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如果知识是确证的信念,那么知识的获得就与信念的变化相关。公共知识作为群体知识中最强的知识状态,其获得一方面依赖主体对已有知识(信念)的处理;另一方面依赖主体对行为作用下知识状态改变的处理。知识的处理是一个通过信念的扩充、修正、收缩将初信念集转变为新信念集的过程。这一过程用逻辑术语讲就是通过在知识算子中加入行为算子,再根据条件公共知识的规约公理,达成公共知识的获取。无论是信念的扩充、修正或收缩,还是对规约公理的应用,主体都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知识一致性、信念最小改变和新语句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
余文森 《教育研究》2012,(1):118-124
筛选、编制和传递公共知识,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主体构成来看",复合主体性"是公共知识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从基本向度来看,公共知识具有明显的"认识向度"的特征;从认知方式来看,公共知识所遵循的是科学认识论路线;从来源和发展过程来看,公共知识主要表征为间接经验;从实际内容来看,公共知识主要表征为本质、科学、规律、真理等形式;从基本性质来看,公共知识具有明显的客观性、普遍性、确定性;从知识信念来看,公共知识是所谓的现代主义知识观所认同并给予辩护的一种知识类型。  相似文献   

3.
喻穹  刘博 《函授教育》2003,7(5):93-96
公共教育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知识,是指教师将获得的公共教育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外化为个体行为能力、指导实际的过程。一个实现了知识转化的教师,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形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固定的、整体的教育信念,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观念、公共教育知识本身的可转化性及将公共教育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知识的教育承担者都会影响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公共教育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知识,是指教师将获得的公共教育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外化为个体行为能力、指导实际的过程。一个实现了知识转化的教师,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形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固定的、整体的教育信念,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观念、公共教育知识本身的可转化性及将公共教育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体知识的教育承担都会影响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论教师的理论性学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振华 《教育科学》2004,20(1):32-35
教师进行理论性学习,目的在于把人类公共教育知识(狭义的)转化为教师个人的教育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公共教育知识个体化的方式具体说来有三种:一是通过体悟使知识观念化;二是通过试用使知行习惯化;三是通过反思使知行一致化。通过公共教育知识的个体转化,教师可能表现出如下特征:其一,树立起正确的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观念;其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信念。  相似文献   

6.
知识,首先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公共知识即在人们长期的交往实践中所达成共识的、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定。比如数学中的“十进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比如对一个字的书写和发音:比如对一个物体的命名等等。公共知识是人们建构的产物。这个命题的意含是:公共知识就像房屋、桥梁、玩具、汽车、佛塔、陵墓一样是建构的产物;而不像金子、石油、煤炭一样是发现的结果。“发现”意味着,不管你发没发现,它都“存在”在那里,它具有客观的独立性。而“建构”则渗透着人们的主观意趣,知识的建构是基于人们的利益、立场、需要、趣味、眼界、胸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的是“知”与“行”的一体性,而并非是探讨“知”与“行”的孰先孰后。今天,这一思想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着巨大的启发。它提示我们,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偏重公共知识的灌输,而应将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同等看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形成自己独有的个人知识。  相似文献   

8.
默会知识视阈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体现着高师院校的性质和特点.默会知识是一种内隐、难以言表的知识,默会知识理论的提出对提升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立足公共教育学存在的问题,指出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应确立"知识是个人"的知识观,创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组织观,积极尝试学徒制学习组织模式,创设教师教学共同体,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最终达成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相似文献   

