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志远 《武当》2005,(4):19-22
"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动有机而静有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太极拳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静互为其根,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古书云:"静属阴,动属阳。世上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偏阴偏阳为之疾,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是说,动静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动  相似文献   

2.
武术美育是中国式具身美育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种身心交互影响的体验性美育,强调身体-主体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培育。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与阐发武术势的身道逻辑及当代美育启示。研究指出:“势”的身道逻辑体现在“势”之基、“势”之筑、“势”之动、“势”之壮、“势”之合等5个阶段,是“可见的”身体之形与“不可见的”身体之能的和合过程。虽然它们各有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美育实践。武术“势”的身道逻辑主要有以意生势、以象取势、以势体道等3个维度,分别指向身体认知的“本体论”遵循,显微之间的“动力学”基础,下学上达的“方法学”路径。建立联觉体验的认知理念,超越视觉之困的美育实践;建立见微知著的传习模式,夯实身教为先的美育方法;滋养怡情养性的生命精神,开显身心合一的美育理念将是开显武术美育的主要路径启示。对“势”所蕴有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身道逻辑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既是一种对超越视觉性与回归联觉性的美育自觉,更是对这种以联觉而建立的身心合一美育观的深度体现。  相似文献   

3.
东书房记     
韩宾祥 《收藏》2013,(7):I0006-I0011
东书房,少俨兄清心雅居之所。吾不知其所寓者,然有斯人而有斯名焉。其室阔大,有书千卷、琴一张,画案一,茶桌一,可容三五人小啜。其用物或古扑或精致,足见少俨志趣。艺必以道为归。风吹万物,殊途同归者,道也。少俨善论气,试以气论之。气者,在内为神,在外为势。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所谓神完气足者。养气之道,  相似文献   

4.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58-58
先师云:“形而上者谓之意,形而下者谓之势。演形意拳术者,熟玩内意外势之语,于拳道则思过半矣。”盖拳意者,人神所素具之灵机也,灵机者,必藉拳势而显者也。舍拳势,则拳意浑噩将无所用。未闻‘意’,‘势’有孤立而成者也。神之取给于形,形之取给于神,相反相成,并完吾人虚灵不昧之天真;觉行圆满,包举无遗,此形神得其宜之总说也。  相似文献   

5.
东书房记     
韩宾祥 《收藏》2013,(13):204-205
东书房,少俨兄清心雅居之所。吾不知其所寓者,然有斯人而有斯名焉。其室阔大,有书千卷、琴一张,画案一,茶桌一,可容三五人小啜。其用物或古扑或精致,足见少俨志趣。艺必以道为归。风吹万物,殊途同归者,道也。少俨善论气,试以气论之。气者,在内为神,在外为势。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所谓神完气足者。养气之道,惟在充实,而美大圣神可以驯致。充实之方,读书行路而已。读书以充之,行阅以实之,非别有他谬巧也。志于道、据于德、  相似文献   

6.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视角,运用比较研究、哲学思辨的方法,阐释武术内蕴之"势"的美学思想."势"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一种透视生命气象的"动"机之"力",蕴涵"力"的刚健之美,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脱胎于中华文化的武术重"势"不重"形",正是通过阴阳二气的运化、开合收放的内部张力形成不同的武术之"势",从"静势"、"动势"中彰显流体的生命意象."势"的美学思想体现在武术中主要表现为:造型中的"力"之美、运动中的"气势"美、运用中的"劲"之美."势"是"力"的含蓄,"力"是"势"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特有的"气"化思想影响下,武术"尚劲不尚力","得势"实为"得劲",从而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尚力"技击术的中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孔德 《武当》2014,(1):49-52
(接上期)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释解】天下最根本最伟大者莫过于道,天下最仁慈最具功用者莫过于德。然而道与德不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而是宇宙本来之物的一体二面。道包含着本原的信息、能量、物质和规律法则,德则是发挥信息、能量、物质和规律法则有益作用的过程行为。德从本体  相似文献   

8.
李同喜 《武当》2004,(9):28-30
八卦掌开宗虽晚,但于易理及传统武学反省亦深,穷究通变,托意于卦,因形取象,相生相连,极富化变机巧。又得益于道家“导引驭气”之精华,充满玄门培元炼神之妙,使人体诸脉畅通,内气充实,劲力顺达,体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最终融合大自然,返先天成其为无极之本。  相似文献   

