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美国》展现出桑塔格对女主角玛琳娜所处历史的“颠覆”和重构.作者从美国梦的颠覆和小人物的“大历史”两个方面探析小说“颠覆”的主题,从波兰国内、美国社会的抑制力量以及主人公自我的抑制力量来分析“抑制”主题.“颠覆”和“抑制”是新历史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在小说中,新历史主义体现在对边缘人物、对社会各层“小历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大写历史小写化是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新历史主义者主要使用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来解读文学作品.莫里森在<宠儿>中颠覆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大写基督教历史,谱写了非洲裔美国人的小写基督教历史.  相似文献   

3.
英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183;德拉布尔的《红王妃》通过历史取材,“重述”边缘话语。她挖掘处于边缘地位的历史人物被掩埋的话语,展示众多受压迫女性的心灵史,揭示女性受男权社会支配的历史生存本质。她以边缘话语质疑主流意识形态,在颠覆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解构了“大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把作为“他者”的女性从历史舞台的边缘推向中心,体现了她消解旧历史主义中心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了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睡谷的传说》,作者站在边缘的立场,以睡谷里旧时田园生活的边缘文化颠覆资本主义中心文化,但作者的颠覆意图最终被资本主义主流话语所含纳并成为主流话语流通中的载体。然而在颠覆与含纳的角斗中,小说文本也参与了对历史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黄文杰  蔡昌卓 《海外英语》2013,(6X):183-184
该文利用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指出小说中的主人公苏比作为边缘化的人物,他的经历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颠覆的效应,而这种颠覆最终却又被含纳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内,文章分析了颠覆与含纳的产生过程与意义,并指出这颠覆与含纳的相互存在与相互作用之间,小说参与了对历史的塑造和对传统历史的反叛与挑战,形成了大历史中的小历史,单线历史之外的复线历史,并通过这一过程,透露出作者欧·亨利对化解边缘化人群这种隐含着破坏性因素的颠覆力量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权威控制力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新历史主义文学功能论中的“颠覆”和“抑制”概念来分析《巴比特》的社会政治功能。小说通过巴比特的反叛来颠覆因循随流这一主流社会意识,但这种颠覆受到了抑制,巴比特反叛失败,回归到标准化生活。由此在小说的颠覆与抑制两种力量的动态关系中实现了协和。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作家站在边缘的立场,以青少年的边缘文化颠覆成人世界代表的主流文化,但颠覆性力量最终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容,并使主流文化得到巩固。在颠覆与包容的角斗中,给世人以警醒,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深刻长久的社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从新历史主义视角来解读诺曼.梅勒的小说《刽子手之歌》,可以看出梅勒有意识地颠覆历史与虚构的明确界限,借以表现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在颠覆的同时却陷入了另一个历史与虚构的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9.
韩素敏 《文教资料》2011,(18):30-32
“颠覆”和“抑制”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两个相对的关键词。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颠覆”本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而“抑制”则是对这种颠覆力量的抑制。在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作者通过对麦琪叛逆性格和行为的详尽描写.展现了她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宗教、阶级压迫、男权社会等社会问题的一种颠覆力量:同时艾略特过度强调义务、良心、职责。又带来了主人公的自我抑制。“颠覆”与“抑制”两种社会功能相互制约并相互促讲其同引导了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有二:第一,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可称为是一种"文化诗学",这种"文化诗学"强调历史文化语境的重建,强调文学与其语境之间的相互塑造;第二,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评,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颠覆现存社会制度,而是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从历史的对抗中发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压抑的异己的不安定因素,并揭示其"意识形态遏制"过程的复杂性,进而对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做出自己新的历史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新历史主义关于文学功能中颠覆与包容的概念来分析《豆棚闲话》的内容和叙事风格就会发现:在内容方面,作者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所确立的历史、社会观念进行颠覆之后,总会陷入虚无而重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容;在叙事风格方面,叙述者作为商讨者,着力进行解构的夸张、颠狂、荒诞的叙事总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允许的冷静、克制、理性的叙事所消解.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主义于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对传统历史主义以及统领西方学术界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的挑战与颠覆。新历史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对于把握事物本质,看清历史发展有所裨益。本文首先简述了新历史主义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而后阐述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两大思想来源--后结构主义及米歇尔·福柯的学术思想展开讨论,进而过渡到新历史主义的重要论点:蒙特洛斯的"文本的历史性及历史的文本性",以及格林布拉特的"颠覆"与"抑制"理论.借助于这些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本文作者对查尔斯·狄更斯的<远大前程>进行一番新历史主义解读,希望藉此进一步深化对该文学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卢虹荣 《文教资料》2014,(15):12-13
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提出两个重要的概念:“颠覆”和“抑制”。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而抑制则是对这种颠覆力量的抑制。在《胎记》中,通过将艾尔默刻画为科学狂人,妄图去除妻子面颊上的胎记而致其死亡,表明霍桑试图颠覆科学话语权力。然而,乔治亚娜虽自身体现出颠覆力量,但轻易屈服于科学权威;阿米纳达布被树立为科学家的他者,却受到作者的嘲弄。因此,霍桑并没有真正撼动科学话语权力,小说的尖锐性与颠覆性被有力地抑制了。  相似文献   

15.
《村庄的喊叫》通过谱写边缘人物的个体命运和生存状态,来揭示昭通历史上小人物的存在价值,实现了大历史小写化、边缘人物主体化和历史的偶然化相结合,从而凸显出了新历史主义的基本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乱背景下,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之子哈桑之间关于友情的背叛、人性的救赎的感人故事。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的小写化","颠覆与抑制"等主要方面来解读《追风筝的人》,认识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阿富汗社会,关注小说文本里包含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集合了战争、历史、哲学等多种元素,通过一位14岁少年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中期发生于美国与墨西哥边境上的印第安人屠杀事件。本文通过对新历史主义中权力、颠覆、含纳概念的运用,对书中主要人物"孩子"进行分析,明确了孩子作为权利颠覆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E.L.多克托罗的经典之作《大进军》运用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复调叙事手法,再现内战中向海洋进军这一段历史。一类复调特征是文本的对话性,主要表现在文本对位结构和人物塑造。通过合理的想象,多克托罗将虚构人物和历史人物并置,建构历史人物的可能经历从而颠覆了官方历史对历史人物的记录。另一类是叙事视角的自由变化,人物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想活动,自由抒发对战争的看法,重构了内战中的大进军,对主流话语也形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的颠覆和解构。《米格尔大街》主要描写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寻找文化身份及自身价值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为了得到主流社会认同,他们不得不去模仿宗主国的语言﹑生活方式及习俗。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对小说人物的文化身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美国新历史主义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循环论史观为指导 ,旨在颠覆表现于十七年小说中的阶级论和社会进步史观 ,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背景。由于新历史主义小说既未摆脱观念先导的表现模式 ,所立足的观念又违背了历史本真 ,所以 ,它与十七年小说相比 ,更加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