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2.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3.
考博士者,乃先秦儒学之官,始设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有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表明六国时即有博士之目,而秦承之。《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记二》,秦二世曾“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汉承秦祚,博士之置益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皆置博士。西汉时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分前后两个“归去来兮”叙述。泽陶按:两个“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都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归去来兮”,犹言“归去啊!”兮字作语助词解,众所周知,我不谈。现在我只谈来字的问题。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盍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  相似文献   

5.
青岛大学韩玉德教授的《(韶 )乐考论》一文 ,是近年来《韶》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但韩先生在文中提出“《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笔者不敢苟同。韩先生说 :“关于《韶》乐的制作 ,古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书·舜典》引帝舜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孔丛子·嘉言》引孔子曰 :‘夔为帝舜乐正。’……知夔确为帝舜乐正。”又说 :“《史记·夏本纪》曰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 ,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史记索引曰‘行 ,曲也。’知《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知禹兴《韶》乐以庆贺舜用二十二贤臣成…  相似文献   

6.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7.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8.
《尔雅·释器》:“饼金谓之钣。”郝懿行疏云:“饼金者,〈说文〉钉字释云:‘炼饼黄金’。然则饼金盖炼冶而成。〈类聚·宝玉部〉引〈邴原别传〉曰:‘金三饼与原。’〈初学记·宝器部〉引〈尔雅〉饼金作饼金,盖假借字也。钱氏(大昕)〈答问〉云“饼当作并,〈孟子〉:‘王餽兼金。’‘兼金者,并金也。’今按〈说文〉注既有饼金,又云:‘金百炼不轻’,是不必改饼为并矣。”  相似文献   

9.
《列子·说符篇》有云 :“白公问孔子曰 :‘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应。白公问曰 :‘若以石投水 ,何如 ?’孔子曰 :‘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 :‘若以水投水 ,何如 ?’孔子曰 :‘淄渑之合 ,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人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曰 :‘何为不可 ?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 ,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 ,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于浴室。”张湛于“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下注云 :“自然之势 ,自应濡走。”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云 :“伯峻按 :《吕览·举难…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权勋》:“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东汉高诱注云:“车,牙也。辅,颊也。车辅相依凭得以近喻也。”《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杜预注云:  相似文献   

11.
笔记二则     
<正> 一、谈《诗·唐风·葛生》中的“亡”字上古“亡”字常借用为“无”,如《礼记·檀弓》:“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无’”.《论语》:“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有”、“无”对文,“亡”借为“无”无疑.上古“亡”属明母阳部,“无”属明母鱼部,“亡”、“无”声母相同,韵部属阴阳对转,“亡”、“无”音近互通.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13.
释“肥遁”     
<正> 《周易》“遁”卦上爻爻辞为:“肥遁,无不利。”王弼注:“最处外极,无应于内。超然绝志,心无疑顾。忧患不能累,矰缴不能及。是以‘肥遁,无不利’也。”《经典释文》:“子夏传曰:‘肥,饶裕也。”吕祖谦《古易音训》引晁说之曰:“肥,陆希声云:‘本作飞’。”《文选·张衡<思玄赋>》:  相似文献   

14.
子夏曰:“贤贤①易②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七》有子曰:“信近于义④,言可复⑤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篇·十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⑦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⑧。”《学而篇·十五》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②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  相似文献   

15.
三变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三变”即三种变化。子夏的话是赞扬君子  相似文献   

16.
公元1141年,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被奸相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下狱,随后就义于风波亭。“莫须有”三字出处,《宋史·岳飞传》云:“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历来人们将“莫须有”释义为“大概有”或“也许有”,成了无罪受冤的专用词。数年前,王瑞明同志在《“莫须有”辨》(刊《文史知识》1982年第11期)一文中提出了新的释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对于这段对话,古今学者作了很多训释。各家之说,莫衷一是,都建立在各自的训诂考据基础之上。训诂学诚然是探幽访古的响导,但它也有局限性,只能从字形字义上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古代,“素”本指白色丝绢或白色,又指原本土质,“本色”、“本性”、“根本”、“本质”等《说文》曰:“素,白色丝织品也”。《逸周书·克殷》载:“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前。”这里的“素质”与“素”的含义相承,由“素”的含义发展而来。《论语》里《八佾》言及“素”,本意表白底色,引伸为人的基本素养。文中说,“子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后世朱熹对此明确诠释:“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云:“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谓之何’共八语微有异同”。实则尚有“奈之何”,“如……何”等式,用法颇多,并不一致。兹分别举例汇释如下: 一、“何如”、“如何”、“若何”、“何若”、“谓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