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目前社会上不少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其实,创造"最优标准",培育"精英人才";勇担"人类使命",挑战"人类未知";造就"顶尖大师",贡献"原创性成果";夯实"基础研究",追求"开拓性发展";张扬"大学之道",哺育人类精神情怀,这些才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应有贡献"或"应有价值".应当说,21世纪,中国研究型大学能不能在"实质性贡献"方面达到以上的"应有高度",这确实是中国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2.
大学章程首先应该体现的是"大学责任"。其中包含高校应该担负起的国际责任、国家责任、教育责任和学校自身的责任。章程的制定只是迈出了依法治校的第一步,如何引领大家共同践行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章程文本内容背后投射出的是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上海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在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此次6所高校章程的颁布意义何在?张伟江:大学章程应该是大学最高层次的规章。这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大学章程的制定正是国家和上海  相似文献   

3.
李富国 《陕西教育》2010,(7):108-108
“一个世界一流强国,不可能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是全世界优秀青年学者们的聚集地:凡是在这里学习的人.都会把这里当做他一辈子的精神家园。”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大学存在的两点差距:一是在大学精神上的,包括教授、学生的精神素养;二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说到底还是办学自主权不够。他认为,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当精神虚脱后,大学就开始过分地赶时髦,成为服务站。大学应率先回归到大学本身的高尚上去,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  相似文献   

4.
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的理想也可称为大学的理念或大学的观念 ,它回答大学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实际上也是大学办学中的灵魂性的问题。本文认为 ,现代大学的理想至少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大学是广博的知识中心 ;大学是神圣的精神殿堂 ;大学有充满灵性的文化氛围等  相似文献   

5.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培育大学精神",表明了国家对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的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处于民族文化的前沿地位,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大学功能的拓展,大学精神也相应地发生改变.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大学功能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应该如何推进?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顾海良教授.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体育大学党委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始终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问题来抓,全面回应"建设世界体育强国"事业对人才的重大需求,紧密围绕学校创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7.
论电大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抉择.电大定位必须明确"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应当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电大要坚持开放理念,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开放大学为目标,着眼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科学准确地设计和把握自身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正带着神圣的"大学梦",闯过"高考"的独木桥,揣着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高楼、操场,花园,学馆和陌生又热情的脸,让你的大学印象具体化了。然而,"到大学来干什么?""在大学学习什么?""学习又为了什么?"却应该成为你描绘大学的下一个重要主题。大学是个学校,所以目的是求知。然而,学习知识,并非大学精神的全部。大学重在告诉你在知识的装备下如何思考。乃至一种创新精神。大学之所以为大,因为它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让大学生的"大"与之相称。大学还使你明白一件事:做事情要认真,认真,再认真。也就是学术精神,或者叫成功的必修法则。在实际状况下,这就是求生的必备技能,当完成自己生计的同时还能帮助别人,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意味着你真正懂得了大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从大学"校训"的视角来阐释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校训"与大学精神的关系以及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矛盾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用以说明我国大学精神在建设现代化大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必要的分析,来明确我国现代大学精神建设的历史传承。  相似文献   

10.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已经形成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应该以计算思维为导向进行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共识。但怎样培养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课程究竟讲授什么内容才是培养计算思维,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思维的需求究竟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计算技术与计算系统的发展阐述了"核心"的计算思维,给出了大学计算机所面对的知识空间,进而通过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对计算思维能力的需求,给出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一个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发展重要的时期,也是由中学时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大学时期主动求知过程的转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现就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困惑——"读大学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这一问题,在这里与同仁切磋,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助力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一流的大学不仅仅是我们教育领域的大事,它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然而,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标准?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思考。建一流的大学不要仅仅从表面上来临摹,建多大规模、多么先进的实验室,设置什么学科,搞多少专业,招聘多少人才,这些都是机械的组合,即使我们组建了一个现代化大学,它也不意味着是一所一流的大学,问题还在于我们要有能力和有足够的智慧去体悟这历史和逻辑。  相似文献   

13.
大学之未来:大学精神的重建与发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必要的“乌托邦”,大学精神的重建与发扬主要表现在:学术自由的价值坚守是大学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大学对社会世界和学术世界的承诺;大学人是建造自己生存的精神意义的群体,大学人牛虻精神的勃发推动了现代文化的发展;大学师生相互砥砺不仅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营造的良好氛围更是学生一生的财富;大学精神的重建和发扬也应该体现在大学校长的超凡魅力的展现.  相似文献   

14.
正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荣任中国第一所国立现代化大学-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采"教授治校"之大学改革理念,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大学精神,改革传统北大,使其脱胎换骨为现代北大,进而引领中国其他大学步入现代大学轨道.这无论是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抑或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都可谓功莫大焉.因此,研究蔡元培北大改革理念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对于北大乃至其他中国著名大学通过系统改革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将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教师的意义世界、精神底蕴、心灵契约的完满、充盈与健康,是教师自身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教师的意义世界是作为教师的"人"的意义世界和作为人的"教师"的意义世界的统谐。前者展现为"心灵秩序"、"审美情趣"与"超越精神",后者展现为"文化分享"、"精神商谈"、"情感沟通"。但近些年,部分大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意义系统的迷失,呈现精神颓废、教育平庸、焦虑生存的状态。这就需要大学教师通过寻找精神支点、建构诗意生存、建立意义共同体来解蔽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7.
大学校史的研究如何体现"大学精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是从"长时段"探讨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规律性的课题,而且也是认识当代中国教育变革尤其是大学变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如何通过对近代化进程中的大学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特征的揭示,来探明制约中国大学精神形成的社会因素和概括出大学走向"一流"所应坚持的大学之道,这是大学校史研究的最原始意义。大学精神何谓?透过大学校史,我们发现近代中国大学精神至今还未过时,在争创世界一流,争创名牌大学的今天,重温近代中国大学精神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大学软实力是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大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外世界著名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只能"望其项背"。究其原因,不是我国大学不够规模。许多世界名校并没有宏伟壮丽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源泉,也是一所现代大学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但在社会现代化和大学世俗化的过程中,大学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重构大学精神成为当前大学的一个主要议题。笔者认为基于法律精神和大学精神的共通性,通过加强高校法制建设可以达到建构和弘扬大学精神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界一直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学生"做人".本文认为,简单地讲"做人"是不够的,关键是"做"什么样的人.在迈向民主化与法治化的今日中国,所谓"做人",应该是做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合格的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