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討論,是从艾恒武、林青山两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引起的。但是,从七月十七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王中、郭佩衡两同志所写的《就“合二而一”問題和楊献珍同志商榷》一文来看,早在艾、  相似文献   

2.
杨献珍同志关于“合二而一”的观点,是否认矛盾、调和矛盾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和“一分为二”是根本对立的。可是,姚伯茂同志继《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七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后,又发表了《再评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讨论》(八月二日《文汇报》,竭力为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制造论据,歪曲“一分为二”,美化“合二而一”。在《浅评》中,姚伯茂同志通过虚构的矛盾分类,力图使“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平分天下,而在《再评》中,已经不满足于独霸一方,把“合二而一”吹得非常美妙,认为“从本质上说”、“合二而一”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达”,企图全部取而代之。姚伯茂同志的论点是错误的。论据是用诡辩、曲  相似文献   

3.
目前哲学战线上正在展开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唯物辩证法和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斗争的学说和资产阶级阶级调和论的斗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斗争。“一分为二”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合二而一”否定矛盾的斗争,坚持反对唯物辩证法,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场论战中,杨献珍同志是“合二而一”论的代表。“合二而一”,并不是杨献珍同志的独创。它是  相似文献   

4.
十多年前,我国哲学界曾进行过一场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这场争论本来是以学术争论开始的,但是,由于那个"理论权威"的捣乱和破坏,使这场争论成为一场政治性的批判和斗争,成为对坚持"合二而一"观点的杨献珍等同志的政治围攻.由于把不同的学术观点当成政治上的路线是非来整,"合二而一"被定为宣扬阶级投降的修正主义哲学,而"一分为二"则成了进行阶级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哲学.实践证明,这场争论,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并没有起到什么促进作用,反  相似文献   

5.
当前,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正在继续深入。本文作者就“一分为二”是否全面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等四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欢迎大家涌跃来稿,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就如何认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逐步深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各个领域里都广泛而尖锐地展开了。目前正在进行着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正是这种阶级斗争在哲学领域内的反映,在世界观上的反映。这是一场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大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的大论战。它的意义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所以现代修正主义者都直接或间接参加了围剿“一分为二”的十字  相似文献   

7.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都是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是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实践中经常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讲授对立统一规律时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五年,我国哲学界曾经进行过一场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大论战。这场大论战被那个所谓“理论权威”康生判为哲学战线“三次原则性的大斗争”之一,以学术批  相似文献   

8.
在经过了第一个回合交锋后,王若水于1981年4月2日又撰写了《辩证法的命运——从列宁到斯大林再到毛泽东,并谈重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合二而一”之我见》一文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上。顾名思义从文章的标题就可看出这是王若水对我国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哲学战线上发生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和关于“合二而一”论的两次大论战发表他的观点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重新评价“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提出的这一对命题的本来意义和实质,本文主要就宋明时期有关哲学家的思想作一点简介。一、“一分为二”的提出和演变在中国辩证法史上,殷周之际的《易经》已含有矛盾观念的萌芽,春秋战国时的《易传》作者,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分而为二以象两”的观点,含有“一分为二”的思想。隋代杨上善在解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哲学战线上,正在开展着一场新的激烈的论战,这就是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论战。这是一场坚持唯物辩证法同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斗争,是两种世界观卽无产阶级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主张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一分为  相似文献   

11.
《西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李延祥同志的文章——《“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都是辩证法》(以下简称李文))。对于李文的主题,我完全赞成,但对李文否认“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我则持有不同意见。关于全面论述“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的命题,我有另外的专题文章,这里仅就李文涉及到的问题,提出几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2.
“同一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解放后哲学界的几次论战,如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争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事物发展动力的争论等等,莫不与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密切相关。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含义,就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了。  相似文献   

13.
“一分为二”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合二而一”,是形而上学的矛盾调和论。马克思主义者宣传“一分为二”;可是,杨献珍同志却大讲其“合二而一”。广大干部和群众,通过自己的工作,自己切身的实践斗争,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领会到“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一分为二”日益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杨献珍同志要以“合二而一”来歪曲、代替、反对“一分为二”,并不那么轻而易举。所以,杨献珍同志就不能不制造种种论据,采取种种手法,来达到这个目的。杨献珍同志用一些什么手法来反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发表了张寿康同志《说“结构”》一文,接着又连续发表了几位同志讨论“结构”问题的文章。我们认为这场讨论,对于汉语句法结构的科学研究,对于汉语语法教学的指导是很有意义的。下面,我谨就词组与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1964年5月29日《光明日报》艾恒武、林青山:《“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学习毛主席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会》该文章分为三部分:(一)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中国古人是用“合二而一”(见〔明〕方以智著:《东西均》)来表达的。作者认为,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到人类社会、思维等等,没有一种事物不是“合二而一”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二)事物本来是“合二而一”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就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书物。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研究“合二  相似文献   

16.
说到教育争鸣与探讨,不能不提起2004年的一场震动全国的南北争论。这场争论直到今日都在不间断地延续——[事件回放]2004年第三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上刊载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学论权威专家、教育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导师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这篇长达4万余字的文章尖锐地指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它有复杂的社会、思想根源和片面道理,未能全面把握个人发展的社会机制和认识机制。它干扰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决克服。针对王策三的观点,2004年10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发表《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的问题进行论述。两位学者的争论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和对改革方向正确与否的认识,引起了广大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杨献珍当年讲“合二而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阐明矛盾的同一性;“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是有机联系在一起而密不可分的,然而它们的倾向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合二而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尝试,而且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思维非常一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能以“合二而一”代替“一分为二”目前,我国哲学战线上,正在开展着一场新的激烈的论战,这就是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论战。“一分为二”的革命辩证法,愈来愈为广大同志和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他们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有力思想武器。它帮助人们认清帝国主义同世界革命人民的矛盾和斗争是不可调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现代修正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它增强了人们同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以及现代修正主义进行斗争的勇气,增强了人们取得胜利的信心。可是,正在我们党加强宣传“一分为二”的革命辩证法的同时,杨献珍同志却大讲其所谓“合二而一”论,同党大唱对台戏。杨献珍同志反复地不厌其烦地宣传“任  相似文献   

19.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上好体育课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因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才算“合理安排”?这是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课题。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就有人开始对它进行探索。近几年来,研究的人就更多了,发表了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少不同的意见。1981年《武汉体院学报》第3期发表了《对合理安排中小学体育课密度、运动量的初步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探讨》)在体育理论界引起了争论。据我们所知,该文在公开发表之  相似文献   

20.
一、现实主义美学诠释1954—1955年的《红楼梦》大辩论,就如以往的新旧红学一样,不仅仅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这场大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主义美学与《红楼梦》研究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一次实践.茅盾指出:“一九五四——五五年的《红楼梦》:大辩论,不但批判了自传体派红学,更主要的是批判了当时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相当普遍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胡适的实用主义反动哲学思想及伪科学的考证方法在学术界的流毒.这一次《红楼梦》大辩论,实质上是开国后在学术领域内第一次的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大辩论.这一场大辩论,有力地打击了文学、哲学、历史科学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