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冯艳云 《教育导刊》2010,(11):63-64
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自2006年9月更名后,着力构建“有为教育”的办学模式,围绕“培养健康有为的一代新人”的办学目标,提出了“锻造有为教育,奏响有为人生”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点、个性鲜明的学校品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
梁世安 《广东教育》2011,(12):22-23
康有为——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南海名人,他的思想和精神在南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本土文化资源。为此,我校从传承和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开展有为教育。培养有为少年”的学校发展目标.精心打造“有为教育”品牌,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2021,(2):F0003-F0003
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创办于1945年,原名大策直街小学,毗邻康有为家族书院小蓬仙馆。学校以“让每一个孩子立社会志、做有为人”为教育价值追求。近年来,学校作为广州市“智慧阅读”试点学校、荔湾区大阅读实验学校,在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青少年大阅读提升工程”工作小组的引领下,借助广州市中小学“智慧阅读”平台开展主题项目式阅读活动,校园里四时书声琅琅,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滋养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品牌”一词来源于产品,英语品牌“brand”一词意思为“打上烙印”,用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或劳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的出现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对于学校这个特殊群体,学校品牌又被赋予特殊的内涵。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公众认可的,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意义的一种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5.
学校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家长、学校管理实践工作者和学校管理理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家长之所以关注学校品牌,是因为他们对“好学校”存在着强烈的渴望,认为只有“好学校”才可能实现世俗的成功;学校管理实践工作者之所以关注学校品牌,是因为部分学校管理者对教育的内心追求以及应对学校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所需;学校管理理论工作者之所以关注学校品牌,是因为“学校品牌设计与策划”已经成为“显学”.但在这种貌似繁荣的景象背后,也存在着某些隐忧:“品牌打造”一词的背后可能意味着“短期行为”与“炒作”;某些教育咨询机构主导下的学校品牌的“策划”可能意味着学校品牌策划变成了对学校的“过度包装”和“过度美容”,更严重的是有些学校品牌其实是“被策划”;凡宣传学校品牌,必言学生升入好学校、教师获奖和学校荣誉,必言设备与“大楼”.基于上述种种考虑,笔者认为,对如此炙热的学校品牌问题作出"冷思考"也许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为教育"的理念是康有为纪念小学全体人员在梳理康有为先生的教育影响意义并结合学校发展的步伐后逐步形成的。康有为纪念小学的"有为教育"指的是学校通过"鼓励为先、关注进步、引导发展、实现梦想"的方式培养拥有"爱国、担当、创新、梦想"等核心素养的健康人格之人。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的基本主题。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少地方政府及学校都提出了“打造学校品牌”的口号。应审慎对待品牌概念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如果全盘照搬企业中的品牌概念,会给学校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提升学校品质应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努力方向。学校品质是“学校品位”和“学校质量”的统一,核心是从师生的视角来发展和提升学校。“学校品位”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和“学校建筑”上,“学校质量”可视为由“学生学习质量”和“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构成。要强化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彰显学校建筑的“场所精神”,通过这些策略来有效提升学校品质。  相似文献   

8.
学校品牌也就是学校的名声。学校品牌建设的过程,就是学校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扩大知名度、美誉度和可信度,增强社会影响力的过程,其本质是追求学校教育的优质化。当前,我国教育正在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满足型转变,即从“让孩子有学上”到“上好学校”方向发展。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强烈的形势下。通过学校品牌建设战略.谋划学校快速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9.
学校品牌也就是学校的名声。学校品牌建设的过程,就是学校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扩大知名度、美誉度和可信度,增强社会影响力的过程,其本质是追求学校教育的优质化。当前,我国教育正在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满足型转变,即从“让孩子有学上”到“上好学校”方向发展。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强烈的形势下。通过学校品牌建设战略.谋划学校快速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隗鹏  卢华清 《山东教育》2014,(10):F0002-F0002
济南市洪家楼小学建成于1950年,前身为山东大学附属小学。建校60多年来,学校以“和为”精神为引领,以“教师发展专业化、学生成长自主化、校园文化人文化”为办学思路,致力于打造“和为”教育品牌,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良性发展之路。师生浸染其中,为有为之事,做有为之人。从建校之初的三人筹备小组,发展到现在的2600多名师生,其“和而有为”的精神处处熠熠闪光。这种“和为”精神正是洪家楼小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从“重点中学”到“优质教育品牌学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点学校”与“优质教育品牌学校”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重点学校”,反映的是学校在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中的地位,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干预的结果。而“优质教育品牌学校”,反映的是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社会和人民群众中享有的地位,社会与人民群众选择的结果。“重点学校”向“优质教育品牌学校”转型,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教育》2004,(2):72-73
有人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创建品牌学校的决定性因素,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仅有三者是不够的,即使能够创建品牌,很多情况下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一个知名的教育品牌是长期沉淀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更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的整体推进的过程,因此,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借用“3 1”的社会学理论,品牌学校是“天时、地利、人和 策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校长的岗位上,曾经一度为学校管理的“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感到困惑:校长“有为而治”,凡事事必躬亲,能够有效地调节、监控学校的发展进程和中层干部的日常管理行为。并且能够确立校长个人的绝对权威地位,提高校长决策的执行力,使校长容易将自己心中的“学校发展蓝图”付诸于管理实践,做到学校政令的畅通无阻。但是,“有为而治”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4.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学校发展核心理念,以“走内涵发展之路、建设和谐校园、打造勋望品牌”为发展目标;以“英雄主义教育、科技创新教育、艺体特色教育”为特色活动项目,坚持“绿色、人文、和谐、发展”的治校思路。通过半年的努力,把学校办成:“理念先进、管理科学,队伍精良,科研领先,设施先进,质量一流”的综合性优质品牌学校。  相似文献   

15.
陈晓 《教育导刊》2007,(8):61-62
中星小学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提高学校知名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荔湾区于3月27日上午在广州市第一中学高中校区举行了实施“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启动仪式大会。荔湾区人民政府区长刘平、区委副书记邵卫红、广州市教育督导室主任徐建华、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林晓珏 《上海教育》2007,(4B):33-33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38条第2款提出“实施中国教育品牌战略”,这是教育品牌概念第一次见诸国家政策性件,也是我国对当前全球化经济大背景的回应。学校品牌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学校无形资产总和的浓缩,是学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实施品牌战略,做强学校品牌,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上海中职教育直面国际国内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最佳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湖南教育》2014,(2):F0004-F0004
长沙市芙蓉区育才第三小学地处古曲路与朝晖路交汇处,是芙蓉区委、臣弼腑实行“品牌东移”而新建的一所全新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5600平方米,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在育才学校品牌带动和文化引领下,学校以艺术教育为抓手,  相似文献   

19.
论学校品牌的特性与校长的品牌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学校品牌”频频见诸书刊报网。“品牌”,作为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能否适用于教育领域?如何理解学校品牌?学校品牌有什么特性?校长应具有什么样的品牌意识?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明 《辅导员》2009,(19):59-59
现实生活中,我们被“品牌”所包围着,无不在追求着“好品牌”的商品与“高品质”的生活。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创建出叫得响、传得广、认可度高、满意度高的品牌,我们的学校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民众的需要,才能走上可持续的繁荣与发展之路。那么,如何创建好学校的品牌呢?以笔者的实践来看,“拆堵”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