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荣庭  陈瑜 《武当》2004,(4):6-8
“北斗桩”为闾山无极门重要功法之一,包括筑基功与活步功两部分。活步功以筑基功为基础,强调步法的变化。步之用在于转运身形,巧夺地利;游走靠桩,以求技击实战之妙用。此功属武术硬功类,内强脏腑,外壮筋骨。必须内外兼修,不可偏废。其中内功以气内养,开五脏之气机,逐六腑之邪气。以调理为主,外练靠桩刺激大脑神经,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逻辑分析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对形意拳桩功训练以及对人体核心区稳定性训练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找出形意拳桩功训练和人体核心区稳定性训练的相同之处,进而总结出形意拳桩功训练对提高人体核心区稳定性的现代运动训练价值,即主要表现为:形意拳桩功训练注重动作的准确性而非是动作的强度、心意拳桩功训练时注重以腹式呼吸的协调配合、形意拳训练过程中要求人体核心区保持高度的刚体性质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逻辑分析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对形意拳桩功训练以及对人体核心区稳定性训练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找出形意拳桩功训练和人体核心区稳定性训练的相同之处,进而总结出形意拳桩功训练对提高人体核心区稳定性的现代运动训练价值,即主要表现为:形意拳桩功训练注重动作的准确性而非是动作的强度、心意拳桩功训练时注重以腹式呼吸的协调配合、形意拳训练过程中要求人体核心区保持高度的刚体性质等。  相似文献   

4.
武式太极拳桩功,是提高太极功夫必修之功法,分为定步站桩与活步桩功两种。定站桩是利用静态方式来修炼,站桩是静中求动,以静求整,以静培势,以静易身。站桩是静态的知己功夫,而活步桩功是利用静态桩功所练出的自身坚韧的支撑力及静态浑圆力,融入动态桩功的练习。活步桩功是以太极拳十三条身法(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腾挪、闪战、气沉丹田、尾闾正中、虚实分清)为基准,五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多种劲道变化随势而生。,  相似文献   

5.
张笃新 《精武》2003,(3):38-39
桩功是一门拳术的根基,也是内气内功之源。桩能立脚下之根,调理精气,打通任督二脉,通运大小周天,吸收天地之精气凝于丹田,充盈贯注于筋经骨脉之中,在技击实战中可释发出非凡之能。  相似文献   

6.
少林桩功     
曹洪涛 《精武》2003,(1):27-27
少林桩功是少林拳术中重要的基本功练习法之一,其内容主要有功法桩(四平马步桩),技击桩(实战桩步),短马桩(南派少林又称“地盆”),梅花桩(五根木桩组成)、七星桩(七根木桩组成)和独木桩(一根木桩)等等。  相似文献   

7.
王奇勇 《武当》2000,(5):29-29
内家拳法之桩功,是以修炼精神、意感、形体五弓等,使之统为一体而产生出浑元整体劲力为要义。其修炼程序是先静炼,后动炼。静练为功,动练为拳,动静互合为真拳。也就是说,内家真传拳法是由“静桩”和“活桩”组合而成的一种拳法。其特点是:拳中有功,功中有拳,拳功互合,内外兼修。形体五弓,指的是两臂、两腿和整条脊柱。五弓的修炼,是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使五弓挺拔舒展,张蓄饱满圆活,处处蕴含有弹性而具备阻挡或反弹敌方的来力和具备松活弹抖及其它发劲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杨波 《精武》2003,(3):10-11
在大成拳的传承中,因教习方法、途径和各自条件、悟性不同,使许多学者产生了大成拳分“软桩”和“硬桩”两种修习方法的印象。一些修习大成拳的朋友认为,桩的练法,就是以各种桩的外形,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意识导引求力,形体并不很重要,亦即“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对形体没有具体要求,关键是作到意念真即可,这种风格的桩,被称为“软桩”。  相似文献   

9.
纪超香 《武当》2004,(4):18-18
一、功法“太极桩”又称“平行步站桩”,“三圆桩”等。是太极拳“桩功”中的基本桩法。其姿势规格为: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腿曲蹲,身体重心落于两脚之间,躯干自然直立,两臂肘关节微曲于胸前成抱球状,双手掌心向内,指尖相对,手指自然微曲并展开,颈  相似文献   

