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新时期锡伯族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赵春生对锡伯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在发扬和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同时,大胆借鉴现代主义创作艺术手法,淡化作品情节,人物形象亦幻亦真,使得作品具有抽象化,象征化等特征.尽管这些手法运用的还不是很纯熟,却形象表现出时代的变革给锡伯族人民带来的影响,揭示了新时期锡伯族人民生存的心理事实.  相似文献   

2.
锡伯族是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锡伯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作出了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锡伯族与其它民族专业和业余研究人员,遵循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从事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根据笔者手中掌握的情况和资料,将近十五年来锡伯族研究现状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锡伯族教育现状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教育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锡伯族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锡伯族人民历来比较重视教育.解放前,在新疆少数民族中,锡伯族办学较早,有一定的基础.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广大锡伯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锡伯族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地发展,在全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认真研究锡伯族教育,回顾历史,分析现状,了解和掌握锡伯族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推动锡伯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锡伯族教育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一个方面.锡汉双语教育是锡伯族基础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新疆锡伯族学校实行双语教育已有较长的历史,它为提高锡伯族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本民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方面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沉痛的教训,当前在实行过程中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实施锡汉双语教学,并以此为先导和突破口,大面积提高锡伯族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新疆锡伯族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认真研讨锡汉双语教学这一命题,并付诸实施,确实具有多重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语文原则,以党和国家民族语文方针、政策为指导,从锡伯族聚居地区和锡伯族中小学的实际出发,在认真总结解放前后百余年来锡汉双语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吸收国外和我国兄弟省、区、州  相似文献   

5.
锡伯族是中国世居东北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至今能够使用满文的少数民族。1764年,4000多名锡伯族军民奉命西迁新疆伊犁时,将一部分满文书籍带到新疆。目前,新疆锡伯族人口4.88万人。在近250多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锡伯族在借助满文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创建了以戍边屯垦为核心内容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锡伯文化.为后世留下很多文学古籍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学古籍文献大部分已经消失,目前所剩的也都处于濒危状态。新时期以来,国家开始高度关注新疆锡伯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工作。投入资金整理、出版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保护与传承新疆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应做好以下工作:做好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的普查工作;做好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整理、保护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建立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保护单位;加大对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的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的修复工作;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进行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6.
清代旗屯文化是整个西域屯垦文化中的重要一翼,清代旗屯文化又以锡伯营旗屯文化为代表.这种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是一个清八旗制度的官方文化与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混合体,属于二元结构的文化,但这两种文化的吸纳力远大于排异性.锡伯营旗屯文化在传承与保存锡伯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它对锡伯族近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或隐或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四万人,历史上曾信奉萨满教.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萨满又分化出相通、尔琪、斗琪等神职人员,他们在跳神作法的过程中主要以程式性的神歌、神舞贯穿其中.本文收集了十五首萨满、相通、尔琪、斗琪的宗教歌曲,这些歌曲在举行宗教仪式中,都有着各自固定的作用,是锡伯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现代锡伯族的音乐、舞蹈艺术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受到当代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这些宗教音乐面临危机.因此,收集和研究这些宗教音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锡伯族信仰原始的萨满教,萨满歌作为萨满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疆伊犁锡伯族民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流传。在锡伯族萨满歌中发现了大量的程式存在,这为我们解开锡伯族萨满如何记忆和传唱萨满歌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锡伯族是世代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十八世纪以后,锡伯族曾先后三次被迫实行民族大迁徙。频繁的战乱离祸浇铸了锡伯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性格,也养育和造就了锡伯族的古代作家和作家文学。锡伯族古代作家与自己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以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积极的现实进取精神,审视历史变迁,传达民族心声,创造了独具民族精神气质和历史地域文化色彩的各种形态的文学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古代锡伯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和坎坷命运,凸现了锡伯人民热爱祖国,屯垦戍边,保卫和开发建设我国西部边疆,执着追求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崇高理念和奋发精神。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离乱战祸,加以反动统治者的扼制与摧残,锡伯族古代作家和作家文学典藉,或毁于战乱或被历史风尘湮没,今存者寥寥。本文根据现存锡伯族文学古藉资料,对锡伯族古代作家的创作意识和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形态进行了切实的透视与评析。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22,(1):61-68
当代锡伯族文学蕴含着强烈的家园意识,体现在自然家园、生活家园和文化家园等多层次的家园书写中,并凝聚为"牛录"和"察布查尔大渠"两个富有锡伯族文化特色的家园意象。在现代性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锡伯族文学的家园意识中潜藏着作家们对返乡的渴望、对离乡的恐慌和对民族认同危机的反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锡伯族因现代性危机产生的离家焦虑,促使当代锡伯族获得真正的"在家"感。  相似文献   

