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牧业生产的“四季歌”,关于老典型的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那么,怎样把老主题的新闻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使之成为新闻佳作呢?荣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申纪兰的市场观》一稿(原载《长治日报》2006年12月9日),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写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老生常谈的老产品,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农业生产中的“四季歌”等等。这些老主题,对现实工作和生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报刊所必须报道的,也是读者所需要的。但是,“闻”新则喜.旧则厌,新闻是否有新意决定着新闻的传播范围和深入人心的的程度,如果老主题写成老面孔,则常会令读者感觉索然无味。那么,老主题怎样才能出新意呢?一、深入细致,挖掘新思想。老主题写不出新意来.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写出新的思想,而是旧曲重弹,陈言连篇。挖掘新闻事件中所具有的精神“火花”,是老主题出…  相似文献   

4.
反映社会普遍关注 的主题,并引起一定的社 会反响是许多新闻工作 者孜孜以求的。观察近几 年我国和省内一些新闻 精品发现,一个“借”字经 常能出奇制胜。 一、重大主题“借”事 件 新闻是“事”学,善于 把反映重大主题的非事 件性新闻“化”成事件性 新闻往往能产生新闻精 品。依艾丰的话,“吃老百 姓的饭,想总理的事”、 “生活中找点子,理论上 找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闻重在发现,但是 必须看到:新闻发现不同 于科学发现,它对客观事 物的规律性的揭示应当而且必须是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客观报道来体现的。新闻界最忌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李琳 《声屏世界》2016,(1):43-43
“假日印记”、会议报道、成就新闻、农牧业生产的“四季歌”以及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老话题,是许多记者感到纠结的选题,一不小心就会“似曾相识”或“早已相知”,受众失去新鲜感,新闻即成旧闻。如何才能把老话题说新,使之成为新闻精品,报道角度须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老产品”,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业生产“四季歌”,以及大量涉及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等,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服务性,是报纸所需要的,也是读者经常希望看到的.如果老主题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缺乏新鲜感,则是读者所不愿意看到的.要使老主题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一些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谈的体会来  相似文献   

7.
记者发现新闻的四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的新闻发现目标包括发现事实真相、发现新闻价值、发现新闻表达方式。新闻发现思维贯穿于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并通常表现在四个动态阶段:由新闻线索触发的新闻“灵感”;围绕新闻“灵感”所展开的对事实真相的预测;采访中印证事实真相、修正和确认报道主题;采访中依据报道主题和新闻表达规律发现、收集、挖掘素材。  相似文献   

