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近来,笔者听了省内一位名教师的讲座,这位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和见解.给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讲授占文时总是先在一个班级的黑板上抄写原文,而到另一个班级上时则努力默写刚抄过的那篇古文,这和大部分语文教师照本宣科的方法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2.
李泽军 《上海教育》2009,(14):11-11
最近,笔者在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发现了一个特殊班级,说其特殊,是因为这个班级的教室除了有常规意义上的课桌板凳、黑板粉笔以外,还安装了投影仪、摄像头、拾音器等信息技术设备,同时,原有的黑板也改造为黑板与电子白板的结合体,这个班级的学生人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样的场景,也许我们在其他的地方也能看到,但更多的是公开课或者研究性的课,而像这样常态化落实并固化到一个班级,并不多见。仙霞高级中学的校长李静微说,  相似文献   

3.
魏军 《今日教育》2023,(11):62-64
<正>我经常阅读一些教育名家的教育实践案例,在学习中得到一些豁然开朗的想法。比如在日常教学中坚持让学生每天在黑板上书写名人名言,这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举动,却影响深远。试想,每天一句名人警句,三年时间里就是上千条。这些高能量的语言文字便会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的成长生出强劲的翅膀。这让我想到了班级特色管理。每个班级都是一本书,每本书的内容一定是特立独行的。  相似文献   

4.
围困     
我不是不想离去,而是不能。——题记天还在下着雨,我把脸贴在玻璃上,看着外面一条条雨线。老师还在黑板上激情万分地画着几何图形,一条条白线。我用没有焦距的瞳孔看着黑板,好像看到了一条条的钢筋。“喂!”我的同桌兼死党林雨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我一下子就站了起来——条件反射。由于响声太大,全班都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陈枫,有什么事?”老师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用有点怪异的语气问道。我也发现好像有什么不对,于是想到一个借口:我要去厕所。我想这样一来也许会给沉闷的课堂带来一丝幽默,但又想到这与自己的不俗气质不符,便改口说道:“这…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在教学《浪花》这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出课题 ,然后问学生 :“看到‘浪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有的说大海 ,有的说波浪 ,还有的说沙滩贝壳之类的 ,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时我告诉学生 :“老师今天带你们到海边去看浪花 ,去和浪花交朋友 ,好吗 ?”接着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片 ,边看边提问 :我们到哪了 ?谁在沙滩上呀 ?她在沙滩上干什么 ?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们兴奋地举起手要求回答。这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说浪花和小女孩在玩什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 ,激发了学生主动求…  相似文献   

6.
"千条线万条线,都要汇入班主任这一点"。这是当今比较流行的对班主任地位的形象描述。事实确实如此,班级管理既有常规教育活动又要进行偶发事情的处理;既要指导学生学习,又要指导学生生活。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于是也就有"当今做老师难,做班主任更难。"的说法,那么,班级管理如何走出"繁杂",走向高效呢?笔者以为班级管理实施"四放",不失为一种睿智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在听课时,觉得两位老师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这一内容时,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就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获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现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甲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直线、一条线段,4人小组讨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再画一条射线,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射线?并且出了一题:下面哪些线是直线、线段、射线?最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点:·。问学生经过这点能画多少条射线?画出其中的两条射线,看看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画…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任务: 1.显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感悟线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线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以及对线造型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哪些线条能表现出动感,学习如何运用线条表现动感. 教学难点: 线的动感的表现及疏密的组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要想画出一幅漂亮的画是离不开变化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的.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直线和波浪线,让学生说出不同的两条线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感觉.(波浪线比直线更具有动感.)  相似文献   

9.
杨维斯 《辽宁教育》2004,(10):36-36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不例外,没有丰富扎实的语言根底,同样不能产生成功的作文。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我找到了一块肥沃的土壤———“班级金三角”。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方沃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一、黑板一角我所教的班级黑板向来是“缺少”一角的,这一角被我“侵占”去专门用作展览好词佳句,而写好词佳句的任务,是由全班学生轮流完成的。每天早晨,由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来,其他同学抄下去。实际上,即便不抄,单是看黑板的时候不经意地扫几眼,一天下来,也会把这几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在学生…  相似文献   

