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青少年散打运动员与成年散打运动员的反应时进行了测验,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简单反应时与成年运动员没有显著差别,但选择反应时和错次反应,青少年组与成年组有显著性差异,因而散打运动员通过系统的长时间的散打运动能提高神经肌肉的反应性,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增强机体适应能力。文章通过对反应时的研究,希望对散打运动的选材和科学化训练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综合干预前后肥胖青少年认知功能的变化,探讨有氧运动综合干预对肥胖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有氧运动综合干预措施对52例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进行饮食、运动、教育联合干预治疗,应用多维度神经心理测试对比评估肥胖青少年干预前后神经认知功能。结果:有氧运动干预后,肥胖青少年体重、BMI、收缩压、白色光的反应时值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认知能力测验成绩以及瑞文推理测验中知觉辨别、同类比较、类比推理成绩和总分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有氧运动综合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肥胖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综合干预前后肥胖青少年认知功能的变化,探讨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注意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有氧运动综合干预措施对52例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进行饮食、运动、教育联合干预治疗,应用多维度神经心理测试对比评估肥胖青少年干预前后神经认知功能。结果:有氧运动综合干预后,肥胖青少年划消试验阅读速度、脑力工作能力指数较干预前显著升高,错误率显著下降,视觉追踪测验完成时间显著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氧运动综合干预可使肥胖青少年注意能力显著提升,对肥胖青少年的注意能力有明显的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4.
吴稍佳  王玉侠 《体育世界》2014,(5):55-56,58
探讨南昌航空大学羽毛球、网球专项大学生五分钟台阶运动前后安静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是否有差异,为不同专项大学生运动训练方案提供生理上的实验依据,素质训练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不同专项运动员的选材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南昌航空大学羽毛球专项大学生、网球专项大学生各12人,测定五分钟台阶运动前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五分钟台阶运动后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结果:(1)网球及羽毛球专项大学生安静状态下和定量负荷后即刻测得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无明显差异。(2)体育学院专项大学生五分钟台阶运动前后简单反应时无明显差异。(3)体育学院专项大学生五分钟台阶运动前选择反应时红、绿、黄、蓝四色明显低于台阶运动后。结论:(1)网球及羽毛球专项大学生反应时不存在差异;(2)5分钟定量负荷运动后,网球羽毛球专项大学生选择反应时明显高于安静状态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短期全封闭减肥营的模式,借助有氧运动、饮食控制及健康教育联合干预的手段,观察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减肥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这种减肥方法对于肥胖青少年免疫功能的影响,旨在建立健康的减肥理念,为短期快速减肥提供可操作性方案,并为大众减肥和健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招收到12~18周岁单纯性肥胖青少年19名,在为期5周全封闭的环境下,营员统一食宿和训练,并为他们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减肥运动处方、饮食处方和健康教育计划.分别在入营时和出营时对反应肥胖青少年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基本指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进行测试.结果:5周后,19名营员的平均体重下降了8.6 kg,平均体脂百分比下降了5.3%,平均BⅦ下降了3.6 kg/m2,平均腰围下降了9cm;营员们的血压和心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男生的CD4+/CD8+比值有了显著提高,女生的IgG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结论:联合使用有氧运动、饮食控制以及健康教育的干预方式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起到了较好的减肥效果,并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减肥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适宜运动负荷水平的判断1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而言,由于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对氧的需要量大、能量的动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大强度运动中的工作能力不如成人。有研究表明,在进行3m in最大强度运动时,假如20~30岁成人的工作能力为100%,那么9岁少儿的工作能力仅为成人的40%,12岁为69%,15岁为90%。2儿童、青少年的最大氧债的承受能力较差,并且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性别差异。表现为男性:7~8岁小于1/6;9~10岁约为1/4;11~12岁约为1/3;13~15岁可达到2/3(进入高增长期,每年分别递增10%、14%);16~18岁可达到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有氧运动对超重青少年反应抑制功能与干扰抑制功能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的Go/Nogo范式与Flanker任务分别测评行为抑制和干扰抑制,首先比较超重青少年与正常体重青少年在抑制功能上的差异性,探究超重青少年抑制功能是否存在弱势;其次,将超重青少年随机分成运动组和对照组,分别经过2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和静坐阅读后,检测其抑制功能。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超重青少年的Nogo正确率显著降低,Go反应时显著减慢,Flanker任务的反应时显著延长;(2)运动组后测的Nogo正确率显著提高,Flanker任务的不一致刺激正确率显著提高。结论超重青少年表现出较弱的反应抑制和干扰抑制,20 min的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促进超重青少年的抑制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基础上,引入身体活动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构建扩展TPB(METPB)模型,检验该模型对9~19岁青少年群体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适用性,探讨该模型对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青少年MVPA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纳入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后,METPB显著地提高了其对身体活动行为的解释力。