的行为和情节研究少。这大概是 2 0 0 0年前的《学记》开始的文化传统吧。以中观研究为主的教学论对传统教学积弊的改革难以落实 ,致使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而大多数课堂教学还是老样子。我们的“教学周期”研究 ,便试图从微观研究打破课堂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的沉闷空气 ,给生成性…  相似文献   

13.
冯芳 《新疆教育》2013,(13):187-187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比如:七年级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不能轻视,因为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七年级学生开始练习写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作为七年级语文老师就应该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此,很多教师喜欢用“问题教学”的方法授课。我们对阅读教学的考查,确实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这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不少教师的问题教学却成了教学问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太随意,问题离开了文本研读的具体语境,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有的教师喜欢将需要交流探究的问题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是非问、选择问;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不自觉地与应试接轨,把课上成了应试课;有的教师将问题抛出后,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能以自问自答结束。以上的课堂问题实际上都是伪问题,缺少思维内涵,缺失问题情境,缺乏提问设计创新的技能;问题与问题之间既不存在联系,又缺少整合,结果造成了教师的“问题依赖症”、学生的“问题厌倦症”。面对这一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来改善问题教学,避免使其成为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智慧教学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依托于智慧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智慧课堂更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课下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智慧课堂的热潮中,更紧迫的问题是高校教师尤其是来自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从当前慕课及混合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为提升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供以借鉴。  相似文献   

16.
"故意出错"--一种有效的教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你在教学中出过错吗?”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恐怕经验再丰富的教师都不可能给出否定的回答。尽管课前深入备课,精心设计,但面对动态的课堂,面对日益活跃的学生出现些意外的错误似乎不可避免。《人民教育》2003年第17期中的一篇论《让课堂上的“错误”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剖析。它指出,出现错误之后科学的处置方法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梁坚 《广西教育》2009,(8):20-21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育界人士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线老师的不懈追求。面对新课程,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这一平台,有机整合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以达到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的各项目标,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走进新课程,我们共同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我们有新的思考,有新的探索,也有新的困惑。原本枯燥乏味的“复习型”教学导入被打入“冷宫”,而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内容生动。与此同时,一些教师刻意追求形式,为了“情境而情境”。从而使设置的教学情境并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安徽农业大学近10年教学改革背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和课外小组访谈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认知评价状况。面对调查中反映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教法、班级设置等问题,必须综合采用多种途径,力求突破现有课程教学瓶颈;同时,立足于“第一课堂”,不断拓展和完善“第二课堂”实践形式,形成“两个课堂”良性互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余森教授认为,“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就是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好的案例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新课程系列专题报告提纲》)周卫研究员认为.“教学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是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