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介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有过新闻采访经验的人对“无可奉告”这样的外交辞令并不陌生。那么新闻采访活动的屡屡遭拒的成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2.
2003年7月 7日,“七七事变”66周年,一起有关名誉侵权的案件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开庭。案件的原告之一为向井千惠子,一个对中国人来说很陌生的名字,但她的父亲中国人却并不陌生——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用军刀展开杀人竞赛的两名日军军官之一向井敏明。向井千惠子控告《每日新闻》(1937年时称为《东京日日新闻》)在1937年11月到12月间报导的“百人斩杀人竞赛”为“假新闻”,“损害了前人的名誉”。 在中国人看来,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残酷杀害了无数无辜中国百姓,杀人者的后代不仅未代前人向被害者的遗族表示歉意,反而理直气壮地指控日本报刊“作…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对“有偿新闻”一词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畸形产物,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一旦让“有偿新闻”充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将损坏其引领社会舆论、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玷污新闻采编队伍的职业形象,甚至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编辑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某些记者编辑在采、编、写新闻过程中的一种“越位”。根除这种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对记者编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4.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松武 《新闻界》2001,(5):11-13
天天与新闻打交道,对新闻价值已不陌生。新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传播者和受众心里各有一杆秤。然而,从新闻理论角度探讨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最近,在《新闻界》1999年第五期读到何光先生撰写的《新闻价值论》,受到新的启示,引起了我对新闻价值的思考。我国新闻界过去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正如何光先生指出的那样,目前对新闻价值的诸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总的说来都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实质:关系,他主张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5.
“文章发表后深受读者好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对这样的话,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总结自己的工作,推介自己的作品时常常会这样讲。尤其是在一些新闻业务刊物中,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或者用自身的新闻实践论证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解释性新闻的特征与作用解释性新闻这一体裁,我们似乎比较陌生。其实,它已经存在了四十多年。而今,不少人不识其“庐山真面目”,只不过鲜有人研究它,少有人提醒、重视、掌握它罢了。什么是解释性新闻?笔者以为,解释性新闻,就是记者以敏锐的眼光洞察、挖掘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那些为人们所关注而又不解的问题,那些直接影响到当前群众切身利益而又一时尚难解决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地客观地分析,阐释出产生的原因以及经验教训的新闻。因此,解释性新闻有味儿、耐读。“硬”中有“软”,是介于调查报告、新闻述评、问题新闻之  相似文献   

7.
一条导语的好坏往往决定一篇消息的成败,新闻导语精采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介绍的是新鲜事物,甚至可能是读者完全陌生的事物,或者是远离读者日常生活体验的事物。要使群众接受较为陌生的信息或观念时,可以先提出一些受众较熟悉、易于接受的话题,如同投出一张“名片”,从而在心理上沟通双方,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者的观点或信息,这便是“名片效应”。“名片效应”在现代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反映在新闻写作中,西方新闻作品中很注意在导语中巧妙地“投递名片”,以吸引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传播中,活跃着一个过去比较陌生、而今引人注目的社会角色:报刊审读(或日“阅评”)。  相似文献   

9.
李蓓 《新闻记者》2007,(7):42-43
从2003年的“非典风波”、去年的“多宝鱼事件”直到今年4月的“龙凤汤圆风波”,公共卫生危机报道对医药卫生专业记者已不再陌生。在此类关乎人的生命健康权利的报道中,是仅仅充满激情地采写新闻.还是以一种更为审慎的全局意识理性而冷静地引导舆论?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把握好公共卫生危机报道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室成为报纸新亮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耿伟 《传媒观察》2003,(11):17-18
“新闻工作室”虽然是个时尚名词,大家却并不陌生,因为它是从流行于IT业、广告人、制片人、作家、画家等领域的时尚称谓“工作室”的概念嫁接和延伸过来的。当它移植到新闻媒体身上的时候,电视和广播首先接纳了它。后来,“新闻工作室”几乎成了声像媒体的“常规阵地”。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一般来讲,“事实”主要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事件、人物等几大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人”应该是报道的核心,因为绝大多数新闻事实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或者会对人造成影响。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切文学都是人学。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讲,一切新闻也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因此,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新闻“…  相似文献   

