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文献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法对史前时期的武术萌芽进行了深入探究。认为:原始人进化完成、手足分工,是武术萌芽产生的契机;由本能到自觉再到自保意识的演进是武术萌芽产生的内在诉求;原始战争频发成为推动武术萌芽的轴心力量;武与舞"联姻"的运动形式,实现了萌芽期武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天水夹板舞是伏羲祭祀乐舞,是羲皇故里民间传统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夹板舞的挖掘与整理、夹板舞的功能解读及社会特征的研究,旨在张扬伏羲体育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4.
上古巫术,影响至深至极,乃至科学昌明的今日,依然有不少孓遗。巫术与武术的交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愈加神秘,也因此更显文化内涵,这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早期巫、舞、武的合一,对后来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套路武术中的技击成份,属于巫术的残存;其次,清代秘密结社组织中巫、武的合一,促成了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此外,今人所谓的仿生拳或象形拳,也可以从巫术中找到其影子。  相似文献   

5.
武术标准化现象古已有之,它伴随着古代武术的发展与演变。当代的武术标准化建设不仅是国内武术推广的重要条件,而且是武术国际传播的必由之路,研究武术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从古代武术的标准化现象切入,透析古代标准化思想的文化渊源,探讨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的社会动因与历史经验。分析认为:"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是古代标准化思想的渊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古代的标准化理念;"圆中寓方,方中寓圆"是古代武术的标准化萌芽思想;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社会分工与合作需要是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的主要动因。针对当代武术标准化建设初期出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分析认为:国家驱动为主导是武术标准化的前提条件;框架标准与细化标准相结合是武术标准化的必需条件;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并重是武术标准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武”与“舞”的结合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为吸取武舞结合已有经验,探究其艺术特征,开拓更大发展空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现场观摩、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在探讨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起源及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以第二届全国体育院系大学生体育艺术节获奖舞台剧作品《武动巅峰》为例,对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武”与“舞”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机融合,展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武术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节目创编、音乐、灯光运用、服装、道具配备等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出现了愈加深入的有机融合。认为在继承武术和舞蹈的传统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形成武术表演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多元舞台表演,是舞台剧重要的发展方向。建议进一步加强武术表演和舞蹈、杂技、艺术体操等相结合的实践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武术技术形态的“艺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武术的技术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武术的"艺术属性"展开讨论。研究表明:"武"与"舞"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是交织在一起并行发展的,"武舞"为武术在技术形态上形成"艺术性"奠定了基础;在兼具"技击性"这一实用特征的同时,武术的技术动作也表现出了"动作美"、"意蕴美"和"意境美"的艺术特征;充满"艺术性"武术技术动作包含着对技击真实的再现和技击情感的表达,它们构成了中国武术技术形态的艺术表征。故此,中国武术在技术形态上具有鲜明"艺术性",这是从艺术的视角对中国武术作出的一种全新表述和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有了生产劳动就有了雏形的武术。武术与书法一武一文,各有其妙,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武术与书法同属于主体反映客体的造型活动,都具有内在表现力和美的陶冶功能,它们在结构形式与心境意念活动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相互借鉴,各自从对  相似文献   

9.
伏羲文化与楚辞作品——从"伏羲驾辩"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羲文化对楚文化及楚辞创作的影响,一是楚辞中多言伏羲及与伏羲有关的人物和故事,二是楚人对伏羲时代音乐的继承,三是伏羲文化中的龙文化特征在楚辞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至其影响的产生,除了伏羲文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外,也与两者共同来源于昆仑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徽州武术和徽州傩的共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在文化、情感、功法与器械、传承方式、以及保护困境方面存在共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创编一种新拳种———武傩舞和建立合理有效的推广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摘要:武术的发展壮大与民间武术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中“侠以武犯禁”为民间武术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外部条件,而“忙来种田,闲来造拳”的习武之风则为武术提供了内部动力。然而,随着历史的转变,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现代社会组织成为主流,民间武术组织在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发展困局。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间体育组织的相关理论,针对当前民间武术组织困局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民间武术组织根植于民间社会;民间武术组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宏观调控;部分现行管理制度在民间武术组织中“水土不服”;民间武术组织“自组织”能力不强,缺乏资本的创造能力。针对现状和困局,通过协同合作、社会互动、网络传播等方式改善民间武术组织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2.
