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畲族族源问题讨论展开以来,已初步形成越人后裔说;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说;以及“南蛮”中的一支说。近见施联朱先生《畲族来源与迁徙》一文,进一步阐述畲、瑶同源于武陵蛮的主张,这使畲族族源讨论又前进了一步。但笔者对于施先生根据其引证的资料所作的结论,尚难苟同。畲族与武陵蛮在其民族形成的历史上迄今尚找不出任何亲缘关系,说它们各是“南蛮”中的一支则可,把“南蛮”中的“武陵蛮”硬说成是畲族的族源,则未免缺乏必要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七姓瑶是由生活在湖南怀化一带的蒲、刘、丁、沈、石、陈、梁七姓构成,关于其族源说法不一。文章从学术界公认的瑶族族源的历史脉络出发,结合怀化瑶族发展的文献资料,研究认为,七姓瑶源自于远古的三苗与荆蛮;"武陵蛮"或"五溪蛮"是其主体来源。自隋唐以至宋,怀化瑶族逐步完成由"蛮"到"徭"的文化整合,"辰州徭"、"靖州徭"和"沅州...  相似文献   

3.
七姓瑶是由生活在湖南怀化一带的蒲、刘、丁、沈、石、陈、梁七姓构成,关于其族源说法不一。文章从学术界公认的瑶族族源的历史脉络出发,结合怀化瑶族发展的文献资料,研究认为,七姓瑶源自于远古的三苗与荆蛮;"武陵蛮"或"五溪蛮"是其主体来源。自隋唐以至宋,怀化瑶族逐步完成由"蛮"到"徭"的文化整合,"辰州徭"、"靖州徭"和"沅州徭"即为怀化瑶族早期的民族共同体。七姓瑶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当在明清时期形成,其直接来源即为"溆徭"和"辰溪徭"。  相似文献   

4.
梅山蛮的民族成分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 ,即九黎三苗盘瓠说、越族分支说、多民族结合 ,都将梅山蛮定为外来民族。笔者认为 :梅山蛮主体民族不是外来民族 ,而是原始土著民族 ,即今隆回县虎形山瑶族的先民———瑶  相似文献   

5.
从新发掘出来的史料论证,宋代新化奉家峒的奉姓"蛮猺",是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和隆回县虎形山奉姓花瑶的族源.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的本来族属应为瑶族.瑶族在梅山文化的多元构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一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其历史悠久,文化渊远。瑶民每年都要定期举行“调盘王”的隆重祭祀仪式,唱《盘王歌》,跳长鼓舞。 这一仪式是瑶族聚居地区盛大的节日,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古老的民族风情。* 永州是瑶族聚居的地区,而江华、江永又是该地区瑶民最多的县份。世居江华、江永的瑶民每年十月照例开展“调盘王”的活动。“调盘王”或称“跳盘王”,实为“祭盘王”,祀主为其族源始祖神——盘王(亦称槃瓠)。祭盘王是瑶族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瑶族尊槃瓠为自己的祖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南蛮传》Ban瓠说,一误将Ban瓠为犬,二误将Ban瓠为“长沙,武陵蛮”之源,此说广为流传,误上加误达1500年,本文认为:Ban瓠本为黄帝后入,归入三苗部落并成为其著名首领,罗泌《路史.论Ban瓠之妄》言之成理;与长沙,武陵蛮有关的民族族源与远古九黎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元代千家峒瑶族主要源于梅山蛮及其源流故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家峒内住居瑶族,始于南北朝,日零陵蛮,或曰莫徭蛮,形成于宋元之际。由于官府围剿千家峒的事件发生于元朝大德九年(1305年),故本称之为元代千峒,或简称千家峒,峒内的瑶族以梅山蛮为主,本对梅山蛮的来源及族属,对大德九年官府进兵千家峒的路线、千家峒瑶族的出逃路线有关地名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9.
《评皇券牒》是研究瑶族历史文化及其变迁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虽然有名称各异的多种版本,但都以同样的方式构建并强化民族认同。一是通过始祖盘王构建瑶族不同支系的族源认同;二是通过生存环境的规定构建瑶族相似的生计模式;三是通过培育共同的价值理念来强化族内认同。可以说,《评皇券牒》犹如宗教经典和法律法规,起着约束、引领和定位瑶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楚族与瑶族同属"楚蛮",楚族融入汉族揭示了中国族群特别是汉族地方群域,既无法逃避又相互对立的多重交织,楚瑶始祖文化的印合,多元文化创造性地共存,从而成立足本民族、面向民族国家、放眼全球多元化的分层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11.
“窈窕”美的文化内蕴与后代经学家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窈窕"一词包含着深远、幽暗、隐微、幽静、飘忽、神秘等多种语义成份,本是用于描写自然风貌的楚语,后未才移用于写神或写人。《楚辞》对"窈窕"美的形象描写,再现了"窈窕"美的形态特征,即一种缥缈玄妙的神的;道家的美学理论、楚地的自然环境、楚地当时的社会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楚先民的性情和审美理想四者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窈窕"美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蕴。后世经学家对"窈窕"美的文化内蕴所作的改造,是出于适应大一统的封建政治需要,通过解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礼教文化对古代楚文化进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12.
汉族和瑶族是桂东北的两大民族,自隋唐以来,两族就毗邻或交错杂居,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联系,民国时期两族交往进一步加深.从探析桂东北瑶汉民族的来源及分布出发,概述了民国时期两族的经济关系,认为桂东北瑶汉民族有着广泛的经济交往和频繁的商贸活动,这对两族尤其是瑶族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对增进瑶汉民族间的了解,加强瑶汉民族团结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元初姚枢家族在理学、政事、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姚氏原籍营州柳城这一北方各民族混居之地,对民族政权认同感强,容易接受蒙古政权。迁居洛阳后姚氏逐步转变为文化世家,姚枢与姚燧积极学习、传播理学,姚枢推行汉法,政绩卓著。姚氏还在诗文词及散曲等方面成就突出。姚氏的崛起与民族政权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人们在论及客家文化受南方民族文化影响时,往往将百越与畲、瑶等同起来。本文不同意这一看法。文中在论述百越与畲、瑶分属不同民族的基础上,进而指出二者对客家文化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本文认为:将混同说加以辨正,有助于弄清客家文化的源流与内容,有利于客家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云南瑶族中至今仍流传的各种神话受到了道教信仰的渗透和影响,神话中的世界早已处于道教尊神的统治之下,道教中的一些神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世界万物和人类的创造,盘古神话则已全面道教化。这是远古原始宗教相适应的神话与在后世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主导地位的道教信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脍炙人口的优秀谣谚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内容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是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总结,是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的光彩。综观古今谣谚,具有"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深远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平地瑶、民瑶为主的汉语支瑶族主要聚居在南岭山系的越城岭、萌渚岭山脉的丘陵地带,与主要聚居在高山地区的过山瑶、聚居在平原谷地的汉族共同构成了层次分明、特色显的族群分布格局。汉语支瑶族的姓氏构成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其族源主流应是逐步汉化的盘瑶,但也包括了汉族、壮族等其他民族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瑶族服饰与其特定文化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族服饰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其所体现的文化,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与历史变迁,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开放程度,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心理与地位,因而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汉文化对瑶族文化及其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瑶族社会中,许多汉化因子经改造后成为瑶族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瑶族渴望掌握汉化的心理与其化教育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在发展瑶族化教育的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种互动关系中的积极方面而遏制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