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奇思妙想,是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如何扬起学生创新的风帆呢?笔者认为鼓励质疑、引导探究、丰富想象,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提高。现以《太阳》一课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谈些看法。【案例】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然后汇报学习情况: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学生有的找好朋友一起学习,有的按学习小组学习,有的自己边读边画……)生:我通过认真地读课文,知道这段讲太阳很热。师:太…  相似文献   

2.
正一、失衡的现状——任"静"悄然离去[案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映示)孙悟空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形象?(建设)细细地读课文,找到感受最深的地方,边读边做批注,想想你读懂了孙悟空的什么特点?师:孙悟空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课文。(生大声读)师:(当大部分学生差不多刚读好,想做批注时)很多同学在一边读一边做批注,很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只有三四个人举手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课堂上.特别是精读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请同学们默渎(或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触动了你的心弦(或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等等)?把这些句子划出来,存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接着.每个学生都把全文默读一遍或自由读一遍。五分钟过后.如果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为“好、较好、一般”三种情况的话,  相似文献   

4.
一、整体感知 ,理清顺序1 自由读全文 ,思考 :“我”都参观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2 学生汇报。(对大会堂的正门 ,学生容易忽视 ,可引导学生再读第三自然段或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3 默读全文 ,思考 :参观之后 ,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怎样说都可以 ,只要是真实的感受就行 ,不必要求答案统一。)二、抓住特点 ,感受体验 ,恰当引用课外资料1 默读课文 ,想一想 :人民大会堂中的哪个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你愿意介绍给大家吗?读后自己先小声练一练。2 小组交流。(1)一边读 ,一边介绍。(2)结合课文内…  相似文献   

5.
马燕 《四川教育》2001,(6):21-21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看图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每幅图的意思写出来的。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一段。 1.抽读一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2理解词句。 (1)“忽然”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明明一听蛐蛐的叫声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 (3)“草丛”指哪儿? 3.如果你是明明,你又那么喜欢蛐蛐,你会想什么?看图说说明明的表情,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抽读) 4.齐读思考: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段讲了什么吗? (二)学习二段。 1.明明这 么喜欢蛐蛐,当 他发现一只好 蛐蛐的时候,他 会怎…  相似文献   

6.
一、诵读圈画 ,有所感悟学生自由读课文 ,随时画出课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反复诵读体会 ,集体交流时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讲讲为什么感受最深 ,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如下重点语句诵读品味 ,并且相机板书 :1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了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 ,向那片废墟走去。2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儿子在等着我!”3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 ,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 ,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 ,不论发生什么事 ,你总会和…  相似文献   

7.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 ,准备好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参观葡萄沟。(板书 :葡萄沟)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就快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吧!学生自读课文感悟 :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相机板书 :是个好地方。三、细读课文 ,指导朗读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请你们细细地读读课文第一段。1 学习第一段。(1)学生读第一段 ,边读边悟 :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葡萄…  相似文献   

8.
A.自主操作型《爬山虎的脚》生动有趣地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只作适时点拨,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一、激发动机(出示投影或录像)谁认识这种植物?你在哪儿看过?它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你想知道爬山虎怎么爬墙的吗?二、学习实践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掌握学生读书情况,说说每个自然段大意。3.研读重点段。①赏“叶”。精读第2自然段,画出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和颜色,对照自己的画,口述叶子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一位教师两次执教《美丽的丹顶鹤》,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颇能引起人的思考。 第一次的教学片段: 师:丹顶鹤美在哪里?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彼此的观点。(生轻声读、思、画、交流)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呢?我在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读中探究 ,读中感悟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 ,把握探究主题。在学生初读课文、读准读通、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或文章最后一句中的关键词“全神贯注”作为研究主题。二、精读课文 ,领悟研究策略。1 教师引入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动作的句子画出来 ,再用心体会。”(学生读、画、想。)…  相似文献   

11.
一、读题质疑,明确目标1.板书课题,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2.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整合为四个学习目标:“穿山甲”是什么?穿山甲为什么要问路?向谁问路?问到路了没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尽量自己读懂课文,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同时圈画出不懂的词句。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目标引路,指导学习(一)“穿山甲”是什么?1.猜一猜。对照名称说说想像中的穿山甲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2.比一比。出示穿山甲的图片,说说与自己想像中哪里一…  相似文献   

