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梳理,以宾阳炮龙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个案,指出宾阳炮龙文化的遗产价值。针对宾阳炮龙发展面临政府主导力度有待提升、缺乏明确的配套管理体系、城镇化水平低使得炮龙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受限等困境,提出政府做好引导工作、助推炮龙文化的发展,成立宾阳炮龙传承管理与研究机构并构建评估体系,提升城镇化水平,促进炮龙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体育人类学的视角,在文献资料调研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宾阳舞炮龙仪式过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分析了舞炮龙仪式的情绪宣泄与调适功能、维系与认同功能、健身与娱乐功能、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经济功能等社会功能,认为宾阳舞炮龙仪式由于现代性的切入所发生的功能意义上的嬗变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宾阳炮龙节是广西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节日之一。炮龙节的历史渊源和活动内容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内涵,融合了民间信仰、社会关系和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同时,炮龙节还具有娱乐宣泄、文化传承及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该节日是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历史过程比较和历史文献整理等方法,对广西宾阳舞炮龙文化生态的环境、社会结构、变迁过程等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宾阳舞炮龙的文化变迁过程,是萌芽于战争需要,形成于人类为战胜自然灾难,以求生存与种族繁衍的需要,其文化价值取向最终是:健康需要、祁求人畜平安、种族的强大与繁衍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论广西宾阳“炮龙节”民俗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广西宾阳"炮龙节",这一古老、吉祥、喜庆的传统节日,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民俗色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参与。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和参与效果,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民俗旅游资源市场的精品。以"炮龙节"民俗旅游资源为龙头,结合当地的其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对炮龙节进行静态开发、动态开发及立体网络式开发相结合的全方位旅游开发,以打造出一个以炮龙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竞争品牌。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濮阳市拥有内涵深厚、得天独厚的龙文化资源,为确保龙文化得以系统保护、合理利用、有效传承与不断弘扬,从濮阳市已有的经济社会、政治法制、历史文化三大立法基础看,濮阳市已经具备针对龙文化立法保护的可行性。濮阳市可以尝试制定《濮阳市龙文化保护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为龙文化保护进行地方立法,进一步保护好濮阳龙文化资源,提升濮阳龙文化的地位,助力濮阳和全国龙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狂欢节——广西宾阳县炮龙节,正以其独特的文化与影响而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多数人在观赏炮龙的同时忽略了其体育的因缘。研究舞炮龙文化发展与推广模式的启示,结合后奥运时期后期人们对健身的需求来论证该现迎春体育活动体系形成的设想,得出宾阳县应开展多样化的春节体育活动,大力推广以舞炮龙为主线的全民健身活动,让体育文化与炮龙文化齐舞。  相似文献   

8.
2019年国内学界对中华龙文化的研究呈现出"炽热"的态势,研究主题多集中在龙纹的发展演变及其应用,古代典籍中的龙与龙文化,多民族视阈下的龙文化,龙的词汇、符号与形象,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新时代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此外,在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较以往亦有较大扩展。在今后的龙文化研究工作中,仍需汲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理念和成就,拓展龙文化的研究视野。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西方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深化龙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特色词存在相对不可译性。民俗文化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外宣翻译中处理不当将出现文化内涵严重流失的情况。不可译性主要源于语言特征、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不可译性是相对的,文化意蕴的流失可以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进行补偿。该文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从文化差异视角探讨如何降低受众文化接受难度,减少文化意象流失,并提出相应的翻译补偿策略以改善民俗文化外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研究》2014,(9):F0002-F0002
正广西宾阳县幼儿园坐落在"中国炮龙之乡"宾阳县城的中心地带,建于1957年,是县教育局直接管理的一所公办幼儿园。全园占地面积3 271平方米,建筑面积4102平方米,在园幼儿930名,在岗教职工91名。全体教职工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发扬"舞龙人"的精神,传承本土文化,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幼儿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为办园宗旨,以"用爱养育,用心教育"为保教理念,努力培养"健康活泼、勇敢自强、求知创新、热情交往、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园先后荣获自旨区"巾帼文明示范岗""爱国卫生先进单  相似文献   

11.
徽州板凳龙是徽文化生态保护区典型的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保护工作开展近十年来,徽州板凳龙为代表的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的困境。目前,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必须从坚持"原真性"原则、提升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传承主体的文化自信、落实整体性保护方法等方面入手,徽州的板凳龙及其他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才能较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优秀的本土文化,龙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龙文化产业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助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龙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实现龙文化的创新传承和产业化发展。继承和弘扬龙文化,要坚持走龙文化创新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战略并举的思路,通过以龙文化的创新传承来促进龙文化产业发展,以龙文化产业发展实现龙文化的创新传承。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皖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以池州区域舞龙民俗体育为个案,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法,分析当地民俗、宗教对舞龙发展的影响,及其在当地的辐射力和区域文化认同感.池州区域舞龙主要有板凳龙、草龙、滚龙、拼字龙灯4种形式,深受地藏佛教文化影响,形成颇具地域特色的舞龙民俗文化特征,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和破坏.在此基础上,探寻保护措施,力促池州舞龙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为其它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交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福建大田板凳龙舞历史悠久,富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板凳龙制作工艺精巧,具备审美价值,龙舞活动具有观赏和体验价值。大田板凳龙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采用传统博物馆展示型静态开发模式以及民俗体验开发模式、节事旅游开发模式及旅游商品开发模式。保护与创新利用相结合,开发龙文化旅游是福建大田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民间手工艺诞生并依附于农耕经济的社会环境,扎根于乡村的原生土壤,其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对策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作为一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手工艺,宾阳竹编在当今社会仍以语言、行为示范和工艺品为主要传播媒介,文化空间不断衰微,品牌叙事工作停滞不前,并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和民间文化共享冲突产生的矛盾影响。基于此,应塑造并且维护宾阳竹编的文化空间,为其构建与时俱进的品牌叙事,多途径协调“知识产权和文化共享”的现实矛盾,有效化解宾阳竹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难题。  相似文献   

16.
花腰彝舞龙是龙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讨花腰彝舞龙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在当前现代化的冲击下,如何有效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现代化,这对保护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龙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是民族文化启蒙教育的思想财富,是塑造少儿公民人格的有效载体。通过龙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够传承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思想修养、文化素养、艺术品位和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热爱祖国、传承龙文化的情感,养成独立弘毅的人格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田野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在探讨了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质基础上,从文化生态视角分析了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与传承路径,该研究将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龙文化”在徽州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传说方面,“龙”信仰是重要的传承形式,传承过程中突出了徽州的地域特征;在生态方面,重视“龙脉”的理念体现了生态保护意识;在空间地名方面,以“龙”为名的现象自唐宋时期已有,至明清时逐渐增多,这也是“龙文化”在徽州民间加速传播的重要阶段;在民俗方面,舞龙、闹龙灯、赛龙舟等活动中的仪式反映了徽州人对地方“龙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唐踔 《教育文化论坛》2013,(5):61-65,94
近年,学界对城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的概念、民族文化的涵义、城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民族传统文化变迁和调适、文化保护和传承对策等五个方面。学界关于城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存在学科、视角、内容及成果方面的不足,这些不足也决定了学界未来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