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一致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一种语言能力的应用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当然,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朗读训练目的要明确,安排要合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读课文时,学生朗读的目的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正确流利;重点赏析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因此,除了读得正确流利外,还要能传达课文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陈霞 《成才之路》2013,(20):79-79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途径。朗读是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乐读、想读,这也是做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一  相似文献   

3.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朗读训练卓有成效,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而有感情地朗读,又能加深对课文和朗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加大朗读训练这一教学环节的力度,提高朗读能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认D练内容,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呢?首先提出要求,循序渐进。开始认D练时所学生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再提出要读流利,也就是读得速度适当,不读破句,不唱读;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也就是力求通过朗读,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议席,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逐步提高其次,朗读的形式多样化,以提高兴趣为主。朗读教学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每一篇课文都采用同样的方法朗读,学生就会厌烦。如第三册《美丽的公鸡》一…  相似文献   

5.
范读是引导学生朗读的第一步。教师范读课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丰富学生的词汇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着显著效果。声情并茂的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鲜明的情感,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6.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征,采用表演朗读课文的方法开展教学能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教师可运用表演朗读,培养学生感悟词语的能力;运用表演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运用表演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运用表演朗读,培养学生手、口、脑并用的能力;运用表演朗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基于语文教学“语言是基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与文学是情感交流的媒介”这个特点,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语言的应用和学习,通过教师课堂板书的严谨、规范和准确与学生语言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诵读的音准、断句、流利与学生普通话语言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赏析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与学生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应用、示范与学生口头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师生教学双方的互动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快速朗读作为读书的一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文言文的教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快速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手、脑、眼、心、口的合作能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快速朗读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感情、特色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文言文。  相似文献   

9.
<正>朗读对于学生来说是语文学科中的重点。朗读能力是小学阶段必须培养的一种学习技能。几乎每篇课文都有朗读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教七年语文学科的一点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一、教师精彩的范读我认为教师范读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感情的抒发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带领学生深入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情感等有深入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朗读课文,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态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实行之后,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文章在分析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价值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教师要注重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确保学生课文朗读时间的充足,重视轻松、愉悦朗读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林海》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典型教材。一、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可促进说话和读写能力的提高。教学本课可通过下面的环节培养学生听的能力。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林海》这篇课文词句优美,描写的景色秀丽动人。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充分听的机会。听课文朗读录音是常见的一种方式。我在教这篇课文时,用悠扬动听的乐曲配以朗读,吸引学生欣赏课文化美的语言,领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配乐朗读输送给学生的…  相似文献   

13.
领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怀远县火庙中学崔北军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只注重对课文的分析讲解或写作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朗读课文时不是读得断断续续...  相似文献   

14.
语文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本文从实际的教学工作入手,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都有哪些策略。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科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口语交际尤其重要,朗读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强化听说的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课文录音和课文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然后结合幻灯、图片和让学生反复听录音,使学生熟悉理解课文各部分的主要情节;再根据各部分内容确定的主题句或幻灯情境回答、讨论相关问题,口头复述课文,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再根据课文编故事、短剧,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等。通过这些方法来强化听说训练。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习习惯的养成。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晨读习惯、大声朗读习惯、模仿录音习惯、大胆讲英语习惯、勇…  相似文献   

17.
<正>朗读既是传统语文学习的精髓,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科学有效的方法。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朗读入手,既要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又要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朗读教学效率?本文提出并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从把握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语感和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三方面切入朗读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功训练,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普通话的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朗...  相似文献   

20.
一、引发朗读情 感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朗读,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和认识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综观小语教材,课后提出朗诵训练要求的课文,占讲读课文的60%,按说训练的“量”并不少,但到了六年级的学生,读起课文却还是冷漠淡然,毫无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