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运会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体育盛会,亦是一场形塑共同体的独特文化实践。东京奥运会在短视频平台中的传播可视为基于文化交流所完成的情感共通和共同体形塑的过程。本文以央视新闻和咪咕体育在抖音平台中的奥运短视频为媒介样本,对其进行质性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大众媒介以共性记忆的唤起、话语的强化以及情感的凝聚来实现个人和群体关于情感和意义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于媒介记忆对社会的建构性作用,以党史纪录片为考察对象,在媒介记忆作为总体关系的认知前提下,分别就媒介记忆的形塑模式、底层逻辑与话语实践三个维度,对党史纪录片中的媒介记忆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再现模式、沉浸模式、口述模式是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形塑的三种基本模式,而情感介入则是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建构的底层逻辑。党史纪录片媒介记忆的形塑建立在社会话语实践的基础之上,以影像化纪实的手法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完成了关于记忆框架的锚定与认同,并最终依据党史纪录片的媒介记忆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3.
"凡尔赛文学"指的是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式的低调性炫耀话语体系.在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下,"凡尔赛文学"从亚文化圈层迅速扩张,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无法忽视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符号化、自我矫饰、形大于实是"凡尔赛文学"最为明显的文化表征.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戏谑的姿态消解阶层冲突与身份焦虑."反凡尔赛文学"的抵抗性生成昭示着青年亚文化群体在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中寻求属于自身的话语塑造与话语表达方式,用一种温和的反叛方式完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11):56-64
互联网成为人们开展维权抗争行动的新工具和场域,技术赋权被认为是互联网带给权利抗争的红利,这一红利是否有助于形塑政治机会结构呢?本文通过对上访人微博的内容分析,探讨上访人如何利用微博上访的关系网络、抗争策略和政治机会结构改变效果。研究发现,上访人借助微博所开展的抗争行动是一种具有本土概念特征的"微抗争",在抗争发生的场域、抗争手法和抗争效果等方面都体现了"微"的特征;"以理抗争""以势抗争""摆事实"等是上访人惯用的抗争策略;在政治机会结构方面,由于微博作为政治参与通道的局限、"有影响力的盟友"介入抗争效果不明显以及上访人既定社会位置限制,微博上访的形式难以带来政治机会结构的改善,互联网赋权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出于救亡图存、强国新民的社会需要发现了儿童作为“未来之国民”的重要性,出于获得话语身份和社会认同的个体需求发现了关注边缘群体作为“资本积累”的价值,于是积极寻找有效手段来改变中国社会的儿童观念、形塑全新的现代儿童群像。童书译介出版是可行的现实路径,作为权威建构型知识生产者的赞助人或出版商在发现符号资本的同时实现了自我认同;作为文化建构型知识生产者的译者在进行符号资本转化的同时实现了职业认同;作为规范建构型知识生产者的评介者在深化符号资本的同时完成了群体认同。三类知识生产者积极推动童书译介出版繁荣发展,译介出版之新知成为解放、改造儿童的有利工具,译介童书成为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新媒介,知识生产者获得了为儿童发声的话语阵地和相应的话语权力。由此,对知识生产者的研究可以被视为一个有效的切口,去审视知识分子的话语身份和话语强权是如何与儿童现代性问题相联结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9):7-12
