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涛  康庄 《陕西教育》2000,(4):33-33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自然段,一是了解句与句的联系,二是在读懂句子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给自然段分层,进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其教学设计如下: 一、把握教材重点,突出学法指导。 开篇,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学习第2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给自然段分层的,然后师生共同  相似文献   

2.
本次听话·说话训练,着重要求学生把见到的一件事物经过说清楚。题目4提供的取材范围很宽,说话内容好选,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不难,难的是说清楚“事情经过”,所以要把“事情经过”作为重难点来进行训练。 1.从读学说 引导学生回读学过的典型课文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如回读第7册《黄继光》一课7至11自然段,详细叙述黄继光顽强战  相似文献   

3.
“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一些方法”是新大纲对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读懂一段话的要求。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个精神,本文以《爬天都峰》为例谈谈个人的见解。 《爬天都峰》全文共10个自然段,17句话。其中第2、8自然段都为4句话;第4、9自然段是2句话;其它自然段都仅是1句话。在教学整体设计时,我把“读懂一段话,学习连句成段”的任务落实在学习2、8自然段上,以这两个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九义”小语教材第二册13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的阅读课文.怎样引导低年级学生阅读这类课文呢 结合本文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先谈《大熊猫》一文的教学构想.一、指导学生初读课文.1.板书课题.出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挂图(或投影片),让见过大熊猫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所见的大熊猫2.出示自读方法和要求,组织学生自读课文.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②一句一句地读,把句子读通顺.③一段一段地读,认识自然段的标记.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①朗读课文(读后互评).②讨论:本文有几个自然段?读了本文后你觉得大熊猫怎么样?  相似文献   

5.
课例展示  两名学生主持。  主持女:先读课本,学过的课文咱们就不读了,下面读没学过的课文。  主持男:谁来读?请这一行和这一行吧,每人选一段来读,开始。(学生乘火车读,在读的同时,屏幕上显示学生读的内容。)  生:我读的是第五册第1课《晨读》第1自然段。  生:我读的是第九册16课《鸟的天堂》第9自然段。  生:我读的是第七册13课《十里长街送总理》第1自然段。  生:我读的是第七册12课《我们家的猫》第2自然段。  生:我读的是第六册19课《雨中》第2自然段。  生:我读的是第七册19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6.
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立足于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使我提高了教学技能。2005年6月初,我参加贵港市上课比赛,我上的是一年级阅读课文《荷叶圆圆》,荣获一等奖。我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第一段“: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要读好这句话应先感受到荷叶的美。我通过课件出示荷叶图,让学生感受荷叶的美,再让学生把“圆圆的”“、绿绿的”这两个词语读好,从而领悟到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们理解到小水珠的晶莹美,议一议小水珠为什么喜欢把荷叶当成摇篮?让学生演一演小水珠,感受躺在荷叶上时…  相似文献   

7.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顺全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各是什么?2.再读课文,边读边划,把不懂的词句划下来;用“‖”标出课文各自然段,理解每段的意思;划出写“大家”和小光看企鹅的不同动作的词语,以及小光看喂食企鹅时“心想”和“没想到”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学会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读懂读好课文.3.自学第一段、第四段,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后练习2的(1)、(2).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有幸听到了《小露珠》作为两则不同教例的课,颇有一些感触。【教例1】一、音画导入,激趣激情1.师引读,生跟读课文第1自然段。2.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二、细读课文,入境悟情1.品读第2~5自然段,欣赏露珠形之美。(1)师范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2)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读  相似文献   

9.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写景散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我曾教过三次,但每次都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的第2、4自然段.第2自然段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独特的美.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想象填空.第4自然段则效仿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放手让学生上台扮演船夫吆喝,招揽顾客,学生兴趣盎然.而第5、6自然段只是让学生匆匆读一读,背一背.  相似文献   

10.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写景散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我曾教过三次,但每次都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的第2、4自然段。第2自然段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独特的美。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想象填空。第4自然段则效仿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放手让学生上台扮演船夫吆喝,  相似文献   

