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其实就是其“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轻视甚至否定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法家以 法律统一思想体现在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从本质上说,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 人治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代产生的商鞅法家思想,在综合三晋法家思想和其他诸子思想的前提下,在秦国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文章从分析商鞅法家思想的产生和建构入手,揭示了商鞅法家思想的以独尊的君权为其理想的原点,以人的性利说为动力、用历史进化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和前导,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而推行法治;以重刑主义原则为支撑形成了一整套的法治思想,最终为秦国厉行农战,兼并六国构划一套完整思想和政策。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逐渐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法治进程中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适度干预与调节可体现为“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奠定了基础。它有利于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实现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整合,从而促进法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逐渐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法治进程中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适度干预与调节可体现为“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巳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莫定了基础。它有利于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实现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整合,从而促进法沽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6.
法儒融合下的法治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遵循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特点,充分联系法儒融合背景下的法治社会特点,有效地推动法治社会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各项优化机制和策略,进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社会机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儒家代表孔子的穗治思想与法家代表韩非法治的政治思想的演变及对当代的启示。儒家主要讲了孔子的德治政治思想及如何实现其思想;法家则主要讲了韩非的法术势结合的政治思想,秦王实践了韩非的理论并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目标以及两个思想家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说一个国家要走法治的道路,才会有希望,但是究竟什么是法治,却常常有不少人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法家统治混为一谈. 其实中国的法家本身就是儒家的变种,或者说是儒家的另一个面孔,是儒家政治的一体两翼之一.  相似文献   

9.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陶佳 《培训与研究》2013,(11):59-63
韩非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但其精神却是法家的。在解老以诠法的过程中,韩非论证了法的哲学根基,阐释了法的生成机理、形式特征、运作规律等。同时,韩非解老是为了发挥其法治思想,非真为解老,故而使老子哲学变得更加社会化、法家化。无论是"道"观念的形下学转变,还是"理"概念的提倡,都是韩非以法家精神调和老子哲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水晶 《文教资料》2006,(28):22-23
官僚制理论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建立在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理性官僚制,被视为法治主义、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法家思想中就蕴涵着这种官僚制主张,笔者称之为法家官僚制思想。法家认为强大的王权、令行禁止的法治、富有效能的职业官僚队伍,是使当时混乱的社会恢复为有序状态的最有成效的方式。为此,法家全力投入到对官僚制的理论探讨和规划建设中,对法律制定、设官分职、选官考课等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卓越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战国中期赵国的著名法家慎到的法律思想.慎到是一个深受道家学派影响,对道家学说进行了修正的法家.慎到是法家学说中“势治”派的代表人物,对法家学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慎到主张实行法治,“事断于法”,并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谷骞 《文教资料》2015,(2):157-159
大学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法治观念的强弱关系到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作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且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三条路径,以希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法家的法治思想与论辩艺术关耳战国时代,正是新兴的封建制逐步取代腐朽的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崛起了一个法家学派。法家推崇法治思想,主张变法,制定并推行新法制。在法家看来,法度为治国之本,奉法则盛强,废法则衰弱,即要实行封建的法治。...  相似文献   

15.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法家强调用法来规范和衡量人们的行为,即"法治"。儒家和法家所代表的政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治国方略的两个方向,并形成了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两个传统。德治与法治虽然不同,但两者绝非对立,在经过历代儒家和法家学者的补充和发展后,礼法结合成为西汉的治国之道,并被后世王朝所沿用。离开了儒法两者的互补,就无法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社会治国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法家是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法家很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对法学也最有研究,深入到了法理学的领域,并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对法治和人治作了系统比较,指出法治优于人治。文章以此为评判标准,对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进行了评价。在法治不受感情影响,因而更客观、公正,与法治比人治更凸显管理效率这两方面,先秦法家和亚氏是一致的。但是在立法权上二者有了分歧。亚氏认为法要由多数人制定,法家却主张法由君立,这一点决定了法家的“以法治国”只能是“形势的、浅度”法治,而亚氏的法治则是“实质的、深度”法治。  相似文献   

19.
从法律形式、法律实质和法律适用等方面阐述先秦时期法家的法治思想,他们所主张的法令公开颁布、立法公平、司法必平、执法必信和重刑思想对整个中国传统法律在法律渊源、法律思想和刑罚制度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较为深远的思想源流。习近平法治思想源流之一为先秦法家的思想体系,其一大理论根据是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观。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发展了“尚法派”“术治派”“势治派”以及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法治思想,从“人性论”到“依法治国”,从“观俗立法”到“实事求是”,从“刑无等级”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行术修道”到“抓关键少数”,从“权势集中论”到“人民性”,从“以法为教”到“公开透明”,无一不体现着先秦法家思想在当代法治新进路中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