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捷 《考试周刊》2011,(6):41-42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愈强,就愈具特色一所以,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者艺术水准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将中国传统绘画与时代精神融合到一起,这杠妁融每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但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精神,更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使中国绘画艺术不断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6,(7):49-55
深受绘画艺术影响的铁凝,在创作时将俄苏现实主义绘画的思维方式和构图技法用于小说的色彩运用、形象塑造、结构布局等方面,在其中显示了她的艺术修养,其写实的创作精神也与俄苏画家的绘画精神高度契合。绘画元素融入文学创作后,铁凝小说呈现出色彩明艳、真实生动、趣意盎然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史、美术评论和艺术理论的一个术语,早巳成为众多艺术家表述的一种语言,本文就绘画中的现实主义精神、造型艺术中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展示及现实主义精神的实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随着东西方艺术的交流,纳比派在物质对象上的艺术精神传递与东方艺术的艺术精神表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再直接表述图像,而是见诸于艺术观念,重视感性,注重客观对象的主观情感的内隐表现。为了突出纳比派艺术形象的主观特性,纳比派画家一般采用了东方艺术手法,使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交融后,物化成一种主观的艺术精神形态,不再拘泥于西方绘画艺术的约定俗成的客观真实性。纳比派是一种主观的、表现的、抒情的、平面的、蕴涵东方特性的时代艺术,不仅沟通了人的主观世界,也协调了内在艺术精神和外在物质形式的矛盾冲突。纳比派吸收和借鉴了绘画艺术的东方特性,他们的绘画作品与西方其他画家之作相比更具东方特性,更具现代性,在现代主义艺术中,跨越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鸿沟,超越了物质世界的种种束缚。  相似文献   

6.
通过绘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主义绘画通过对客观的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真实的观察实物来绘外描绘外在生活面貌与内在精神本质,表现近似真实的创作艺术手法,追求视觉的真实感,同时也对现实经历和人类的切身的关注。通过时代性、真实性、典型性、批判性等艺术特征反应社会现实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设计与绘画的探讨,详细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异同,指出设计艺术与绘画原动力均来源于生活,不论是设计艺术还是绘画,所有的艺术存在和发展要为人类需求所服务。它们所承载的都是人类的文化精神、审美内涵。并分析设计与绘画最终的道路是走向统一。  相似文献   

8.
分析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代表画家乔尔乔内的画作,阐述其绘画非凡的艺术魅力所在。指出乔尔乔内的绘画艺术堪当我们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观者从中能够获得多重意义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苏葆桢继承任伯年、徐悲鸿、张书旂等近现代画坛大师的绘画精神和技法,虽历尽坎坷仍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奉献给热爱艺术的人们丰富多彩的作品,特别是独树一帜的葡萄图,使他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画坛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戚彩霞 《文教资料》2007,(26):49-50
中国艺术的独特境界与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哲学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生命精神的追求,自然导致了生命哲学在艺术中的充分体现,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绘画形式和观念。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观入手,探讨了中国画生命精神的文化渊源,生命精神对中国画绘画形式的影响,以及生命精神在中国画中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1.
学院绘画在艺术体系的建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它使艺术走向和谐文明发展的道路,使公众在欣赏层面上得到精神的滋养,使公众获得良好的审美愉悦,从而在艺术功能上得到良好的发挥.本文主要从创立艺术体系的必要性;学院绘画与艺术创作体系;学院绘画与艺术评价体系;学院绘画与艺术教育体系;艺术体系的建立给当代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新文人画在艺术形式上强调个性,强调艺术形式语言;在内容上反映关心民众疾苦,为人为师之风范,民主观念的萌芽,博爱的表达等,是一种具有个人特征的中国画,是中国画内在精神的表现,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石鲁的绘画艺术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上世纪50年代前期为第一时期,即"思想愈新,艺术愈美"的拥抱黄土高原的时期;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为第二时期,即历史悲剧感的精神折射时期.石鲁绘域的艺术特征--"法无定相,气慨成章".  相似文献   

14.
王朝晖 《考试周刊》2012,(18):20-21
艺术是精神活动,绘画的心理过程和欣赏的情绪心理是精神活动中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绘画过程中的动机心理、创作理念、达成情感、审美欣赏、评价体验等因素,阐述人的情绪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必然和偶然联系,并总结出这个规律:情感情绪这些精神因素是绘画艺术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张俊超 《文教资料》2008,(33):80-81
宗教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影响颇大,尤其在古代绘画史上,宗教绘画占有重要位置.宗教不但孕育和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巨大发展,而且产生了大批著名的宗教画家,同时也给人类留下大量著名的绘画作品.宗教为绘画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同时宗教精神也为画家提供了精神滋养,宗教精神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画家的创作,从古至今,这种影响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6.
绘画艺术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生命符号,绘画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自我生命复归宇宙的生命精神。本文试图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对绘画艺术的形态学特征形而上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画坛老一辈画家林风眠、赵无极和中青年画家田黎明、卢禹舜四位画家的成功在于汲取中外古今艺术精华,进行融化整合;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只有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图式。才能更新传统,促进传统文化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生活与艺术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获1.材料的丰富性,作品形式的多样化。目前,绘画材料的多样性丰富了长期以来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单调性,同时使绘画语言变得饱满,材料的材质作为表现形式方面的因素也决定了绘画作品质量。美术作品常常是以物质为载体,并由物质转变成精神的产物——精神通过物质的表现才能有所体现,物质通过精神的承载才具有活力。须有技能、材质的共同表现,才能体现出其所含的文化意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形而下”的艺术,同时也致力于“形而上”的本体追求。然而中国艺术的形上追求是以天人合一为前提的,其对“形而下”的超越并未引向宗教神学,而是引向超感性,但不离自然的“道”。因此,中国艺术的精神是哲学的、人性的,而非宗教的、神性的。中国绘画通过其理论建构、笔墨及意象、意境的创造,最终完成了对客观与主现、物与心即象与意、景与情、客观物象与主体精神意图的双重超越,这种超越基于对“道”的领悟,其实质是对作为宇宙本根的、自我创化的、自由生命的开显。‘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坚守架上绘画的本真美,就要正确理解绘画中的痕迹美,挖掘综合材料的美感,强化艺术作品的表现性,更要理解艺术的精神,要真正交给学生进入艺术殿堂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