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少不了理解、揣摩、联想这个三环节。理解是首当其冲的。对于字词句、文章的结构、内容等是要弄懂的。比如朱自清的《春》写到春雨时,说它“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一连用了三个比喻,读时如果只是仅仅知道这是“比喻”乃至“博喻”是不够的,还必须搞清楚“像牛毛”,写的是春雨的细密,“像花针”写的是春雨闪闪烁烁的样子,“像细丝”写的是春雨轻盈和连绵不断。连用这三个比喻,抓住了春雨细密轻盈之特点,是一幅春雨图中的工笔画,透过这一笔,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春雨描绘得多么生动、细腻。只有这样才算是弄懂了,也才算是理解了。  相似文献   

2.
议论波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已是一句被人嚼烂的口头禅。然而,在常人的眼里,“盘马弯弓惜不发”往往是记叙类文章的专利,殊不知,议论类文章决不逊色。如贾谊的《过秦论》,其纵横交错、大开大阖、跌宕起伏,清代章学诚说:“气如河海,诵读一过, 而过秦讽汉之意溢于言外。”  相似文献   

3.
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写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用的就是比喻.这样的句子,把“野花遍地”的情景写得很生动,读到‘像眼睛,像星星’就能想象出繁花似锦的景象;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就让人感觉春天的一切都那么新,充满了生机.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把覆盆子的外形,形象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4.
《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风雨》在描摹意象上有如下特点: 一是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 “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游刃有余”,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相似文献   

5.
语文特级教师郭学萍执教的《灰椋鸟》气势恢宏,大开大阖,密处不透,疏处可走马,让人叹服,尤其是将"想像"贯穿始终,更是让我受益良多。一、想像一个词语在第四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同学  相似文献   

6.
《风雨》一文通篇不见“风雨”二字,却处处让人感到风雨的力量。 在描摹意象上,文章有如下特点: 一是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如写“树林子像一块面团”,“鼓” 了“陷”,“陷”了“鼓”,写出了风的时强时弱,也写出了风中树林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7.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以其“雄骏宏肆”“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的显明特点,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据《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二曰政论……”按照惯常的说法,《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汉书》《史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等都是把它作为典型的政论,我们常见的一些“教学参考书”沿用此说;可新编教材课后练习一却明白无误地说“这是一篇史论”,那么,《过秦论》到底是政论还是史论呢?  相似文献   

8.
学习《一面》中的比喻,既要把握比喻状物绘景、摹态传情的表达功能,又要注意它与非比喻句的区别,掌握区分的方法。《一面》中的比喻有多种表达功能: 一、状物渲染气氛。例如:“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作者用“烟”、“地窖”分别喻写细雨和店堂,渲染出  相似文献   

9.
比喻,在描写景物的课文中常常出现,它让那些美妙的景象变得形象生动、呼之欲出。课文《五彩池》(见人教版教材)对池底石笋形状的描写便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原来池里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境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石笋的形状可谓多姿多彩,有起伏的,有矗立的,也有成簇的。这些形象原本是朦胧的,但在这里,由于作者把它们比喻成“起伏的丘陵”“矗立的宝塔”“成簇的珊瑚”,从而将它们朦胧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同学们在描写景物时,如果也能恰当地运用比喻,也会让景物更醒目、更形象。下面请看学生写…  相似文献   

10.
舒婷的《致橡树》一诗,通篇都是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写的。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抒情,表达了诗人新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并且抒发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因为橡树有“铜枝铁干”,木材坚硬而沉重,“像刀、像剑、也像戟”,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阳刚之气和令人敬佩的“威仪”,所以诗人将它比喻成男性中的英雄豪杰。同时,女诗人又将自己比喻成木棉树。木棉树也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到了春天,它那挺拔的枝上千百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因而也有“英雄树”之称,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巾帼英雄”也是当之无愧的。橡树的高大固然令人钦佩、敬仰,但木棉树的壮观  相似文献   

11.
《咬文嚼字》在2003年第10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气死历史学家的“戏说”》,写得妙趣横生,但里面有一个句子却有语病。作者在对文艺界愈演愈烈的“戏说”风提出批评时,写道:“‘戏说’的口碑越来越差,到今天,在文艺界已近乎一个贬义词。”这是一个病句,“口碑”不能与“越来越差”搭配。我们来看几本工具书对“口碑”一词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口碑”词义:比喻群众口头上的称颂(称颂的文字有很多是刻在碑上的)。如:口碑载道。《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大同小异:比喻众人的称颂。碑,石碑,这里指记载功德的碑。如:口碑载道。《五灯…  相似文献   