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MVPA行为意向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31.4%的行为意向方差;行为意向和习惯行为对MVPA行为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18.7%的行为方差;执行意向加强了行为意向朝实际行为的转换。METPB模型对于不同学习阶段青少年MVPA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规范对小学生与初中生MVPA意向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对高中生的MVPA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3个阶段学生的MVPA意向产生的影响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不断增强。建议:在对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中,政府、家庭、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身体活动参与的正确态度,提高其参与身体活动的意愿,培养其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且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时考虑学习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究运动干预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向患者普及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其体质,延缓病情进一步恶化。方法:通过对社区医院109名40~69岁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运动干预,并于实验前、中、后期对受试者形态、机能、素质及糖脂代谢指标进行测试。结果:与同期对照组和组内干预前相比,12周末运动组的体重、BMI、收缩压、TC和TG显著降低(P<0.05),12周末的台阶指数、坐位体前屈显著增加(P<0.05);6周末和12周末运动组的肺活量、HDL显著增加(P<0.05),6周末和12周末运动组的选择反应时、FPG、2hPBG、HbA1c、LDL显著降低(P<0.05)。结论:12周运动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形态、素质和机能指标,提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其中对改善糖脂代谢的效果较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FPG、2hPBG、HbA1c水平,提升HDL水平,降低TC、TG和LDL水平,更好地调控血糖。  相似文献   

10.
魏瑶  洪冬美 《浙江体育科学》2013,35(1):92-94,102
目的:探讨“TARGET”模式体育干预对青少年目标定向和自信水平的影响机制.方法:通过三因素混合实验处理,运用PEI、TEOSQ问卷,测量86名大学生被试目标定向和自信水平,并检验实验处理效应的显著性.结果:TARGET模式体育干预对对青少年任务定向和自信水平效应显著(p<0.01);体育锻炼、干预方式和任务定向水平存在交互影响(p<0.01),结论:“TARGET”模式体育干预提高低任务定向被试得分,并间接促进青少年总体自信和个人外表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使用北京博达电子公司生产的DDX一200型电脑多功能心理生理能力测试康复仪,测试被测的视觉选择反应时,视觉注意分配和手臂稳定性等指标的数据并进行实验前后比较。选择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以不同强度、项目的身体锻炼为干预手段,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2个认知指标1个情绪指标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以期为大学生科学健身、健心和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小强度身体锻炼对男大学生视觉选择反应时、视觉注意分配、手臂稳定性等促进作用较小,而中等强度身体锻炼对3项指标的影响较大。(2)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锻炼项目的影响。乒乓球、跆拳道效果更有利于心理健康认知指标成绩的提高;跑步的锻炼作用则较弱。乒乓球和跆拳道的锻炼比慢跑锻炼更具心理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成年人选择反应时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实验及数理统计法,对2000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的成年组(20~69岁)约173600人的选择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成年人的选择反应时先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男子在22岁、女子在21岁之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延长。男子的选择反应时要短于女子,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体质水平与选择反应时呈中度负相关归(r=-0.546),体质好的人群选择反应时要短;参与锻炼人群的选择反应时要短于不锻炼的人群,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的适应当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使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全民健身运动较好的结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为此作者在查阅文献资料、调查走访专家学者及学生的基础上,设计了多层合作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实验对该模式进行的试验。经过实验后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多层次合作教学模式所构建的多层次、差异化教学可以较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也为高校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改革和模式选择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反应时、智商和心理旋转能力。研究结果显示:(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反应时与心理旋转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2)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旋转能力与智力相关不显著;(3)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旋转能力存在年级、性别差异;(4)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材料的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运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共计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处于中低等水平,主要表现为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短、运动频率较低、运动量较少;男生体育活动等级明显高于女生,文科生体育活动等级显著低于理科生。(2)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手机依赖程度普遍较深;男生手机成瘾倾向显著低于女生,文科生手机成瘾倾向明显高于理科生。(3)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不同体育活动等级的手机成瘾倾向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从无运动量到中等运动量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中等运动量与大运动量之间无明显差异。