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美德包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来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科学传释和谐社会价值观,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与内涵的需要,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要以和谐理念审视和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不断强化宣传"和为贵"的理念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加强同教育对象的和谐,增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公民诚信教育,建设诚信社会,对建设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对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解决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立志求索、自强不息、公忠爱国、诚信和合、慎独自律是渗透着现代的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强化传统美德教育 ,意在引起人们对其给以充分的关注 ,并在实际生活中加强自身修养 ,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是国家运用公共资源和行政规制、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公民施加传统美德的教育和影响。促进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需要,是整肃党风政风民风家风、提升国家文明程度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的途径主要有: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适度增设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大社会公共体系宣传和践履传统美德的力度,纠正传统美德教育中的各种偏向;在道德典范的选树上,积极挖掘其传统美德内涵,实现公民道德与传统美德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5.
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丰富深厚的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重要精神支柱.随着社会演变和文明的推进,民族传统美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得到明确、规范、升华、丰富和发展.民族传统美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德同志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者、传播者,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典范。研究朱德的高尚人格、学习朱德的高尚人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新定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之源;儒家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现代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表明我们党高度重视对传统伦理道德资源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将当代中国的道德发展、道德体系建设与伦理精神传统根源的关系问题再次提到学术的论域中.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选题锁定在中国道德建设的历史承接性研究,试图在深入探究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特质的基础上,解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传统美德"如何承接"的矛盾和难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表明我们党高度重视对传统伦理道德资源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将当代中国的道德发展、道德体系建设与伦理精神传统根源的关系问题再次提到学术的论域中。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选题锁定在中国道德建设的历史承接性研究.试图在深入探究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特质的基础上,解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传统美德“如何承接”的矛盾和难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对青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向现代文明推进的过程中,在青年传统美德淡漠、滑坡的形势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加强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积极探索青年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规律,在理论与现实中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时 《职业技术》2006,(14):180-180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不仅精辟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也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同时也是引领当代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指针。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对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对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秩序、提高全民族道德…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吉林省中小学以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重点,深入广泛地开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构建了多种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建立了传统美德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和运行的保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德育总体水平,带动了全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家庭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但由于受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道德失范、传统美德滑坡等现象也日益突出.这就需要用舆论来引导,用典型来示范,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以此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学寓教于乐,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传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常用、最形象、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中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普适性”道德观念,对于民众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美德的培育养成具有教育价值,对于培育养成传统美德、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限量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品性特点和价值体系,针对这一群体,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法宝,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孝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美德教育应有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美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应时代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所拓展的新领域。我们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首先要以“三个面向”的教育原则为指导:在对古代传统美德进行本色梳理的基础上既要赋予其现代新意,还要使其与现代道德意识相结合,整合成我国新生一代人可以和乐于接受的内容;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传统美德教育必须站在世界的参照系中,去认识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之精华的历史风采和现代价值;我国新生一代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传统美德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其次,在施教实践中,应以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为主要内容。最后,传统美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作为施教的逻辑起点,从激发情感入手。  相似文献   

17.
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最好诠释和载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近来频发的校园血案凸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在于大力弘扬中毕传统美德、发挥大众文化的熏陶作用及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学校在继承和发展的传统美德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课程和教学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充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把传统美德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族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崇尚,一直被人们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民族的丰富宝藏,是我们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优秀教材,对我们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新形势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1.坚持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它与中华民族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传统的道德经历了严峻考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同时,各种西方思潮也源源涌入,不断冲击着古老的华夏文化.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传统美德的宣传和教育.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传统,发掘传统美德中有关“孝”、“仁”、“礼”和“忠信”等传统价值观的现代价值,从而彰显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和巨大力量,熏陶和感染现代人道德修养,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