10.
李照山 《精武》2004,(10):19-19
在《大成拳论》中,王芗斋先生把大成拳的练习步骤分为站桩、试力、试声、自卫和技击桩法。如果把技击桩法归纳在站桩功法中,则主要有四个练习步骤。在现在流行的"七妙法门"中,站桩亦为首要功法。由此可见,站桩是大成拳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功法,但桩功的重要性,也误导了不少人。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曾听到一种怪论,即"桩功万能论",意思是只要练好桩功,就什么都有了,也能成为技击高手,你一出手,即可置人于死地。在此论调下,有人过分延长站桩时间。  相似文献   

11.
复兴 《精武》2007,(2):I0001-I0001
桩功是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故有“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练不如一站”之说。武林中每一门派都有结合本派拳术特点的桩功,通过练习来添补套路中的不足,增长功力,培养意志。传统的陈氏太极拳也不例外,它的桩功有动、静二种,真正做到动由静生、动静互根,静桩如无极桩、浑  相似文献   

12.
郭振亚 《武当》2007,(6):27-28
八桩是刘派八卦掌之入门功法,主要培养人体外在的协调拧转之能,撑筋拔骨之功,内在的鼓荡圆滚之劲,周天横行之功。一、夹(夹马桩)  相似文献   

13.
孙宏建  李照山 《武当》2006,(7):24-25
王芗斋先生强调: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大成拳之所以把桩功放在首位,就是因为站桩能获取技击所需要的力量体系,尤其是站技击桩,则可达到培养锻炼“内劲”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云:“未习打,先练桩”。它说明要习武练拳,先要打好桩功的基础。桩功是武术基本训练的功法之一。通常腰、腿功比较引人重视,一则内容和形式都较丰富,二则武术没有腰腿的柔韧性确也寸步难行。而桩功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比较枯燥一些,也不易见到功夫,故不仅容易被初学者所忽略,也常常为一些艺高的运动员所轻视。其实,传统的训练中一向十分重视桩功。《华拳谱》中说:“桩要站,鼎要拿,劲力稳固托泰山”。在闪展腾挪的激烈运动中,要作到静若山狱,关键是步要稳固。俗话说:“步不稳则拳乱”。没有扎实深厚的站桩基础是不行的。传统训练中站四平桩(马步桩)常常要点上一柱  相似文献   

15.
任晓冬 《武魂》2013,(5):31-31
本文从太极拳桩功的种类、文化特征及价值等方面对于太极拳桩功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和研究分析。旨在为太极拳桩功的进一步推广和纳入学校教学的选秀需要而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学良 《武当》2005,(2):22-23
从表层现象上看,桩功的功架五花八门,正如俗语所说,“身体的任何间架状态均可作为功架”,但无论“桩功”的种类如何繁多,其修炼意义不出以下三类。  相似文献   

17.
王辉璞 《精武》2007,(4):40-41
桩步又叫桩功,因桩功是拳术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功夫,所以它既有强壮身心(能使体内的中气保持中正安舒)之功,又有稳定平衡之能。太极拳中有很多桩步练法,这里只介绍吴氏太极拳中最基本的四种桩法。  相似文献   

18.
张东宝 《武当》2003,(6):41-41
修炼桩功很讲究炼“气”(如养气等)。这是因为“气”与“膜”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说到“膜”,向恺然先生(笔名“平江不肖生”)撰著的《侠义英雄传》,曾对人体的“膜”有过通俗易懂的介绍。 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谈论霍元甲时说:“霍先生是  相似文献   

19.
杨树藩  车星辰 《武当》2005,(2):24-25
八卦形神功,是九宫八卦拳桩功系列(静桩、动桩、行桩)的静桩功。原传名为“扎根功”,由扎根、挖山、挤桩、落地、收丹五式组成,后发展为八式。它以意念传神,穴位“呼吸”为法。主要修炼内功和求取意中之力:练习时后天的口鼻呼吸应以自然呼吸为佳,主要体会两手心“劳宫穴”的呼吸开合与吞吐收放.  相似文献   

20.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4,(2):13-13
桩功,是大成拳的核心功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四种桩功必须修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基础桩法:浑元桩、矛盾桩、托婴桩和浮云桩。 一、浑元桩 立正站好,身体正直,后脑、颈部与脊椎成一条直线。抬右脚向右侧轻移半步,两脚分立与肩同宽,两手轻松上抬环抱胸前,掌心距胸口15厘米~30厘米。两膝微屈,十指自然撑开。全身放松,两眼向远方平视。两手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