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们认为教学与文化的关系是形式与本质、手段与内涵的交互影响关系,对于教学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探寻深层内因,故从文化的角度对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方法、“非教学论”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反思和批判,在文化冲突与变迁不断加剧的全球化时代,对于促使现代教学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学生活研究是21世纪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经历萌芽期、发展期、争鸣期和深化期四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教学生活的内涵及特点、呈现的方式、构成、时空以及变革等领域,其核心主要体现在"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教学生活的反思与批判"、"教学生活论重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论方法论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从而对教学论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消解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论研究中采用“复杂思维”;对理性主义的颠覆有助于我们 置换教学论的视野,关注现实教学生活;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以人文学的视角思考教学,从而开启教学论的人文一面;对权威话语的解构有助于我们进行话语更新,促进教学论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景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强教学论的学科建设,推进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举办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秉持开放宽容的学术理性和直面问题的实践情怀围绕“教学与学生发展”及“教学论学科建设”两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教学与学生发展问题上,与会代表在既有的教学与学生发展问题研究基础上,赋予了教学价值观、学生发展、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回归生活等问题以新的内涵和个性化理解。在教学论学科发展问题上,与会代表提出要从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上对教学论研究做批判反思;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视野和学科建设的维度,进行原创性研究;研究要对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争论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研究要秉持开放性的理念直面教育教学实践,实现学生真正、真实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教学论研究中,存在着对科学——实证教学认识方式的推崇与贬斥两种对峙的态度。本文立足于教学基本问题,以斯宾塞、梅伊曼、拉伊、斯金纳为线索梳理这一认识方式的发展脉络,从研究的问题域、体现的价值尺度、遵循的致思趋向展示了这一认识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教学哲学思维方式是研究者在对教学实践的概括、教学经验的提炼以及教学理论的反思批判中,运用一定的思维手段去理解、认识、反思教学观念、教学活动和教学理论的思维活动形式。历史演进中的教学哲学思维方式呈现出三种形态,以朴素辩证、直观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以逻辑思辨、理性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和以辩证、系统综合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从生成论教学哲学立场看,当前教学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体现“传统理性主义”观念,孤立、抽象地谈论“关系”,以及深受西方典型思维方式束缚等思维问题。借鉴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当代教学哲学思维应该包含整体思维、意象思维、践履思维、关系思维、生成性思维等典型思维方式。当代教学哲学典型思维方式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教学哲学研究范式从形而上的思辨走向基于生活、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的变革,教学哲学学科走向独立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哲学话语体系,唤醒教学哲学研究的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哲学中"存在者"与"存在"的角度考察我国教学论近30年的研究状况,在研究的思维方式层面对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教学论研究方法与范式、教学论学科构建及研究者的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审视.以"存在者"为关照对象的传统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在长期的教学论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以"存在"为关照对象的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是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9.
对教学认识方式的探讨,既是教学论学科建设的需要,也可以加强教学论学科的自我意识。教学认识方式是指教学论研究主体在思考教学问题时的思路与策略。教学认识论方式具有创造性与选择性、时代性与继承性、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总体性与个性等特征。从结构看,不同的教学思想侧重的问题域不同;表述的价值尺度不同;遵循的致思趋向不同。  相似文献   

10.
正为检视教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反思我国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提升教学论学科的建设水平,第三届全国教学哲学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6月28—29日在扬州大学召开,20余位教学论专家与会交流。会议内容不仅涉及教学哲学研究与发展、教学认识论、保罗·弗莱雷的批判理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禅宗教学艺术、教学规律结构等  相似文献   

11.
反思型教师是指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究和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教育现象,及时调整自己,创造教育新经验,提出教育新思想的教师。目前中小学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反思的情感——人格素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及教学自我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是要把教学论从对教学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失落中唤醒,也是基于对自身存在合法性危机的反思,更有其深刻的生存论基础。就教学论学科建设而言,教学论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具体所指的世界,而只是一种了解教学和研究教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学论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教学论要从根本上变革自身的思维方式,即从传统的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转向主体间关系思维方式,并由此导致教学论在理论视野、研究主题、知识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态等方面的理论变革,以便寻找出超越困境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教学反思,概念何意?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教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14.
肖安庆 《教育文汇》2013,(16):14-15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前、教学中或教学后的经验或行为加以审视、分析、批判和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但目前的教学反思中普遍存在笼统空泛、系统性差、敷衍了事、缺乏思考等问题。对此,应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对教学反思内涵的理解,增强教学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艺术研究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艺术研究目前似乎陷入困境,难以突破,而造成困境的原因应在研究自身。从对教育艺术的意义和教学艺术论定位问题的反思与批判过程中可以看出,教育艺术是指教学的艺术的境界、符合艺术活动标准的教学;教学艺术论不是已有教学论的补充或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论流派。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认识论问题上揭示了知识与人类兴趣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认识兴趣”这个具有原创性的概念。技术的兴趣形成了经验性-分析性的知识,即实证科学;实践的兴趣形成了历史性-诠释性的知识;解放性的兴趣,形成了批判的知识(反思)。实证科学有助于经济史研究的准确性;历史的-诠释的科学为经济史研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认识道路;批判的科学(反思)使经济史研究具有强烈的实践倾向。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得失,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升自身语文课堂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步曲,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三大策略。一、课前反思——充分准备语文课前反思是指向语文未来教学的反思,包括反思过去课堂教学的成功与不足,思考即将教学的内容、学情、方式。课前反思是…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也诠释了反思的一个核心作用——促成教师教学理念内涵的清晰化,从而促成教学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指师生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进而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过程。在大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接影响着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本研究尝试以大学教...  相似文献   

20.
姜冬梅 《考试周刊》2011,(77):67-68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身的行为表现,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写成功之处,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写不足之处,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或写教学机智,启迪教学思维、点亮智慧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