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的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  相似文献   

2.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3.
有关价值的哲学本质,国内哲学界有颇多见解,代表性的意见大致有这么几种:①“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②价值是“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司的一种关系”;③价值是“客体所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参见《哲学动态)92年第七期)如果以主体、客体这一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观点的话.可否是:①价值是客体的主体化。②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利益关系、③价值是主体的客体化。三种意见都有其合理的成份。第…  相似文献   

4.
试论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关系●关伟一高等教育的价值,就其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具有的肯定意义。价值是在主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事物满足主体事物需要的一种属性。也就是说,客体事物的价值,是在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  相似文献   

5.
目前通行的价值定义是,价值是客体属性同主体需要之间的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即利害关系。我们认为,对于价值范畴的这一界定是不够全面的,即使在认识论范围内,价值也并非只是主体同满足其  相似文献   

6.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木梁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  相似文献   

7.
价值与价值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属于主客体之间深层关系的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评价是价值主体对客体属性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与价值评价,从更深层意义上反映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建立科学的价值与价值评价观,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罗金艳 《教育艺术》2010,(8):35-35,29
档案是一种信息,它包含着大量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价值从其表现看,隶属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范围,可以表达为是档案自身具有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主体需要对档案自身属性的肯定关系,是指档案这一客体存在对人们所具有的实用性和有益性。而档案鉴定就是判断档案对主体的有用性或无用性。  相似文献   

9.
马力 《教学与管理》2009,(7):114-115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棵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下来界定价值,指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关于“取向”,在日常表达中,一般认为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选择标准或路径,类似于“取道”。我国学者黄凯锋在其《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中指出,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10.
价值是什么     
价值,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表征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作用。价值不是具体的实物,也不是事物的属性,并非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事件和关系。主体和客体结合,需要和满足交织,才有价值。下面将从价值事实出发,探讨价值的本质、源泉及价值的计量。  相似文献   

11.
在学术界,往往不分巨细地提出真理和价值并列说、渗透说、贯通说……,其核心是强调二者的统一。在宏观上,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在微观上,它却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本文以个别真理与个别价值的差别性为立论中心,否定许多同志所提出来的“个别真理”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具体的统一”。真理和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中产生的.而主体有多种需要,客体也有多种属性.主体的每种需要都可以与客体的一种或多种属性相联系,而客体的每一同性都可以与主体的一种或多种需要相联系.无论是主体需要还是客体属性都有一个变化过程,这…  相似文献   

12.
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是表征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主体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发现或改造的结果,是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新闻价值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客体属性或功能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而实际效应就是看客体的属性是否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显而易见,主体的新闻需要是新闻价值得以产生的重要根源。目前两种有代表性的新闻价值本质观都有其缺陷,新闻价值的本质是新闻需要与满足新闻需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然设计审美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和谐。那么在以实践为基础对设计审美价值进行判断时,要明确设计审美价值是在客观事物功利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并取决于客体本身的客观属性和主体实践活动与需要。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这其中,人的主观情感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究竟应当处于何种地位 ?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现在基本完成了由“学生客体论”到“儿童中心论”再到“学生客体—主体论”又到“学生主体论”的认识演变。“学生主体论”是近年来受教育人本论思潮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它不仅肯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主体 ,而且还进一步肯定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来审视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把它放在具有特…  相似文献   

16.
发展性评价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基本理念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现实关系的反映,表现为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表示客体的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需要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客体属性是  相似文献   

17.
价值是标志主体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一种哲学范畴。任何价值都是具体的,亦即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价值有大小与性质之分。从性质上说,价值可以划分为正价值、零价值和负价值,通常我们将正价值简称为价值。价值不仅可以被发现、被创造,而且还可以相互转化。职业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与相应“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通常表征的是二者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职业教育价值的本质就在于其对社会成员的集约高效的职业化功能和提升社会成员职业活动主体性或自由度的功能或属性。职业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是有价值的.但是并不排除在一定的特殊具体条件之下的无价值和负价值的情形。  相似文献   

18.
事实认识是对客观世界内部联系的认识,价值评价是价值主体对客体属性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从主客体角度探究事实认识与价值评价的辩证关系,是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完善化,这其中包括着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人的价值问题。无论是教育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还是其文化职能、科学职能,都是以人的发展及其价值实现为前提的。教育本身也在人的价值实现中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叮见,教育和人的价值实现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价值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在研究价值的有关]司题时,都无一例外地要讨论主体、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三者是构成价值的基本要素。一定价值关系的产…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学校德育的改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社会发展与价值观念的变革“价值”一词有多种含义,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所指的是客体的作用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客体对主体存在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言:“‘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而价值观念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