9.
推动健身气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挖掘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智慧。基于生命哲学视域的分析发现,健身气功力主"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则道得"的文化思想。这一充满生命哲学智慧的身体养生之术关涉"形、气、神、志"4大要素,其中"形"为生命载体,"气"为生命动因,"神""志"为生命主体精神。具体来看,从"佚形而备"之"形","一气运化"之"气",再到"守神游和"之"神","志得道行"之"志",无不深度彰显出了四者与个体生命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和谐运变的自然规律。这既是一种"身心合一"的大身体观,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观的思想方式与运行逻辑。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使健身气功的探究更能忠实于自身特有的性质,也与当代人类美学的"生命转向"这一新的趋势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0.
太极四时五气解图(见图)太极力气解气走于膜胳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要之明于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  相似文献   

11.
周至譓认为"学拳之要,惟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洪拳者所为耳。"周至譓所谓的"神",即拳意,是拳法的精神,有"神"才能有得于心。他所谓"气",即行气,是拳势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周至譓认为只在外形上刻意模仿而无拳意的精神,这是不懂得洪家拳真谛的人之所为。周至譓在自己的习武实践中很注重这点。他练洪拳既依样画葫芦,又重神、势、气。所以黄达生先生赞说:"周至譓的洪拳,气力浑厚可谓洪家四平大镇拳中之雄!"  相似文献   

12.
孔德 《武当》2001,(5):42-44
道也者,生天地,育万物,放之则包罗虚空,敛之则退藏于密。两仪、日月、五行都是道中造化耳。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五行顺而生入生物,五行逆而成仙成佛。故云,五行顺则法界火坑,五行逆则天地七宝。这五行之精,秘于四大形山,不内不外之密处,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耳。民可使由之。顺行也;不可使知之,逆行也。夫鱼在水中,不知其为水也;人居气内,不知其为气也。此譬喻当潜心研究,回光返照,明心见性,果证仙佛,复何难哉!  相似文献   

13.
(五)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各为心、肝、脾、肺、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意,而犹准之于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于内,胸廓为肺经之  相似文献   

14.
舒佑辉 《武当》2013,(5):15-17
有人说,练太极拳"不在气"。其理由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那么,练太极拳真的"不在气"吗?一、什么是气(一)老子、庄子论气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幼儿不受七情六欲的干扰,可保人之先天"三宝",阳气充沛,生机蓬勃,致柔之极。太极拳修炼有术者,可"老来练得孩儿体"。老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宇宙间,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二气。二气交合变化,阴阳消长,阴息阳生,阴阳和合。故庄子曰:"通天之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见《庄子·知北游》)。"气"是宇宙的本体,就是道。也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自然力。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缩影,谓之小天地,"人之  相似文献   

15.
“势”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孙子首开我国古代兵家重“势”的先河,就“势”的阐释、“势”的作用,如何任势,如何为势而形成理想的兵势等留下了有科学价值的言论。孙子在《形篇》专门论述了“形”的重要意义,认为“形”是取胜的物质基础。但他在《计篇》就指出了“计利以听,乃为之势,必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说明一定的物质力量,还需要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势”来辅助。形与势、物质与精神,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本文试分析孙子对“势”的深刻见解,以其哲理对搞好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有所借鉴和启示。一、孙…  相似文献   

16.
水火居士 《精武》2008,(9):46-46
《黄庭》云:“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人黄宁。”子夏日:“食气者,神明而寿。”夫子日:“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气全即形全,气竭即形毙。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炼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即气之与形相须而成,岂不皎然?”  相似文献   

17.
古韵 《集邮博览》2011,(9):85-85
夫“中”者,内也。别于外,别于偏。然则,其内涵不独若此,“天地之道。帝王之治,圣贤之学,皆不外乎中”,古人论道,也以中为归旨:“中即道也,道无不中,故以中形道。”  相似文献   

18.
马琳璋  马天巧 《武当》2005,(7):16-17
练习心意拳,要懂得“中和之道”。所谓“中和”之道,乃阴阳和合也,阴阳均衡,二气得调之谓。人在天地之间,能秉承天地之气,则能得中和之气。古人有:“冲气以为和”的说法,并且还说:“天下万物,同一和气。”而人则是“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美学视角对武术套路中的形、神、韵及相互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证明了形、神、韵是体现武术套路运动之美的重要方面,而武术套路运动之美又贵在形、神、韵三方面的结合。文章就此提出静势定眼,动势随眼等训练方法,为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训练和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明清武术论著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水清 《体育科学》2004,24(8):75-80
明清武术论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注重对武术拳种的收集、整理、学习,既总结前人的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又颇有自己的见地与特点,集古代武术之大成;同时受兵学之影响,明清武术论著常以兵学之理阐释武术之道,促成了武术理论的升华;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提出了诸如“内外兼修”、“形气合练’’等思想,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武术文化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