10.
<正>一、真实,让隐性思想显现(一)运用工具直面成长一提到“太阳”和“乌云”,你会想到什么?笔者与学生共读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这本书中有这么一个小环节:当师生把目光聚焦到主人公明子身上时,有学生发现明子拒绝偷木料这件事体现出他的正直,笔者适时地在黑板上方贴了一个小太阳图标;有学生提出明子经常恶作剧特别不道德,笔者默默地在黑板下方贴了一朵小乌云图标。大家七嘴八舌地聊着,发现明子劝阻黑罐不要参与赌博,自己却用赌博的心态买彩票;他既想方设法地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11.
最美的线     
有一位朋友对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在他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位数学老师在黑板上画了这么几种线:一条直线,一条曲线,一条弧线和一对平行线,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线,并简述理由.  相似文献   

12.
蒋成民 《班主任》2004,(11):26-26
班级教室后面墙壁上有一块黑板,原来是作宣传栏用的,现在被我改成了"公示板",班级的大事小情均由班级各职能部门及时公示,使全体学生及时了解班级工作的相关信息.这样增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营造了班级管理的民主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很大的调节作用.班级公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班级:高一(5)班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他问学生们这是什么。有的学生面对黑板,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有的学生半天才低声说,这不就是一个句号嘛(当然,还得是英文里的句号)。但有的学生的回答却丰富极了:豆子...  相似文献   

14.
近日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了几节课,其中有两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 片段一:"老师,我是按纸张的颜色来分的" 一位老师上"平行与垂直"一课.新课导入后,老师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随意画两条直线.所有的学生都画完后,老师选择9位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然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不同画法进行分类.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把展示在黑板上的画法分成两类:一类是两条直线相交(含延长后相交),另一类是两条直线永远都不会相交,从而引入平行与垂直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笔者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画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展开想象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的好方法。于是,我在一节作文课上画了一个“O”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这个图形展开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结果,有的同学看见的是一个句号,想象到了做事的始终,从而联想到事物的发展,成功的途径;有的同学看见的是一个月饼,想到了月亮,从而联想到中秋团圆,祖国的统一;有的同学看见的是0,想到在小学数学中考过0分的记录,从而联想到从零做起,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有的同学看见的是太阳,从而想到太阳普照下的地球遭到破坏,联想到…  相似文献   

16.
最近,听了一堂课,颇有感触. 这是一节数学课.老师在授完新课后,叫四位学生同时到黑板上演算一道习题.  相似文献   

17.
孙建锋 《湖南教育》2003,(11):49-49
师:孩子们,请自由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聆听你们的声音!生1:“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人耳目一新。生2:“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学生。师:请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划个破折号,再写上你的姓名。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这就是李明同学的格言。生3:“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  相似文献   

18.
擦黑板"事件是班级里出现的一件"小事",如果班主任不开批评班会,学生们也许已经淡忘了这件事情.  相似文献   

19.
一、上好第一堂课 孩子接受新鲜事物大多是从感兴趣开始的,所以上好第一节课是尤为重要的.课上充分展示美术学科的优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在上七年级的美术课,我只借助了黑板,这一简单的教学设施,给学生在黑板上画漂亮的图画,学生一看就特别喜欢,随后我鼓励学生到黑板前画一画.  相似文献   

20.
背景材料 数学课上的“市场经济”与数学作业的“计划经济”学生曾对我说过 ,你在课上充分让我们自己去想问题 ,自己去做数学 ,学会数学 ,学会学习 .这点同学们很欢迎 ,收益确实不小 ,打个比方吧 ,就好似“市场经济”——按市场规律配置资源 .但在每天的数学作业上你仍然“统”得过死——搞的是“计划经济”,同学们对此还是小有看法的 .学生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执教的班级是全年级基础最好的班级 ,况且 ,已到高二年级 ,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自觉性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 .于是有了下面的一番探索 .走进教室 ,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 :“假如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