当前的中国网络行动研究大多聚焦于对网络行动的过程及其机制进行解释,忽略了对意义的诠释性理解。本研究通过引介建构主义视角下网络行动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中国网络行动研究应将社会化媒体视作网络行动和权力关系博弈展开的场域,并从行动场域、行动意义及行动者关系这三个分析维度分别考察社会化媒体这一行动场域内规则、结构、逻辑的动态变迁对网络行动的形塑作用,场域内的多元行动者何以反思性地运用符号资源展开框架建构、话语竞争与意义争夺,何以根据自身在社会化媒体场域内的位置感和力量关系的变迁调整相应的行动策略,这些调整又何以更进一步重构变动不居的行动者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6,(6):59-64
作为价值场域,网络空间内在的结构性力量与组织化模式无形中形塑着青年的主体性价值与行为。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青年一方面重新界定并获得自身的可见性,但另一方面又生成出以青年亚文化为标识的网络狂欢景象,难以建立稳固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归属。网络空间中主体性价值的失落是现实压抑的折射,重建青年主体性价值根源上应以破解社会结构性压抑为基点,以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为辅助,通过柔性治理方式与网络文化涵化激发青年内在的价值潜力与创造性,实现青年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企业人际竞争情报网络模型描述的方法论.社会网络模型是当前人际竞争情报网络模型描述的主流方法,其基本工具是图论和矩阵.但社会网络模型只能对同质网络进行分析,不能解决行动者的"多质"、"多层"问题,限制了人际竞争情报应用领域的拓展.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确定人际竞争情报网络建模的主体,可以明确"多质"行动者对竞争情报分析的必要性.用超网络工具可以解决"多质"、"多层"网络描述问题.用社会网络可以精确对"同质"网络进行分析.人际竞争情报网络模型描述方法的完善需要社会网络、行动者网络、超网络三大工具的协同应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群体事件类型的复杂。网络群体事件往往有着同一种精神内核,即抗争。根据抗争的主体与客体的不同,网络群体事件具有四种不同的社会表征。对其各种标本的类型分析表明,它们大多可以被解析为性质迥然不同的法律或社会行为。因此,在定性网络群体事件时,不宜用行为失控、行为失当来标签,而应该用社会失范为其作阐释,并藉此形成科学的治理观念。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9):29-35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充当社会信息网络的传播节点,固有的话语表达格局已发生逆转。而民众"借媒抗争"影响社会公共事件"失衡失序失措"式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南昌"象湖事件"的分析发现,自媒体时代民众"借媒抗争"呈现表达主体多元化、表达路径多维化等特点,从个人话语符号暴力化、意见领袖湿性化、群体记忆多元化的三维表达场景为切入点,文章重点分析了自媒体时代民众借媒抗争叙事话语的"技巧化"表达,探讨社会公共事件的相关传媒纾解机制,并尝试分析未来社会公共事件在表达语体、语境上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大量记者投入社交媒体,成为新兴的在线行动者.这是在哪些结构性力量的作用下展开的?他们的实践又因此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本文认为,在中国的微博场域中,权力控制、组织利益、个人诱惑呈现出新和旧的交织.职业新闻人群体在这些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成为行动者.在记者实践和中国场景的互动中,“职业抗争”成为了极有效的话语策略,帮助记者跨越职业伦理约束,从记录者转变成行动者.  相似文献   

12.
车贴流行语是新一代年轻人文化心态的一种话语缩影,是他们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也是我们理解当今的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趋向的窗口.年轻人通过话语表达来尝试构建身份,通过解构和自嘲来消解权威,通过释放梦想来获得存在.车贴流行语,也反映了时下年轻人的社会心态转变,从"速度焦虑"到"不慌不忙"的转变,从"群体取向"到"个体取向"的转变.年轻人的激情既需要释放,也离不开权威部门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3.