9.
从存在状态来看知识有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两种,可教学中个人知识从来都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但是,公共知识教学的困境,如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创造力的缺失以及知识体系的碎片化迫切需要解决。而有着时代基础和人性假设前提的个人知识教学无疑是一剂良药,在不抛弃公共知识教学的前提下,对教学作必要的变动是个人知识教学的实现路径,包括明确以个人知识为教学首要目标,引入新的教学过程观,实行多元的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意识信念的知识集合。从知识认知的向度看,其内含三个基础性的角色:公共知识层面、私人知识层面和高等教育层面。同时,这种角色定位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稳定性和教育参与者的认知合理性等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将方法路径的多样化纳入课程建设的关键内容,以致无法充分显示高等教育的知识意义及阻止价值信仰分化与虚无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厘定知识传播的本位价值才能合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理念与知识责任的伦理统一,实现课程教学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制造”是人为地控制学校文化变迁的过程,是在学校群体中建立有关教育的事与物的共同解释、共同知识的过程。新的文化见解通常由学校精英提出,并受到学校外部各种力量的约束。新的文化见解要变成文化现实,必须对群体成员产生价值诱惑,并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论证,成为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12.
在《论确定性》中,维特根斯坦主张:"我知道"由三个要素构成,它们是相信、真和理由;"我知道"与"我相信"和"我确信"虽有联系,但却不能混同;"我知道"与怀疑和语言游戏是紧密相联的;对于常识命题,既不能加以怀疑,也不能声称知道,也不能说不知道。  相似文献   

13.
综合知识科学的一般理论及教育学的"破边界"性质,可以指称,教学理论具有严密的知识科学的充要条件。事实上,考诸教学理论的形成史,可以看到"知识"作为原点在其中的主线存在。同理,以知识作为元要素来进入教学理论研究,进而考察教学理论研究问题之所在也是合理的。从"知识"出发同样可以对教学理论进行人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追问中,出现了偏差心态,把不同专业类型的知识人在社会上的贡献大小变成了不同专业知识的价值大小,完全忽略了知识作为经验的、内在的、个人的性质;出现了离题行为,把一个情境性质的和偶发性质的经验问题变成了一个一般性质、普遍意义上的先验问题。实际上,知识的价值排序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虽然它受到了公众意识和社会风尚的影响,这也正是该追问对于教育改革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制造"是人为地控制学校文化变迁的过程,是在学校群体中建立有关教育的事与物的共同解释、共同知识的过程。新的文化见解通常由学校精英提出,并受到学校外部各种力量的约束。新的文化见解要变成文化现实,必须对群体成员产生价值诱惑,并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论证,成为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数学哲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挖掘国学精萃“天人合一”学说的内涵,运用“类比一相等性原理”导出“天人知识”学说(N+H=K),提出与N+H=K公式密切相关的“知识—非知识”和“科学—非科学”的新划界标准。从本体论角度、以具体的新事例证明“天人合一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与现代数学基础理论之间必然的密切关系。得出“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是人类所有知识与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7.
Epistemolog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belief underlie many of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fundamental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n effort to bring some clarity to questions of knowledge and belief embedded withi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eaching, we first describe the distinctions drawn between knowledge and belief in both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ach of which have shaped the various definitions employed within science education. This discussion is followed by an examination of the distinctions drawn between knowledge and belief employed by three groups of science educators: the traditional distinctions of the foundationalists that are co-opted by researchers focusing on teacher thinking/cognition, the nonfoundational epistemology of the fallibilists and the evolution educators working from this framework, and the radical constructivists who react to and attempt to move past the limitations of these other positions. In this analysis, we explicate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knowledge and belief are understood and operationalized in a broad spectrum of research, we describe the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se approaches, and we explore the important areas of contention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urrounding each of these distinctions.  相似文献   

18.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需要理论知识教育和理想信仰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化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信仰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信仰性的模糊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信仰教育的性质,从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入手,准确把握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之间的关系,优化目标体系,转换教学逻辑,整合方式方法,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19.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仅系统论证了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论证了天理的实际内容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存心、格物和致知等道德修养工夫。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不仅与其本体哲学、人性双重和知行关系密切相关,而且服务于性命不一以及等级名分。这使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既有宋明理学的时代特征和共性,又有迥异于其他理学家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