审视中国古代镖局中镖师武术的技术特征、传承传播、发展演变,能够再现早期武术发展状况,丰富武术历史研究内容,还可总结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推广武术、弘扬武术文化提供借鉴。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分析法,就镖局对清末民初武术发展之推动作用进行分析。认为,镖局是实现武术功能职业化转型的重要组织,推动了武术的顺时代创新演变,开辟了多元的武术传播途径,稳固了师徒传承方式,推动了武术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暗器、轻功等罕见武技的深造与传承,为“以武报国”提供了重要的物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武术与跆拳道运动发展的政治环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与跆拳道是中韩两国民族精神与体育项目的代表,它们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和周围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战以后武术和跆拳道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反差,跆拳道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广与普及,而武术却逐步走入了低谷.为了探究其原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对武术与跆拳道运动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古代社会的政治环境使古代武术的发展和普及程度都远远胜于古跆拳道;现代跆拳道运动则在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了其国内外的政治环境,成功地登上了奥运舞台.建议: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营造和努力把握适合中国武术发展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借鉴现代跆拳道的发展模式,加快武术的国际化步伐;武术市场化应与政府投入相结合,早日完善武术市场经济体系,实现经济为武术发展服务,武术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良好局面;成立武术推广发展中心,组建相应的武术表演团队,提高武术在国外宣传和推广的效果;优化武术发展的讯息环境,以引起世界大众对武术的认识与关注,加大时各武术网站的管理力度,使之能真正地为武术的推广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从武术与戏曲结合的历史梳理入手,对沧州武术戏的起源和原初形态进行考察,总结了其原初形态的艺术特征.进而指出,侠义精神是武术戏推崇和宣扬的重要价值取向;沧州尚武的地缘文化造就了武术戏戏武结合重在武的形式特征;在唱腔与乐器配置、服装与器械使用、递帖与剧目搬演、互动与传承方式等方面都展现出浓郁的武术文化气息和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大的中国而言,国家形象的构建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典型的中国符号,其国际传播在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总结为:武术服务全球健康,构建和谐正面的国家形象;推动文化输出,构建国家文化形象;体现中华文明礼仪,构建国家文明礼仪形象;拓宽外交渠道,树立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演绎东方艺术,凸显国家艺术形象;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以"武"与"舞"的融合,展现中国创新精神;驰骋国际赛场,增强国家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6.
张杰  姚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1-224,237
为研究武术社会变迁及调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变迁的机制进行论证,得出以下结论:武术脱胎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成熟在明清时期;武术是在脱离军事并且具有体育属性后才形成独立的形态;武术变迁表现为"武"、武术表现形式、武术道德方面的变迁;社会和自然因素是武术社会变迁的动因;武术文化调适有整合和分化2种方式;武术文化调适的结果让武术走向多元化。所以,武术成为现在的形态,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共同作用,这对认识武术和传承武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皇之一的伏羲氏 ,是太昊的称号之一 ,又是古代“五大族团”的祖先之一。伏羲是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母系氏族繁荣阶段 (仰韶文化时期 )的代表人物 ,世代相传几千年 ,传说遗迹甚多。在旅游文化热兴起后 ,大体确定伏羲故里在甘肃省天水市 ,葬在今河南淮阳市。全国各地的伏羲文化研究 ,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振兴中国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古今人类一直期盼的美好社会,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伏羲八卦符号是在“卦爻象”的基础上构筑的感性时空系统,它的包容性有着“弥纶天地之道”的生命力,是“合天人、通物我”的“生生”之象,它立足于“人于天地相参”,以效法天地变化规律为准绳,推天道明人事,奉天人同构为最高追求,它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源头。太极图体现了“中华和谐第一图”的美学效果和现实社会价值。伏羲文明是和谐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采用查阅文献、观看录像、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市场营销学,对30多部商业化"功夫舞台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各类题材市场比率差距大,世界传播武术文化面窄,国际影响力有偏差;世界传播剧目内容单一,传统武术表演技术老套;武术演员技术动作由"武"向"舞"的趋势发展,攻防技击性逐渐减弱;演出市场混乱,缺乏统一布局和长远规划;武术文化传播公司寥寥无几,商业演出经济收入不乐观;剧目创作团队国际合作较少,艺术编导外行、武术演员素质不高;媒体介入较少、宣传力度不够,国内外观看环境差异大。对功夫舞台剧与传统武术今后良性发展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武术,同中国古代军事、哲学、艺术各方面有着种种联系,而与医学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深入探讨这两者间的关系,对于武术与医学有机地结合,逐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体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现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一、从武术的发展情况看武术同医学之间的联系武术在发生发展中受生产劳动实践及军事战争的直接影响,很容易使人理解。但是,在社会发展中,为了健身祛病的客观需要使武术成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从而又受医学的密切影响而发展,在这一点上很容易被人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