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教材对每位教师而言都是陌生的,可是第五、第六单元的课文却让我们倍感亲切。第五单元《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都是老课文,如何老课新教,让学生品一杯清新的茶呢?我做了以下尝试。一、具体课例分析尝试一:感悟实践,诱发积极探索。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对话之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是其他对话的根本。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特级教师薛法根有一句精辟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教师在学生和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做令学生讨厌的“第三者”。怎样扮演这个“红娘”呢?下面以《丑小鸭》为例,撷取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低年级阅读教学也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话可以由浅慢慢入深,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被激发。教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与文本对话呢?笔者以苏教版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对话”不是人际交往中的言语交流,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有效“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对话”?如何让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成功的文本解读,往往是学生视界、文本视界及教师视界在对话中有效融合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引导,才能让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阅读视界在成功解读中走向有效融合呢?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自己感悟文本的内容、情感,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杨艳 《湖北教育》2023,(11):48-49
<正>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习作与阅读之间的壁垒,让阅读课堂有“练武之地”,让习作过程有“他山之石”支撑。如何放大精读课文的示范性,引导学生在读写融合中发现课文表达的方法与艺术,将文本蕴含的习作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习作能力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这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学生通过对这一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能做到在整体感知课文的 基础上,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  相似文献   

9.
指导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句话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那么如何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我们的理解和实践是:教师首先与文本对话、理解文本,然后产生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同步对话,从而提升课堂对话品质。一、教学背景国庆前,我校开展了教研活动,我借六(1)班上了浙教版第十一册的课文《了不起的女孩》。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于文中李欢的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理解应该不成问题,但由于课文所写的是一个残疾的孩子,普通孩子体会该文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学生“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现结合人教版和苏教版都选编的琦君的《桂花雨》一课谈谈教师“对话”文本的三个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王志敏 《山东教育》2009,(10):28-29
【教材解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本作者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沿着当时的童稚感受到后来的理性认知的成长足迹,向我们展示了作者逐渐理解父母不同评价、共同爱意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课文语言特色鲜明,对话较多,简洁明快。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贴合人物特点,  相似文献   

12.
教材内容《26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的道理。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剪枝的学问”,我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品味语言中,深入思考。并引领让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在对话中感悟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以期能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3.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早在《文心雕龙》中就指出了文章不是无情物,如何领略其中的惰,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文本,从字里行间自己悟出来。用什么方法能够改观大多数孩子课堂中的被动状态,促使他们手脑口并用,真正达到“披文人情”的状态呢?笔者尝试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阅读,引导孩子静心地与文本对话,真正往纵深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了有效甚至高效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4.
1.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进入课文所创造的意境中与文本进行对话,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学《山泉流过的地方》一课,有的教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知其情,明其理。学生通过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产生了真切的角色认同,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大山里,发自肺腑地对文本讲行了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弄清文本意义和编者意图,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那么,怎样在实践中与编者进行很好地对话,做编者“知音”呢?  相似文献   

16.
《生命生命》是人教实验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命”,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学习,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生命生命》一课的教学是通过有效整合学习环境与教学内容来实现上述课教学目标的。  相似文献   

17.
周珺 《现代教学》2008,(7):41-41
要上好一堂课,备好课是基础。怎样才能备好课?笔者认为简而言之就是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即需在正确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并在结合课文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易于与文本展开对话;另一头是“人本”,即思考如何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结构清晰,语言凝练,其中。第3自然段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故事家喻户晓,感人至深,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如何让这个感人的故事走进学生的内心,打动学生的情感呢?起初,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围绕数字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中———真切体验 ,多种考虑“教师与文本对话”乃整个对话工程的首要步骤。大凡名家上课前都非常注重与文本的对话。特级教师支玉恒把《太阳》上得发出“太阳”的光芒 ,是因为他在上课前与《太阳》对话了一个月 ,头脑中想了一个月的《太阳》。教师与文本对话时间少 ,课上就很难让学生产生新的深刻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任务有二 :任务一———产生教学的思路。把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 ,就不得不依靠对话时所产生的教学灵感。教师与文本对话得熟练 ,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教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才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