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闻发展 《武当》2012,(3):32-34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在中国近代以前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子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搏击精华的浓厚积淀。中华武术是人类的文化宝库,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武技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深奥的哲理。中华武术的技击功能受中国古代兵学思想影响,其理论受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阴  相似文献   

2.
齐鲁文化是中国版图上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齐鲁武术是齐鲁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借助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与相关理论,将齐鲁文化再次细化为鲁东兵学文化、鲁中南儒家文化和鲁西黄河文化,从特色各异的文化地理空间着眼解读齐鲁武术.齐鲁文化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发轫;齐鲁尚武之风的兴盛深受鲁东兵学文化濡染;鲁中南儒家文化丰富了齐鲁武术的人文因子;鲁西黄河文化培育了齐鲁武术坚韧、抗争不屈的品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武术是我国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在农耕文明下创造的文化瑰宝。峨嵋盘破门武术集儒道佛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关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具有传统思想性、实战技击性、强身健体性、怡情铸志性等文化特征,峨嵋盘破门武术文化也是峨嵋派武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传统的、优秀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冲突与武术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华武术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认为:中华武术因吸纳了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而提高了其观赏性、规范化和现代化程度;但中华武术不可完全模仿西方文化,应将武术“西化”转变为武术“化西”,既要保持传统,又要融会中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体系,实现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建。  相似文献   

5.
引言 武术,一个越来越为当今世界所认识的中国传统人体文化样式。多少年来,以它博大的文化载量和魅力,吸引了无数习武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折腰苦求。在军旅格杀的刀光剑影里,在抗暴自卫的价值追求下,在形形色色的技艺交流中,武术不断经受着历史的洗礼,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库存,终于成为中华文化大观园中一道亮丽风景。 中国武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中国先人的一种技击之“道”,在长期的发展中它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兵学、中医学及养生导引理论等等,因而成  相似文献   

6.
吴越地区是近代武术论著出版的大本营,对武术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一现象必然受其所发生之特定文化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吴越地区武术论著的出版时间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论著种类主要涵盖四类,出版机构以民营和社团为主,出版地则主要集中在上海.而影响吴越武术论著出版的文化因缘是:"国粹主义"精神的影响使"提倡武术不谛是救亡图存的一种有效措施"成为武术思潮的主要观点,促进了传承派和拳理派论著的出版;在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武术在器质和思想层面进行着科学化的调适,推进了西学派和考据派论著的出版;吴越出版业的民间立场,掀起了武术论著出版的浪潮,使武术学术思想与观念在社会中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7.
武术的育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不只是向人的体能极限挑战。中国武术是性命双修天人合一的哲学,现在我们把传统武术用体育来概括未免太狭隘了些。武术不仅仅是体育,更是一种文化。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不只是进入奥运会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使其传播和延续下去。 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传统文化孕育它成形,养育它成长,促进它不断发展完善。从总体来看,武术理论受中国哲学影响较多:武术防身制敌法,受中国兵学影响较多;武术健身法,受中医和我国传  相似文献   

8.
武术电视传播:文化为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讲用 《体育科研》2009,30(4):55-58
中华武术是受中国传统儒、道、墨、释等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讲求武德伦理、自修兼济、艺术审美,蕴含着儒家的仁义思想,墨家的非攻思想,道家的自然思想,佛家的救世思想,强调身心一元;目前中国电视对武术以固定化栏目传播的主要是技击武术。对武术技击的放大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戕害了武术文化,导致了受众对武术的误解,从长远来看不刹于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武术电视传播需以“文化传播”为魂,采用“文化、技击、艺术”等多元传播形态,运用多种节目形式展现武术的“原貌”与“全貌”。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各国积极建设“体育城市”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城市史的考察,提出城市创造和生产出了具有体育属性的中国古代武术,古代城市的大发展推动了武术的繁荣。1)城市格局和制度的革新为武士或武术人结社聚集创造了重要的空间条件;2)城市冶炼业的技术革新为武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必要支持;3)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武术文化的塑造和各类武术职业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4)繁荣的市场扩大了市民文化的需求,使得很多与武术相关的印刷出版行业兴起;市民社会武术典籍和武侠小说的传播又反过来促进了武术在明清时期的繁荣。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发展乃至繁荣的前提都是“人口集聚”“技术密集”“文化聚落”的共同作用。因此在城市场域内的议题应当成为当今和未来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域。  相似文献   

10.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其长期的发展中,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兵学、美学等理论,成为一种极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方式。武术套路作为中国武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含的美学特征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主要表现为套路演练中的动态美、和谐美、严谨美、意境美、气氛美等。  相似文献   

11.
宋代武举制发展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宋代武举制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等过程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认为:宋代武举制几经波折终于形成制度;通过兴武学,颁武经,设武举,使宋代武举在制度上逐渐完善起来。但由于初期统治者严重防范心理和中后期"重文轻武",致使宋代武举制并未能实现以武强国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形式逻辑学角度,对武术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属概念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武术新概念为:武术是以具有攻防技击特点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体育形态、军警形态、艺术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以保持和发展人的身心潜能、杀伤和制服敌手以及反映实战技击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武术的起源、武术与兵家的彼此联系与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兵家思想谋略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泛兵论下的中国武术技击问题。武术技击其实完全可看作是一种“泛兵论”意义上的军事战争。换言之,武术技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事战争,这种小范围、小规模的争斗远比军事战争要精细得多。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军事谋略思想、因敌制胜和正合而奇胜的兵家思想等无不体现了武术与兵家的密切关系。因此,文章认为将兵家思想运用于中华武术技击,指导武术的技击理论向前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唐代与当今社会背景下武术发展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相似点表现在军事武术的地位相对降低,娱乐性武术相对发达,器械武艺丰富多样,武术套路武舞化;因社会性质不同,两个时代武术的目的、运动内容、运动形式、社会功能方面表现出很多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兵家著作现今存世较多,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兵家的这些辩证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对当时及后世武术影响甚大,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冷兵器时期,武术与兵家武艺相互交融与促进。今以武术与兵家间渊源关系、发展、变迁和分野为考证对象,进一步揭示武术的本质,为当前武术发展提供充分理论依据,以促进武术可以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课堂教学不单是纯粹的技术传承,而是一个民族文化思想、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国家把武术作为大、中、小学学生体育必修课程,对培育广大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立德树人”和传统武德的现代内涵出发,分析了中国武术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思想道德建设、“四观”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方面,并针对武德教育的价值体现提出了新时期中国武术对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的历史重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探讨武术与军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借鉴的关系。研究认为,政府政令是促进古代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军事需要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武术器械体系的发展演变,兵书战策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民间习武与军事武艺的双向交流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军事武术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辩证唯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军事武术发展的历史主线及时代背景进行研究,解读了军事武术的社会特征,剖析了军事武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军事学原理,按军事文化外显器物层兵器的发展为内在逻辑主线,通过对军事武术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归纳,将军事武术历史演进分为冷兵器时期、火器时期、热兵器时期和高科技兵器时代(以信息化为目标、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现代化建设时期)四个时期。本文对军事武术冷兵器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为军事武术科学的探寻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武术在大多数中学成为体育课程的必选内容,但在现实教学中,中华武德的教育意义被搁置一边,在教材及实际教学中大多没有得到体现。文章通过对中学武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学生武德的培育提出几点建议,以加强学生的武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