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凭借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有利机会继续谋求世界霸权的同时,其外交战略中的单边武力色彩越来越浓,对整个国际格局走势和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产生深刻影响。研究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演变,趋利避害,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前参议员富布赖特,是活跃于冷战时期的美国著名政治家,其外交思想主要包括国际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方面。从其倡导的富布赖特项目和他对冷战的看法两方面清晰可见其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3.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它既是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因此和外交战略有着重要的关联。同时伴随时代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样促进外交战略的新转向。冷战后的美国,意识形态依然对其外交战略的制订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也萌生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理论是冷战背景下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一种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思想,现代化理论是美国冷战期间外交战略规划的关键环节之一.自由国际主义与现实主义在规划美国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本质差别,而现代化理论正是传承了美国外交中自威尔逊主义以降的自由国际主义的基本理念.现代化理论成为肯尼迪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有其必然性与可行性,其在美国外交实践中日益边缘化的命运充分说明美国外交政策作为一种看似正义的理论表达,完全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用本质.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激烈争夺。南亚地区也未能幸免。而印度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选择了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将发展与苏联的关系置于本国外交的首要位置,全方位地发展了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印度与苏联所建立的这种特殊关系是以双方互为需求为基础的。冷战时期印度与苏联的这种关系至今对南亚的地缘政治和外交战略仍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全球性、霸权性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受现实主义理论影响的美国政治家们认为,推行均势外交能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现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因而热衷于均势外交。美国不会在短时期内放弃均势外交,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均势外交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和困难,尤其是冷战后美国推行的霸权均势是不可能长久的。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 ,美国力图利用世界格局的变动 ,强化其人权外交 ,建立由它主导的单极世界。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人权外交具有侵蚀性、实践性、强制性、多重性、荒谬性等特点。文章还剖析了美国人权外交的霸权主义实质 ,预测了美国人权外交的去向  相似文献   

8.
3 月 10 日,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发布《制定更具强制性的网络战略》报告.报告指出,当前的大国冲突聚焦于非军事领域,冷战时期的威慑策略不再完全适用,美国需改变其竞争对手在网络等领域拥有开放行动空间的状态.报告指出,美国需要采取更加主动和强制性的网络战略,加强对外交和公共信息的利用,致力于减少恶意攻击、捍卫...  相似文献   

9.
基辛格是冷战时期重要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战略谋划大师,亦是尼克松政府外交决策机制中的核心成员之一.由他和尼克松总统搭档的“二人团队”垄断性地掌控美国外交战略,在世界舞台上掀起层层波澜,推动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的纵深发展.以中美关系“解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分析案例可见,伴随尼克松时代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的调整,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美国外交权力谱系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卓著地位得以确立和不断强化,并通过个人色彩浓厚、目的明确的秘密外交重构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10.
粮食外交是冷战时期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冷战时期美国粮食外交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时期(1954—1961)、"通过发展实现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时期(1961—1963)以及"粮食用于自由计划"时期(1963—1969)。依据美国解密外交档案,就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粮食外交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特点,本文也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冷战初期,对伊朗的争夺是美苏冷战斗争的一个焦点。为了让伊朗服务于美国的全球冷战战略,成为遏制苏联南下的桥头堡,美国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除了采取军事、外交、经济策略外,还采用了"第四种选择",即以宣传为主的心理战来实现对伊朗的政策目标。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加之以僵化的冷战意识形态应对复杂的伊朗局势,美国对伊朗心理战只取得了短期和局部的成效,无法取得美国冷战决策者们预期的终极效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借助近年来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文件,对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心理战进行探讨,有助于了解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略、实施过程、特点、成效以及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冷战结束后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美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克林顿政府明确提出了建构服务美国经济利益的全球经贸战略。在经贸优先的外交战略指导下 ,克林顿政府以振兴美国经济为核心 ,确保了美国的经济安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西方消极文化的全球性扩张、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产业的冲击等构成了对我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严峻挑战.同时,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为我国的文化外交战略提供了诸多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新世纪的中国应采取机遇战略、吸引战略、信念战略和弘扬战略,积极构建我国的文化外交战略,从而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主权和安全.  相似文献   

14.
对外援助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新近出版的尤建设博士的著作《美国对印度援助研究(1951-1971)》以解密的美国外交档案为基本史料,旁征博引,对1951-1971年美国对印度的援助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客观地勾勒出其援助进程的发展和演变的轮廓,对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探讨不乏创新之处。尤著对研究和解读冷战期间美国的外交政策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外交历来是国际关系中解决国际冲突与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然而,一国外交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美国外交就是一个曲型,它先后经历了美元、大棒外交、冷战外交。当前,美国正大力施展信息外交,推行与传统霸权意义不同的信息霸权,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信息网络作为美国外次活动的“新手段”;二是把住处交作为美国外交的“新内容”;三是以信息为杀手锏,推行“软霸权”。这是美国国家战略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征兆,促使美国外交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当今方兴未艾的信息革命,在及因此而形成的经济全球化,重视研究美国新霸权的特点,对制定中国的国家战略,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共产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第三条道路”、“新”主权理论、“新帝国论”是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七股影响最大的新思潮,它们具有伪学术化和功利化、偏见性和歧视性、保守性和工具性的共同特征。人权外交战略、新干涉主义和单边主义是后冷战时代美英等国的外交新战略,它以人道主义和维护安全、国家利益为幌子,实质是为推行以美国为首的、以西方世界为主导的霸权统治服务。思潮与外交战略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后者为前者在全球范围形成话语霸权提供便利,二者日益结合成为后冷战时代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的反应,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下的对捷政策随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战略意图就是孤立和排斥捷克斯洛伐克,其主要目标是寻求中止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关贸总协定义务。凭借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影响力并经过积极的外交努力,美国的战略意图和政策目标基本实现。因此,1948—1951年问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下的对捷政策再次表明,美国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将1947年关贸总协定机制作为推行“冷战”战略和遏制政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随着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而奉行霸权主义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遏制战略的出台,冷战开始.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有利时机力图实现其远东战略.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对冷战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战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同时,它还为苏联在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中增加了筹码.  相似文献   

19.
入主白宫前,在国会里长期从事对外事务工作的肯尼迪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外交思想。其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反共和对苏联冷战。然而,与传统冷战斗士不同的是,肯尼迪更加重视美国在经济、技术和文化领域同苏联的竞争,更加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走向;在对待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问题上,肯尼迪也采取了更为现实和客观的立场。与艾森豪威尔相比,肯尼迪的外交思想更具主动性,更有利于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  相似文献   

20.
冷战以及关国的东亚遏制政策,给日本提供了把战争赔偿转化为外交手段的机会。可以说,日本对东南亚的赔偿外交正是美国东亚遏制政策推动的产物。同时日本赔偿外交也是其当时的重大外交活动,是其经济外交的起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