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翻译文本语言的特殊性虽早为学界关注,但是其结构组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译本语言的结构组分属于翻译共相研究,包含源语迁移语、译语文化标记语和译语文化无标记语。这三类基本组分或各自独立地或以组合形式存在于译本语句当中。在文化维度上,翻译文本中的源语迁移语和译语文化标记语分别凸显了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它们的共现与交融使译本语言获得双重文化属性,即文化克里奥尔。  相似文献   

2.
于海燕 《文教资料》2010,(30):32-34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译语是汉语的异化。译语异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译语与译语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指出了译语的异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是译语的优化,即保持异化适度。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3.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译语异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译语与译语文化的相互影响,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因异化而优化,译语的优化将汇成  相似文献   

4.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译语是汉语的异化.译语异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译语与译语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指出译语的异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是译语的优化,即保持异化适度.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5.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译语是汉语的异化.译语异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译语与译语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指出译语的异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是译语的优化,即保持异化适度.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描写学派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以《飞鸟集》郑振铎译本中的语言欧化现象为研究个案,分析了文本语言规范制约下译者对语体,句法结构,词汇选择等方面所做的处理.译者郑振铎在五四时期改造白话文及改变中国传统文学现念的环境之下,受译入语体系的文本语言规范制约,输入了散文诗这一文学类型,出现了大量的欧化结构现象.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是各种语言口语或书面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符号。为了让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源语中的语码转换。备受国内外文学界关注的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在人物对话中大量使用了语码转换。笔者从莫里斯的符号学意义三分法的视角,探讨《儿子与情人》原著中的夫妻对话,看到陈良廷和刘文澜在其汉译本中进行语码转换翻译时,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为了内容而舍弃形式,源语中有标记的语言符号在译语中便失去了标记。但由于英汉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源语中的形式常常很难在译语中得到完好再现。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本文以张爱玲部分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言,发现张爱玲的作品出现大量欧化汉语,这使其作品文笔优美流畅,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9.
赵尚 《宜宾学院学报》2007,7(10):101-103
一直以来,翻译研究者对于译本文体大多持否定态度,把译本文体等同于所谓的"翻译症"。本文对"翻译症"与"翻译体"作了区分,认为"翻译症"是寄生于译本文体这一肌体上的"毒瘤",需要彻底"摘除";"翻译体"既不同于源语,又不同于译语,是"第三类语言"。"翻译体"对于本民族文学语言的影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以"作者中心"为导向的传统译论,还是翻译文化转向之后的"译者中心"论,都较少考虑首译与重译、前译与后译之间的关系。重译研究对译本关系或译者关系的探讨多从以源文本为标尺的文本分析出发,特别关注译本的优劣以及译者翻译策略的好坏,而对译本之间的相互影响、译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不足。从一定程度上讲,首译问世之后的重译面对的不仅仅是源文本的权威,还要受制于前(首)译的影响。特别是当某译本一旦成为译语语境认可的经典,可以说该译本在译语语境中的影响力甚至能超越原作而成为更高的权威,重译者自此不得不面对该经典带来的影响焦虑。  相似文献   

11.
张怡云  葛畅 《现代语文》2016,(4):152-154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可以体验到诗歌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大有益处。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将《陋室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能让译本读者了解原诗意蕴且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体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关交替传译笔记语言的研究较多关注笔记语言选择及其对译语质量的影响。然而,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却不尽相同。解释笔记语言选择如何影响译语质量的角度也较为单一,多援引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本研究聚焦交传笔记的语言使用情况,以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观察法获取数据,发现并描述笔记语言使用的各类现象。本研究表明,交替传译笔记语言呈现明显的母语倾向性,该现象可在语言转换和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框架内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3.
张亚 《海外英语》2014,(14):169-171
该文基于郑振铎早期译作,考察译文中的欧化现象,验证了学者关于欧化存在的结论,也可以发现在五四运动后,由于受到英语等外来语的影响,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欧化的特点。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看到英语对译语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基于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语境研究,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考虑源语和译语两种语言体系外,还要考虑语境对翻译的规约和影响。本文借助语境的研究理论,就《士兵之家》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话语语境和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不同时期出版的《瓦尔登湖》的3个中文译本为例,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想,比较分析译语文化介入问题。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的译者在译语文化因素的介入上表现出各自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对原文文本文化的诠释上走的是从归化译语到回归源语表达的演化过程。另外,不同译者在处理译语文化介入上同样存在着侧重归化或侧重异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翻译活动和文学成就同样引人瞩目。然而,由张爱玲完成的《老人与海》首个中文译本始终没有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学者的研究,本研究主要从张爱玲的文学素养与译文的情感色彩、所使用的翻译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译本的特色,帮助读者在阅读译作时体会原著的风韵。  相似文献   

17.
歧义与翻译     
因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引起的歧义现象的制约, 译者的译语往往难以真实地表达源语的意义。为此, 译者不仅应该掌握源语的语言体系, 而且还应当懂得其文化体系, 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和源语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联想, 对可能产生的歧义进行修正或补漏, 以求尽可能达到译语与源语意义的一致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与“文化传真”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此外,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以及译语的异化与归化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原型理论重视译者在确认源语文本信息原型后,如何在目的语中重新建立符合本语言特征的原型范畴,进而找到"最佳样例"。本文在原型理论视角下,对比英国汉学家大卫·波拉德(David E Pollard)和我国翻译家朱纯深二人的《荷塘月色》译本,从语言策略和文化策略两个角度,探究两个译本的得失,并对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取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对韩愈的《师说》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包括词汇层面与语篇连接层面来考察译者风格。运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就三个英译本的类符/形符比、词长、词性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个译本都有其特殊的风格:杨宪益译本词汇丰富,句式精炼符合汉语源语意合的语言特征;罗经国译本平均句长较长,句式复杂,更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和篇章习惯;刘师舜译本语体较正式,阅读较难懂,平均句长接近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