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曹兵 《精武》2013,(17):32-32,34
本文从宏观层面来审视不断变革的直拍正胶打法及削球打法,找出直拍正胶打法及削球打法之间相生相克的有机联系和规律,并初步归纳出直拍正胶打法及削球打法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直拍正胶打法对付削球打法的相关技战术。  相似文献   

2.
浅谈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出路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为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并取得辉煌成绩的削球打法,近几年到2002年由于弧圈球打法的冲击,导致了 使用这种打法的运动员越来越少,从回顾削球打法的历史开始,从正返两方面探讨培养削球打法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并 对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与应用采取的措施提些分析看法,但随着"大球时代"的到来,新赛制的出台,乒乓球比赛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球的质量,体积极的发变引发了速度、旋转等一系列的变化,同时改变了比赛的节奏,这些变化的出现 使得一种频临灭绝的打法一消攻,重新再回到乒乓世界的百花园中。同时通过2003年47届世乒赛韩国削球手朱世赫的 技术统计分析打法。  相似文献   

3.
张渤  杨峰 《湖北体育科技》2015,(3):235-236,220
削球打法众多打法中的一种,在世界乒坛有着"秘密武器"之称,为中国乒乓球队征战世界各种大赛中屡立奇功。随着乒乓球项目的发展,削球打法走入困境,削球打法的可持续发展,要从青少年削球选手中加大培养力度,在培养过程中对于削球运动员的步法训练则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郑慧之 《体育科研》2006,27(2):62-64
对削球打法作了历史回顾。并分析了削球打法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有利因素。提出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确情况下,走削攻结和的道路是发展和完善削球打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乒乓球的削球打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乒乓球打法中的中坚力量,许多乒乓球世界冠军就是用削球打法取得冠军的成就。培养乒乓球运动员时,要注重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削球打法技巧,这是当前乒乓球训练的重点。培养运动员快速移动能力是培养乒乓球削球打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中国队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打削球的超级运动员,从早期的张燮林、童玲,他们是中国队最伟大的削球手,如今丁松、候英超等一代年轻的运动员也具备了高超的削球水平,削球打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技术风格和技术特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业余选手选择削球打法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削球打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  相似文献   

7.
乒乓球打法主要分为快攻型、弧圈型、削球型3大类。削球打法在乒乓球运动的早期是主流打法、在20世纪60-80年代起"奇兵"的作用。削球打法随着球台的加宽、球网的降低、比赛时间的限制、海绵拍和弧圈球技术的发明,从1952年第19届世乒赛开始,开始步入长达50多年之久的下坡之路。在攻球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削球打法将如何突破和完善自己,摆脱当今的困境并拓展生存空间,本文试图从削球打法的内部规律和外部环境入手,对该打法的发展趋势做一探讨,并通过对其特点的研究,兼论技战术应用艺术。  相似文献   

8.
对当今世界高水平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削球打法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削球打法在前4板的争夺中,得分能力不强,发球抢攻段和接发球抢攻段的抢攻使用率和得分率与进攻型打法相比较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削球打法在相持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较高,相持段的技战术非常重要;正手削球的稳定性亟待加强.国际乒联对兵乓球做出规则和器材的修改,诸如球拍两面覆盖不同颜色、无遮挡发球、40mm大球、11分制、无机胶水等等,给削球打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乒坛分为4个基本类型和16种打法.削球类打法是欧洲传统打法之一,丁松的横拍两面不同性能攻守混合打法就是在继承欧洲削球打法的基础上,通过“移植”和“嫁接”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新、稳、低、攻”的风格.丁松的成功,至少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种打法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 早期的削球打法是以稳削为主,目前单纯的削球打法已罕见,如今已发展到攻削兼备打法。由于弧圈球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曾使削球打法一度面临挑战和困难,经过几代削球选手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创新了“倒板”削球打法,削转与不转球,配合反攻打法和强化发球抢攻,加大反攻力度的攻削打法,使削球打法在世界乒坛上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历届世界大赛中,我国削球选手都为国家争取了荣誉。如60年代的张燮林、林慧卿和郑敏之;70年代的梁戈亮和葛新爱;80年代的陈新华和童玲;90年代的了松、王辉和成红霞。 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乒乓球运动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如火如荼,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运动员的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如今教练员和运动员们越来越重视步法在乒乓球运动中的作用。俗话说,三分手,七分腿,由此可见众多从事乒乓球运动及乒乓球研究的人们对合理的步法运用在乒乓球运动中的重要地位非常认同。本文主要针对小跳步步法的自身特点以及在当今乒乓球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弧圈球技术中的运用情况进行探讨,进而对小跳步步法在乒乓球运动实战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乒乓球俱乐部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我国乒乓球俱乐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乒乓球的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俱乐部的经费来源是目前影响我国乒乓球俱乐部发展最主要的前三项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大学生参加乒乓球选修课的学习动机、心理表现、场地设施、学习态度,以及影响乒乓球课学习效果等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上乒乓球课抱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娱乐身心、个人兴趣,是大学生参加乒乓球课的主要动机。场地紧张、选课人数多、教师指导不及时是影响高校乒乓球选修课的主要障碍因素。因此,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16项个性因素具有典型的项目特征,总体状况表现为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7个方面趋向高分特征,而在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等7个方面趋向低分特征。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与女篮、女排运动员相比,个性表现更为热情活泼、自信好强,与女大学生相比,其个性特征表现得较为鲜明,性格更为成熟。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双重个性均属于适应型、外向型、安详机警型和果断型。  相似文献   

15.
唐东阳  刘京昆 《湖北体育科技》2013,(11):1000-1002,980
湖北省大学生乒乓球运动首选消费动机主要有学习需要、身心健康等;总体消费水平不高,但相差较悬殊;大学生乒乓球消费结构主要分为实物消费、信息消费和劳务消费,其中实物消费较多。影响大学生乒乓球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大学生的经济条件、乒乓球运动专业器材价格等五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1890年乒乓球运动的诞生,乒乓球的普及范围和程度越来越高,它是一项全身型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极大的锻炼价值。培养思维操作能力、增强智力、培养心理素质、治疗近视等这些优势已成为长治学院大学生乒乓球爱好者选择这一运动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乒乓球在各大高校发展日益壮大,乒乓球运动越来越受欢迎,一是让学生掌握乒乓球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二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体验乐趣;除此之外,乒乓球技术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让大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为了更好的使乒乓球运动的开设在高校得到普及,让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参与其中。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长治学院大学生乒乓球爱好者消费的现状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中国优秀乒乓球人才国内、国外流动方向、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研究,探究我国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的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1)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始终以垂直流动为主要方式;(2)优秀乒乓球人才在国内、国际流动的区域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趋势;(3)优秀乒乓球人才资源丰富与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急需相矛盾、脱节;(4)优秀乒乓球人才职业转换的跨度、范围增大,自主性流动趋势增强;(5)优秀乒乓球人才的流动促进r乒乓球运动全球化整体的发展与提高,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世界文化的全面交融.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的开展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普通高校乒乓球运动开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市各普通高校的乒乓球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但有近半数的教师不是乒乓球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较高,教师的负担普遍较重;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学内容以基本技术为主,涉猎内容较为广泛;学生业余时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比例较高,但呈现无序状态。  相似文献   

19.
韩方廷  谭明义 《体育学刊》2005,12(3):123-125
回顾了中国乒乓球40多年来在国际乒坛拼搏经历,评价了中国为推动乒乓球竞技运动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分析认为:中国乒乓球队的思想素质好、勇于创新技战术、内行的领导核心、“举国体制”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鼓励等是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