(4)除突显行为外,人口统计学指标和体育活动等级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其中,性别指标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体育活动等级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减轻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且中等运动量的体育活动能够显著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篮球运动对地方二本院校大学生反应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反应时测定仪测定篮球专项大学生、田径专项大学生、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结果:篮球专项大学生、田径专项大学生、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简单反应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篮球专项大学生的选择反应时显著高于田径专项大学生、非体育专业大学生(P<0.05).结论:通过篮球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协调性,提高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脱水现象构成了对大众健身人群健康和运动能力的极大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5名自行车爱好者进行运动前补充含一定量甘油的运动饮料的方法,探究运动前补充甘油饮料对人体保水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大众健身人群更好地使用甘油超水合补水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实验中的25名北京地区的自行车爱好者平均年龄为27.4±5.58岁,形成自身对照。运动员补充饮料后在模拟高温高湿环境训练房进行递增负荷的功率自行车运动(温度控制在35±2℃,湿度控制在60±5%),并监测其尿量、体重下降值、血乳酸、运动持续时间等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1)甘油补充对体重的影响:两组运动前后体重变化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甘油补充对排尿量的影响:甘油实验组的运动后尿量和总尿量均明显著低于安慰对照组(P<0.05);3)甘油补充对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甘油实验组的运动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安慰对照组(P<0.01);4)甘油补充对血乳酸的影响:甘油实验组运动后即刻的血乳酸浓度明显低于安慰对照组(P<0.05)。结论:1)通过运动前后体重变化和排尿量的变化对比,表明运动前甘油补充可显著增加机体的储水能力;2)通过对安慰对照组和甘油实验组运动持续时间的对比研究表明,甘油补充组运动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安慰对照组,进一步表明运动前补充甘油饮料有助于延缓运动疲劳的产生,延长运动时间;3)通过对安慰对照组和甘油实验组血乳酸的监测结果表明,甘油饮料的保水效果可显著降低机体因运动产生的代谢酸性物质,从而延缓运动疲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球运动对6~12岁儿童下肢本体感觉与平衡控制能力的影响及本体感觉、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球能力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12岁的小学足球班学生38人(男女各19人)和同年级普通班学生19人(男10人、女9人)分别进行足球运动和一般性身体锻炼干预,使用运动加速度计监测锻炼强度,并在运动干预前后进行下肢本体感觉、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变向运球测试。结果 (1)2组学生下肢本体感觉的性别差异不显著,20周干预后,足球班学生的踝、膝、髋关节本体感觉要显著优于普通班学生(P<0.01);(2)2组学生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20周干预后,足球班学生的平衡能力提高更多(P<0.01);(3)平衡能力的改善同下肢本体感觉和力量的提升正相关(P<0.05),运球能力的提高同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的提高正相关(P<0.05)。结论对于6~12岁儿童,同一般性锻炼相比,足球运动在提高下肢力量的同时还能更为全面地提高踝、膝、髋关节本体感觉,从而更好地改善平衡能力。性别差异对儿童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加强下肢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锻炼,可能会更好地提升运球能力。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a three-year exercise program on motor performance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speed of previously sedentary older women, ages 57-85. Variables tested were simple and choice reaction time (CRT), balance, sit and reach flexibility, shoulder flexibility, and grip strength. Subjects participated three times a week in exercise performance classes designed to meet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guidelin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 all measure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p less than .01) except for the sit and reach test (SRT), where significance was approached (p less than .027), but not reached. A comparison of the exercise subjects with a comparable group of nonexercising control subjects reveale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treatment and time on all variables except CRT and grip strength. Pretest to posttest scores of the exercise subjects tended to improve over the three-year period, whereas the scores of the control subjects declined. Improved reaction time indicated exercise is effective in reversing or at least slowing ceratin age-related declines in motor performance and in speed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facilitating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reaction process. Eleven participants with specific expertise in decision-making sports performed a choice reaction time task during moderate sub-maximal exercise (90% of their ventilatory threshold power). Participants were tested at rest and while cycling. During exercise, the participants were faster, without being more variable. We suggest that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was due to a major generalized improvement of the whole distribution of response time and, although the benefit effect was small, it was consistent throughout the entire range of reaction t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