11.
片断一教学精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之后)师:自读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哪一句话、哪个词语,为什么喜欢?生1:我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  相似文献   

12.
犤初读课文过程中,黑板上留下了经教师指点、学生讨论理清的课文脉络:响起掌声(第1~4自然段)感谢掌声(第5~6自然段 议论掌声需要掌声身处困境(第7自然段)犦师:请同学们轻声把整篇课文朗读两遍,读后告诉老师:哪一自然段课文所写的情景最使你感动?(生读课文,思考)生:第4自然段。师: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生读课文,略显平淡)生:(忽然站起,大声地)邢平读得不好!(笑声。未征求老师意见,该生便富有感情地朗读起来)师:(笑)这么说,你也同意邢平同学的意见———第4自然段写得最让你感动了?(生点头)师:大家同意他俩的看法吗?生:(齐)同意!师:说说看…  相似文献   

13.
正【片段一】师:词语学得不错,课文读得怎样?下面来检查一下课文的朗读。打开课文,这课有7个自然段,标上了吗?谁来读第1自然段?(生读)师:读得非常正确,你让我知道了杭州很美。谁再来读读这段?(生读)师:你让我感受这是个美丽的早晨。听老师来读读。(师示范读第1自然段)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那么这预示着故事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生:美好。师:让人满意的结局。同学们,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中,作者写景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他写景是为了后边的故事发展做铺垫的。谁来读第2自然段?(生读)  相似文献   

14.
正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课文朗读,谁先读给老师听?(一生读第1、2自然段。)师:很遗憾,有一个字漏掉了,你自己感觉到了吗?生:"有一年",少了一个"有"字。(该生把第2自然段又读了一遍。另一生读第3、4自然段。)师:他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读得很自然,像说话一样自然,这是我一直努力要做到的。(一生读第4自然段。)师:儿化音没读好。(范读"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请该生跟着读)再接着往下读。(生读)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设计说明: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秋天缤纷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围绕这一自然段设计了几种不同风格的教学片段进行对比。片段设计一:文字训练,扎实有效品读第2自然段一、激趣: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你们看,橘子柿子就像淘气的孩子一样,你挤我碰,多有意思呀!请你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里面还有不少这样有意思的语词和句子呢,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吧!二、学生自由读文。三、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教师相机指导)(1)课件显示“:你看,它把黄…  相似文献   

16.
一、借助形象手段,感悟词义【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从一、二自然段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上台写出以下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相似文献   

17.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我们家的猫》时以听的训练为中心 ,精心设计 ,独辟蹊径 ,使学生爱听、会听 ,并将听、说、读、写等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举两例说明。教例一 :师 :请同学们合上书 ,听我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写出了小花猫的什么特点 ?生 :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它小时候才逗人喜爱哩 !”这句话来写的。生 :这一自然段写出了小花猫淘气的特点。师 :再听我读第二遍 ,要听出哪些字词能表现小花猫淘气的特点并记在本子上。生 :我记下了“耍、摔、跌倒、再跑再跌、撞”等字词。生 :小花猫“跳…  相似文献   

18.
<正>学生究竟该怎么预习,预习些什么,我认为现今的评价手册上的"预习导航"就可以充分利用:要在课堂上经历学生的预习过程,教授预习方法;检查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体现,如果"石沉大海",既达不成目标,又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要与文本的研读结合起来,与教学设计衔接。以我最近执教的公开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例:该课的"预习导航"中有如下三个题目: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背诵,自己理一理,比较写作顺序后多读几遍。你读了遍,已基本会背。2.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一、借助形象手段,感悟词义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从一、二自然段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上台写出以下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相似文献   

20.
《曼谷的小象》是义教版五年制新入选的一篇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有一种教学方案用起来很顺当,并且也颇具艺术性,特提出来和同志们探讨探讨。这一教学方案,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从第七自然段切入。以这个自然段中的“奇迹”引出“三动”,以“一笑”引出其他“两笑”,以“一色”引出其他“两色”。这样,既能有重点词句的教学,又有段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