12.
《围城》比喻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是一个大比喻。小说《围城》又是一个比喻的大世界。情感,接通了本体与喻体;思想,蕴藏在比喻的深层;设喻新颖独特,别出机杼;博喻联珠,曲尽幽微:是《围城》比喻艺术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教例缘起: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都喜欢让学生多用比喻,但学生由于平时积累太少.每次都是几个干瘪的比喻词,而无法用得更为深入,更生机盎然,更充满灵气。教学《满井游记》时,我发现这篇文章里的比喻并不是简单的“什么像什么”,而是将静态的事物用动词“化静为动”凄来新奇贴切.惹人遐想。于是我就以“让你的比喻会跳舞”为题,教会学生写动态的比喻。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材第一册《老山界》《看戏》及课后的《老残游记》片断荟萃了精彩的写声语段。皆用比喻拟声,各有巧妙不同。仔细观察一下作家的写声技巧,于读于写均有意义。试将此三段列出,作一比较赏析。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老山界》)B.……歌唱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步一频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  相似文献   

15.
每每讲到张爱玲的《封锁》,就想起那个比喻“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往前移──”。这句话总提醒着我,让我对生活多一层警醒。《封锁》要写的其实不是封锁时的故事,她要写的,她真想表现的是“封锁”外的那些东西,那些细节,而封锁中的故事,不过是个陪衬。封锁了,电车里的一群人中,“零零落落也有人说句把话”,有人“下结论道:‘总而言之,他别的毛病没有,就吃亏在不会做人。’另一个鼻子里哼了一声,冷笑道:‘说他不会做人,他把上头敷衍得挺好的呢,’”又有“长得颇像兄妹的中年夫妇…  相似文献   

16.
王瑞汉先生在《语文知识》1998年10月号《比喻不能顾此失彼》一文中提出:“比喻只用本体和喻体的某些方面相似,但如果只盯住相似的这些方面,忽视不相似的那些方面,也会给比喻带来伤害。”此说恐不够妥帖,其实比喻都只能是顾此失彼的。作者运用比喻来说理,读者通过比喻去明理,一旦作者读者达到各自的目的,便“到岸舍筏,见月忽指,获鱼兔而弃筌蹄”(钱钟书),比喻不过是渡河之“筏”,示月之“指”,猎鱼兔之“筌蹄”,换言之,作者在说理文  相似文献   

17.
巧辨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有些比喻句和非比喻句不容易区分,同学们在辨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比喻词。有些句子虽有“像”“仿佛”“犹如”等词,但在句中不是比喻词。①同类相比:他长得像他母亲。②表示想像:看见他,仿佛见到了大救星。③表示猜测: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像要睡了。④表示举例:像刘胡兰,雷锋这样的英雄人物,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二、注意不要把“比喻”与“比拟”相混。比喻和比拟,都是以比为基础,关系密切。二者的主要区别在…  相似文献   

18.
唐朝刘禹锡《浪淘沙》词日:“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宋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言道:“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这两个典故正是成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起源,形容的是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的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在课堂教学中,追求波澜起伏的效果,使得“前波未灭后波生”,将会充分施展教学艺术的魔杖,使课堂展现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一文有句:“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课本注:“镆铘,有名的宝剑。春秋时吴王闻庐所有。”看到这个注释,当时心里一愣怔:小时候看吴越春秋故事,似乎吴王夫差的父亲叫阖闾,怎么又冒出个吴王阖庐来了,莫非这是哥儿俩?或许是两个并无血缘关系的吴王。讲课时也就这么混了过  相似文献   

20.
[教例] “船夫一手扶一把既像橹以像舵的尾桨”这个句子到底是比喻还是比较?在上《三峡船夫曲》一文时,我班学生对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认为是比喻句,因为可以找到本体“尾桨”、喻体“橹、舵”和联结词“像”。有的学生却认为“尾桨、橹、舵”是一类事物,属比较关系。学生们各抒已见,争执不下。于是我就请大家查词典,同学们从《汉语小字典》中找到了比喻的定义:“比喻即打比方,用有类似点的浅显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比较深奥的道理。”理论依据找到了,但由于学生们对定义理解的角度不同,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摆出了我的观点,对比喻作了具体的阐述:“比喻有两个重要点: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