11.
一、锡伯族双语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要求各个少数民族迅速提高自己的文化科技水平,除了充分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外,还要积极学习汉语言文字及外语.在我国,由于汉族人口多,分布广,与各少数民族有广泛接触.而且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珍贵文化遗产主要是用汉文记载,当今社会的现代科技知识,也主要是汉文表达和记录的.所以,汉语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进行交流和学习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各少数民族要研究祖国灿烂的文化宝藏,学习汉族比较先进的文化艺术,赶上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一定要在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掌握和运用好汉语文.学习和使用双语已在新疆锡伯族人民中由来已久了.从锡伯族人口分布和环境特点来看,新疆锡伯族双语使用的重点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因为生长在城市的锡伯族青少年,由于客观原因,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很少有机会使用锡伯语文.久而久之,锡语表达越来越困难.大多数锡伯族青少年只是听懂不会讲.而生活在锡伯自治地方锡族青少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清代以后锡伯族美术的发展情况,分别从图案、刺绣、服饰、剪纸、皮影、书法、绘画等方面进行论述。这些不是很受人们关注,但确确实实是锡伯族生活中默默生息的艺术,一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从远古流传至今。纵观锡伯族的美术历史,无论是先人创造的石窟艺术,还是广大人民创作的民间艺术,无论是高雅的壁画、书法,还是广泛流传的民间刺绣和剪纸,既充分体现了锡伯族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讴歌了现代锡伯族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聪明智慧和勇气。  相似文献   

13.
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伦理思想。文章分别就锡伯族的生产生活、社会公德、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文体活动、宗教节日中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概述。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既是锡伯族文化和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对该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以至于世界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等地征调锡伯族四千余军民西迁至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此后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各地的锡伯族人民都要举行活动纪念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锡伯族人民世代纪念的西迁精神逐渐渗透到锡伯族民间故事中,使得西迁历史以及西迁精神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广为流传。锡伯族民间故事当中,也体现出西迁精神世代相传所产生的文化积淀,即团结向上精神,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呈现出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于一九七七年在波兰华沙大学东方研究所教授考伦茨基的主持下,原由穆伦诺夫茨基搜集整理的《伊犁锡伯族语言资料、民间文学集》一书出版发行.该书中除锡伯族语言资料外,还有近八十个锡伯族民间故事、一百多首民歌.上述语言资料、故事和民歌都用拉丁文转写为锡伯语.该书在出世前经历七十春秋的曲折、风风雨雨、战火频繁、社会制度改革、政府更迭等世道沧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疆锡伯族分布相对集中,民族特色突出,锡伯族新闻事业起步时间不长,但媒介种类齐全,发展相对较快。针对新疆锡伯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锡伯族是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其部分西迁伊犁后曾为祖国的屯垦戍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清代伊犁锡伯营藏传佛教寺院和卡伦寺庙为主要考察对象,用较翔实的资料论述了靖远寺的历史、建置、藏经、主要经济来源、宗教活动以及卡伦寺庙的相关情况,表明藏传佛教在锡伯族社会中的功能及其对锡伯族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锡伯族民歌《迁徙歌》。锡伯族现有17万余人,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三省(区)。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是其主要的聚居地。锡伯族原本生活在东北地区,1764年,清朝政府在沈阳、辽阳等十三个城市,挑选锡伯族官兵一千名及家属2164人,编为十队远戍新疆,经过长途跋涉,于1776年到达新疆,在伊犁河南岸居住下来。现今新疆各地的锡伯人就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其中锡伯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将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入手,并深度分析目前锡伯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进而体会锡伯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超 《林区教学》2010,(6):120-121
以黑龙江省唯一的锡伯族学校——双城市农丰满族锡伯族中心校为调查点,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借鉴他省的成功经验,研究锡伯族传统文化课程,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阐述构建一套适合黑龙江省的锡伯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