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杨春 《武当》2006,(5):15-16
一、太极拳与气·炁·功太极拳道功法都是为气、炁、功转化而修炼的。它依赖于精气神的相互作用。气、炁、功三者基本体现了太极拳修炼三个层次的变化。气者,大自然之气也。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生命之间,充斥着一种无形无象、至精至微、无所不在的微观物质——气。大自然之气是宇宙中最原始、最根本的混元之气,它可以化为阴,也可化为阳;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天地保  相似文献   

2.
李派太极拳四字密要(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子宇 《武当》2003,(4):10-12
张三丰祖师在《太极十要诀》中指出:“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这就是说,太极修炼当以行拳练形起步,从练己练有开始,建立强固的命功基础。这样从动功而静功,从有为而无为尽修其性,方为动极归静、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活而不顽的真次序。欲得太极拳精髓,须明太极妙理。故三丰祖师又曰:“故传我太极  相似文献   

3.
《老子》作为一部研究“道”的哲学著作,对作为体育学这门具体科学内容之一的太极拳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老子》所阐述的“道”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功理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太极拳正是历代武术家主动使武术运动符合“道”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门拳术。由于这种关系,人们在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由太极拳之“技”进而明“理”,由太极拳之“理”进而悟“道”,不断自觉地提升人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袁中亮  谢智雄 《武当》2005,(8):13-13
1、书法取象自然,要求和谐统一,以有生气为贵。同理,太极拳道法自然,亦以有生气为贵。行拳时要生机勃勃,气韵流畅,有轻灵飞动之势,无泥人木偶呆板之死象,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所谓“精神需提得起,方无迟重之弊。重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中”。  相似文献   

5.
简化太极拳的练法要点1.1练好“站桩功”武术具有“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百练不如一站”的经验总结。“站桩功”是拳术很重要的基本功,它既有稳定身心之功,又有稳定平衡之能;它既是入门的功夫,又是达到高深层次不可缺少之练功手段。所以,学练太极拳首先练...  相似文献   

6.
功理 先天太极拳来自先天无极大道。本门认为,万功源道,万法归无。道是世界的本源,是无极(O),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行,然后组成了世界宇宙之万物。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也体现了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五行。本门功法名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的道     
道是什么,词典上的解释是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从道字的字型上讲,道是一个首字加一个走之,是思想和行动的结合,也可以解释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属哲学范畴。由此可见,道应该是事物本身的运行规律以及人如何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的方法。明白了道是什么之后,才能认识和了解太极拳的道。我国古代道家学说博大精深,而太极拳是道家的一种动功功法,是一门小道。习之既能康健身体,健脑益智,延年益寿,又能防身自卫,到清朝后才传人民间。既然是道家的东西,也当然要遵循道家的理论体系和学说,所以笔者在此简要阐述一下太极拳几种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贾澎 《精武》2005,(5):38-3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程清远 《武当》2005,(8):12-12
太极拳全在“自然”二字,不得“自然”之理之法,穷终生难有所成,而今世人所学所练。与“自然”之道背道而驰,根本不知“自然”为何物,行拳走架、推手、实战,全凭心中横气用事,哪里得半点“自然”之妙用?“自然”者,去后天返先天也。一个“去”字道尽天机,“去”心中三横气,“去”后天之拙力,通过一定之规矩将后天作为统统抛弃,越多越近乎先天。拳谚有云:打拳如走路。走路之时,无任何强求,迈腿便走,无丝毫牵  相似文献   