12.
林俐 《中国广播》2006,(2):45-47
说起独家新闻,人们并不陌生,它是媒体竞相追逐的目标,是记者孜孜以求的荣誉,在今天日趋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它更成为受众忠诚与否的决定因素。“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这是《新  相似文献   

13.
在百度新闻搜索栏中打出“最美”二字,除了最美大牌女艺人、最美实习女主播这样的娱乐新闻外,我们仍然还可以看到曾经以及继续“最美”的那些人物形象,“最美妈妈吴菊萍出了第一本新书”、“最美洗脚妹的三个梦”等等。“最美中国女记者”、“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孕妇”、“最美乞丐”等这样的组合,看似一个全新的代名词向我们呈现的却是一个我们完全不感到陌生的形象,即学雷锋形象。  相似文献   

14.
所谓“硬新闻”,即与读者距离较远,而不易被人们接受的新闻。如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宣传报道。科技新闻不同于其它社会新闻,它是宣传科学技术的载体,特定的任务和内涵虽然使之意义深远重大,但同时也给普通读者带来了“陌生”感。如何缩短这类硬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用赵超构先生的一句名言,即应“软些,软些,再软些。”  相似文献   

15.
新闻内参对于部分电视媒体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它的选题、采写有别于一般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影像内参除具备了新闻内参的一般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历史:关系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铭 《当代传播》2003,(3):29-31
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理论新闻学中的基本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比较统一于经典表述:“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对伯纳德·罗斯科在《制作新闻》一书中宣称的“新闻根本不是历史”的观点则比较陌生。本文对新闻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厘定,学理性地分析了经典表述与罗斯科观点的思考角度,深化了对新闻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车速轶  时旸 《新闻传播》2007,(10):51-51,55
电视新闻报道是一门叙述的艺术。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关键要看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叙述的技巧。故事话语的研究强调要营造叙述角度的陌生化,才能使所叙述的故事吸引人、打动人。那么,电视新闻报道如果想达到吸引人、打动人的目的,同样也要努力营造叙述的陌生化。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一下,面对全新的新闻事实,而我们的报道思路、报道样式、  相似文献   

18.
张伟建 《新闻实践》2001,(11):60-61
谈及新闻策划,业内人士都不陌生。本文要论述的是经济新闻专题版面的策划。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专题版面不同于目前很多报纸开设的常规性服务类专版,如“投资理财”、“居家置业”、“健康园”,以及“网络”、“汽车” 等等。与这些“专版”相比,经济专题版面反映的是单一的主题,更讲求新闻性。那么,经济专题版面的策划究竞有何  相似文献   

19.
钮世君 《视听纵横》2010,(2):101-102
“说新闻”,这种曾经陌生的方式,随着陈鲁豫清新的笑容,突然间传遍了大江南北。几乎在一夜之间,全国各个地方广播电视台都出现了不同方式的“说新闻”。特别在广播电台,更凸显了它的魅力。因为广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它具有一瞬即逝、过耳不留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的表达应该是通俗、生动、简洁、优美,琅琅上口。“说”,恰恰符合了这些要求。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新闻界而言,“建设性”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建设性”+“新闻”这个词汇组合,还是让新闻学术界眼前一亮,在这两年成为不少学者聚焦的“亮点”.很大程度上,建设性新闻被赋予更为重要的功能和更为前瞻的期待:“作为一种强调问题解决导向、弘扬正向价值的新闻理论,为‘后真相’时代全球新闻业的角色重塑和价值重构绘制了新的路线图.”①然而,就像“建设性”这个词汇有一定的争议性一样,成为“亮点”的建设性新闻也存在相当的争议,至少没有像学界想象或期待的那样乐观.这就需要基于建设性新闻的基本问题,通过不同的维度进行相对明晰的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