8.
麦克马纳斯的新闻生产市场学将新闻生产划分为发现、选择和报道3个环节,自媒体时代的微博新闻编辑生产,由于植根于web2.0网络应用技术基础上的微博信息交互平台,微博新闻在发现模式方面的转型,集中体现在渠道公众化、题材日常化和共享同步化等方面;在选择标准模式转型方面,日益突出话题的公益化、内容的隐秘化、辐射的纵深化;在编辑报道模式转型方面,体现了主题的导引化、报道的驱动化、结构的未完成化等特点.微博新闻的编辑生产模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机制的弊端,但也存在难以逾越的新闻类型局限.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闻学的主要概念——“新闻”的界定过去大半个世纪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中都没有发生变化。将属概念界定为“报道”,使新闻的定义常识化和操作化,因为这个概念缺乏理论系谱和脉络的支撑。新闻的属概念完全可以有更多元的理解。从报道主体、受众认知和媒介呈现等方面,可以把新闻的属概念界定为信息生产、知识型和景观呈现,这些属概念联结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社会学和现象学等一系列理论脉络,可以有力地支撑新闻学由规范性学科走向探索性科学。常识化的知识体系折射出“新闻学的贫困”,对新闻属概念的重新界定有利于全面审视新闻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激发新闻学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自从二十世纪人类进入“读图时代” 起,军事新闻图片已越来越成为军区军兵种报纸上一个主要的新闻品种,围绕部队军事训练这个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中,无论是政治教育、后勤保障还是装备管理,都可以用新闻图片的形式加以宣传。作为军区报社的一名编辑,笔者经常接触到部队新闻干事的图片来稿,从来稿情况看:一是数量少;二是主题表现“平”、“浅”、“死”。“平” 是指平面化,“浅”是指深度不够,“死” 是指缺乏动感表现。无论是报道典型人物,还是反映工作专题,内容雷同、主题轻微模糊的稿件多达80%以上,图片难以走上版面,主题表现力不够是主要症结。下面结合笔者对提高军事新闻图片主题表现力的几点思考,和部队新闻干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论文围绕“为旧闻找个新闻由头”主题,通过作者在几十年新闻实践中的体会,以“以最新的事实为由头”、“寻找最佳的报道时机”、“以新闻人物的活动或话语为由头”、“寻找最佳角度和切入点”、“以最新的会议为由头”、“通过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综述报道的方式变旧为新”等为论据,通过自身工作中的实例,论述深入浅出.本文结构简洁,文笔朴实,经验独到,浅显易懂,对初学者和通讯员新闻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2.
李媛  刘剑 《新闻前哨》2003,(6):36-36
增强会议新闻的可视性,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电视报道手段的优势。这是提高会议新闻质量及其在观众心目中地位的关键。 一、从内容方面增强会议新闻的可视性 1、精心提炼主题。一般说来每个会议都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内容。这就需要电视记者在深入会议了解精神的基础上,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作报道,通过独特的报道角度,在众多媒体共同报道同一题材的情况下,做到“人有我特”。 如今年的全省财政商贸财务管理现场会,记者跳出常规会议报道模式,抓住会议主持者突然宣布对与会的116名干部进行现场考试,测试这些干部就如何处理我省新、老粮食挂帐的政策执行水平这一最有报道价值的“现场考试”来报道,同时,配发了短评,对会议的主持者创新会议方式进行了肯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丁骋  李西铨 《新闻春秋》2020,(1):63-66,75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虚假新闻及其传播也呈现出新特点。作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闻生产过程的方法论变革,新闻“透明性”原则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不断发展。本文结合《新闻记者》2010—2018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从“新闻生产前”“新闻生产中”和“新闻生产后”三个层次分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论述了透明性原则在新闻生产各阶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起到的作用,探讨了透明性原则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引入新闻工作实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总有着广阔的驰骋空间的事业,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作有新意的优秀作品。”这段精辟的论述,对于新闻写作出精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在《新闻要抓新和实》一文中说:“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但是,实际工作是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不能老是报道那些人们早已知道的老情况、老问题,总是说千篇一律的老话。我们要随着实际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程普  田国强 《声屏世界》2001,(10):55-55
众所周知,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和“统帅”,一篇报道新闻价值的大小,就看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深刻而突出;一篇经济新闻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它能否深刻提示党的方针、政策的实质,能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能否促进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16.
蔡玖 《记者摇篮》2009,(9):17-18
“主题报道”在新闻宣传中是一个“老”概念了,特别对我们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来说,“主题报道”早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体裁和宣传手段,可以说是“常规武器”。但是老生常谈并不意味着宣传报道的内容就一定“陈旧”,就一定是受众不愿意听、不愿意看、不愿意读的味同嚼蜡的表面文章。  相似文献   

17.
吴赛赛  黄雅兰 《新闻知识》2023,(11):52-60+95
本文以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发行量最大的商业报纸《越华报》为研究对象,对其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报道主要呈现了四类女性形象:命途多舛的家庭妇女、传统规范的越轨者、自寻苦果的“自由女”和举步维艰的职业女性。报道具有鲜明的黄色新闻特征,主要体现在报道主题以及标题和正文的文字表达上,这种报道风格与其日常新闻生产活动以及股东结构有密切联系,是当时广州报业的缩影。这些报道也折射出广州妇女权益在陈济棠治粤时期的倒退。  相似文献   

18.
陈玲 《视听界》2010,(4):113-114
“新闻故事化”是指“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手法,目前这种手法已经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环节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如何对一篇新闻专题进行故事化的“包装”?本文从无锡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新闻专题《都市评弹》栏目播出的几个实例来分析新闻专题的故事化“包装”。  相似文献   

19.
所谓非事件性新闻是指报道的新闻事实不是以单一的、具体独立的某一事件的形态呈现,而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是多个事件的综合。这类新闻样式时空跨度大、信息丰富、价值多元、主题具有多义性。它是一种总结、回溯性的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如何”等问题。在新闻实践中,总结成就的报道、经验性的报道、工作报道、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闻是选择的产品。 选择是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手段。当然这种选择是能动和积极的,不是被动消极的。 选择贯穿于新闻产品采集、写作、播发的全过程。新闻线索、采访对象、新闻事实、报道角度、新闻主题、报道形式乃至稿件的播发时机等,新闻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次次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