10.
黄建军  玉京子 《武当》2013,(7):20-21
太极拳,狭义地说,它是由道家丹士修炼内丹而发展完善起来的丹道动功。广义地说,它是中华五千余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以易、医、武、道为代表的文化技艺的结晶。内具内丹修炼之丹道精髓,外具养生导引健身技击之形义。三丰祖师集其大成,中兴立宗,由道门秘传走向今日之大众。实乃传统文化传承之大幸,中外民众修身养性之福音。内家太极拳以武演道,以道显武,始终贯穿着道家哲学思想内核。即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现代社会符号化传播的角度对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要深入挖掘太极拳之武、太极拳之静和太极拳之形等能指符号,不断发展太极拳之道、太极拳之和等所指符号,同时应当防止太极拳传播的过度符号化。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养生     
杨青 《武当》2010,(9):30-31
“道”是宇宙的本体,也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总根源。“道德”是指道本有的无欲、无贪、无私、无争的自然属性,要达到修炼高境界的层次,一切就要符合道之德,一切服从于道,本来道之德与道混为一体、形影相随、自然而成、无为而规。要效法天真、无欲、无贪、无私、无争道德属性,依据道法通过一定的逆返过程,古人称作修炼。  相似文献   

13.
方奎明 《武当》2014,(10):17-18
本人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对太极拳内功和太极拳养生等诸多方面,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今不揣浅陋,谨就太极拳内功与养生简要阐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太极内功 习练太极拳不仅要有外在的形体运动,还应该有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形体运动源于内而形于外,是一种表现形式;内在的意气运动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内涵深厚,即我们所追求的太极内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作为内家拳典型代表的太极拳,十分注重内功训练,讲究功招合一。即所谓“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因此可以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调整形与气的关系的过程。形是方法,气是内容。习练太极拳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姿势上的标准与否,更要深入提高太极拳内功“气”的层次,才能达到意、气、形合一,才算真正掌握了太极拳运动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关振军 《武当》2007,(1):15-15
武林皆知吴式太极拳由杨班侯小架太极拳演化而来,很少有人知道吴式太极拳中还隐藏着武当内功秘传。要知此秘,还要从吴式太极拳之鼻祖吴全佑讲起。  相似文献   

15.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当代名师冯志强先生经过半个世纪修研而创立的陈式太极拳中的上乘功夫。它既是武术,又是道功。你若入得其门,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6.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7.
柳有才  殷光远 《武当》2010,(5):22-23
演练太极拳要把握好要点,在行功走架中动作协调、圆润,把太极拳的拳势与神韵体现出来。做到神形俱备,神意自然。根据笔者的粗浅体会,练好太极拳除了严格对照拳经拳论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武道珍言     
《武当》2011,(11):1
习武练功使人精力充沛,生活丰富,人缘好。特别是习武让人感到身体越来越强健,内气充盈,生活充满阳光。——陈蕾音太极拳要名家传授,盘架中招招式式都含攻防,意念引导,与人推手较技,应舍己从人,柔化刚发,不以胜负论英雄,以人为本,养身为主,追求祛病延年不老春。——丁水德道法太极拳,真中大公理。一心守中,天地归心。太极门,道德门,行德布道礼义仁。无水不养鱼,无德不成道,人道尽,天道成。太极拳功,文修武备,修身之道,存仁之教。全心德,明性神,唯见无我入道门。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教学的五先五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太极拳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笔者在教学的方法步骤上进行了钻研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先功法后套路在进行太极拳教学时 ,不少教师只注重套路教学 ,而忽视了太极功法的训练 ,结果造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步子不稳 ,身子不正 ,动作松软无力 ,或者僵硬死板 ,达不到太极拳健身的效果。我们知道太极拳是一种刚柔相济 ,内外兼修的内功拳法。因此在初步传授时 ,要先进行功法练习 ,而后进行套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太极桩功、开合桩功、升降桩功、虚实桩功等 ,通过各种桩功练习 ,可以提高太极拳专项素质 ,端正身体姿势 ,沉稳重心 ,为学生掌…  相似文献   

20.
关于站桩     
张方 《精武》2011,(1):39-39
萧天石先生在《道海玄微》之中有论曰:"南宫列仙派之站桩功法,属辅助道法中的气功门,乃一种初入道之基本功法,如武林中之以站桩功为基本功者然。"又云:“练站桩功,其效且可增强丹田(下腹)势力,脑力灵性、体内养分及筋络活力,故武术家谓:‘练三年太极拳,不如练一年站桩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