12.
余丽英 《湖南教育》2005,(23):27-27
我们在阅读教学课上总看到诸如此类的现象:“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读一遍”“下面分小组比赛读课文,每组读一段”“请几个同学分角色读课文”……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读的训练看似很多,但为什么而读?学生不知道,教师也盲目。这样的读是机械被动的,也是无效的。相反,教师如果给每一次读都安排具体任务,读前提问,读后追问,引导学生利用读来理解文意,利用读来完成学习任务,效果就好多了。例如:“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疑问默读课文,从课文里找答案……”“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西沙群岛物产丰富?哪些段落写了它风景优美?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记……”“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这样的读。是积极主动的,也是有效的。因此,读不是形式,读要有目标。  相似文献   

13.
第一,设疑解除法。就是培养学生提问题、解疑难的习惯。教学中,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进而理解文章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部分,这是课文的难点,其中语句难懂,包容的事又多。在讲这个部分时,可打破常规,先展示问题,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讨论解疑。思考题可设计为:1.书屋的布置及规矩是怎样的?2.先生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3.师生所读的内容是什么?4.“我”在书屋学习情况是怎样的?虽然文章长,内容多,但运用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主题思想也就很明确地总结出来了。…  相似文献   

14.
王美云 《云南教育》2000,(11):32-32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出示课题,学生读题。2.观看课文录像片,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一件什么事。(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综合学生发言,在银幕上映出概括语: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4.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原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重点词句的学习习惯,并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二、讲读课文第9自然段1.自由读第9自然段…  相似文献   

15.
教法一一、以诗导入 ,质疑激趣1.教师背诵杜甫的《春夜喜雨》导入新课。2.质疑激趣 :看到题目 ,你想了解哪些问题?二、交待学习任务1.读懂课文 ,解决疑问 ,重点理解雨中的美景和叙述的顺序。2.朗读课文 ,积累(背诵)课文中的好词句。3.学习本文写作方法 ,仿写《雪》。三、复习阅读课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自读课文 ,标自然段 ;2.读课后提示 ,明确要求 ;3.边读边想 ,理解内容 ;4.小组讨论 ,解决疑问 ;5.朗读课文 ,体会感情。四、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理清脉络1.自由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 ,解决质疑中的简单问题 ,疏通文…  相似文献   

16.
一 读通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师: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头战象》,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张速 《四川教育》2001,(5):32-32
一、说图激趣 1.出示本课教学挂图或让学生看课本 里的插图。请学生说说图上画的动物是什 么?谁见过小松鼠,能说说小松鼠的一些特 点吗? 2.先请学生猜图上画的是谁?问:谁知 道达尔文的一些事,能说出来给大家听吗? 3.读课题,读准“鼠”、“达”、“文”的字 音。达尔文是位科学家,他和小松鼠之间会 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识 读。边读边用“──”线划出生字和读不准的 字音,并对着拼音多读几遍。 2.听读正音。学生听录音或听教师范 读,边听边在自己没有读准的字音上作记 …  相似文献   

18.
一、研读词句,口头表达掠夺的经过。激发愤怒之情 师(出示课件):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并在文字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体会。(生自由读课文并作批注,师巡视。)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要求1.学习读书笔记的作用及基本写法:指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课文,运用学到的读后感的写法,写出阅读后真实的感想体会。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例又,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W,写出自己阅读后真实的感想体会。三、教学准备1.丹好一次读书会。利用活动课,让学生带来自己最喜欢读的一篇课文,或一白诗,戴一个童话故事,大声读,也习和同学边读边讨论。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2.刃\好一个W得展览会。读书会后,清每个同学把自己阅读后的感想…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断:   ……   师:现在,让我们也轮流到作者的位置上看一看杨桃吧。看完后,从文中找出写“我”画杨桃的那一段,反复读读,边读边想像:“我”当时可能想些什么?(师摆好杨桃模型,生轮流到前面看,然后读课文第二段,并想像)   生:“我”可能想:奇怪呀?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