记忆,对人类意义非凡。媒介记忆作为媒介研究与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不同于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凭借对公共话语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成为媒介记忆的核心书写者,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新的集体记忆空间,多元主体主动参与书写、存储与读取社会记忆,形塑着新的记忆景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新媒介的崛起,开放的公共空间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之中,在此过程中,网络文字涂鸦成为亚文化群体宣泄、反叛和解构的工具。通过文字涂鸦,公众表达的原有障碍被消除,新闻的生产、消费和传播模式被颠覆。涂鸦者主要采用拼贴的方式来解构文字,重构代表个人经验的符码;接受者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解读并映射自身,他们将意识形态话语注入其中,并由此建构起共同的话语空间。网络文字涂鸦亚文化是网络社会中一种符号化的抗争,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游戏狂欢,其对权威话语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曾娅洁 《传媒》2018,(13):84-86
民间草根性质的意见领袖出自普通网民群体,正逐渐以较为专业化的方式维系着与粉丝的日常互动.研究发现,微博草根意见领袖在主体身份、话语修辞及操作技术方面做了持续性的调适,以此形塑着话语监督和理性表达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民沟通,对其社会情绪的疏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草根意见领袖群体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不断协调其与其他主体的话语冲突,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色情网络公共话语实践的分析,检视了中国网络色情文化的变迁史,描摹了作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症候的色情文化,如何参与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整体性变迁之中。“色情”在互联网的话语建构中,是信息自由流动、绝对自由市场的象征,是分享文化、兄弟情谊的载体,是被征用成为政治反对的话语工具、互联网新经济发展的欲望引擎,也是形塑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文化力量。以高知青年男性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既在掌握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群体意识与媒介表达能力,成为了网络集体行动的重要力量;也沉浸在“信息自由流动”的赛博迷思之中,试图接管文化生产与阐释权的同时摒弃了性别平等的文化政治安排。当被新经济所征用的软色情消费文化蔓延之时、“性别战争”泛起之刻、“裸贷”激发剧烈争议之际,中国社会亟需新的文化政治以促成新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7.
在界定网络谣言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从网络谣言自身、网民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三个方面具体探讨网络谣言扩散的动力,包括网络谣言价值的易逝性、建构话语权的渴望、安全的需要、群体认同的需要、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同时,并指出要通过瓦解网络谣言的价值性功能、培养网民群体的理性精神和社会知识以及避免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注意力的附庸来消解网络谣言扩散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国民话语交锋中,报刊作为新式传播媒体,既彰显了政治结构的深层变革,也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中调节着社会关系。本文通过检视清末关于国民论述的研究,经媒介史视域回到《新民丛报》和《民报》的论战现场,追问并阐释报刊的传媒技术、组织运作、社会实践等媒介逻辑对国民话语的形塑。报刊不仅为国民话语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性物质设施,且经由其组织行为将国民话语流通到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社会实践将国民话语化为制度性现实。在不断关联、更新的传播网络中,立宪派、革命派与清廷各方迥异的国民认识,不再仅是对异己的否定,更是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争夺话语的博弈。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2,(4)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标语在城乡基层疫情防控宣传、治理中被广泛使用。防疫标语与网络流行语深度融合,实现主流话语的社会化表达,通过网络群体传播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影响力。防疫标语以情感共振构建社会认同,这种话语模式通过对个体情感、行为的具体化演绎和对伦理关系的故事化表演,表征出疫情防控措施倡导的新社会规范,避免了因行政命令的生硬给民众带来接受压力,也通过情绪情感体验驱动了人们的行动力。“硬核”防疫标语对劝诫警示的粗犷化展现,是乡村政权等基层治理主体的权力话语生产,其强指令性色彩体现治理主体履行防疫责任的坚决态度和决绝做法。标语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基层治理中发挥了较平时更为重要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新基层社会动员方式,化解官方话语困境,应探索完善标语在社会治理中的话语生产和传播途径,以实现官民话语融合和“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豆瓣一条戏仿《变形记》的疫情动态,引发“疫情文学”火爆传播。为探究豆瓣“疫情文学”火爆传播的原因及影响机制,本文借助费尔克拉夫的话语三维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认为豆瓣“疫情文学”是在疫情管控下中国文艺人用戏谑性互文进行生活状态和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它在文本向度上表现出鲜明的双重符码机制和元叙述特征,在话语实践上表现出焦虑的文艺人互文性戏仿的特征,在社会实践上表现出文化的快感狂欢特征。豆瓣“疫情文学”是中国文艺人用戏仿话语形塑社会的一种方式,既展现出疫情时期人们的情绪,又表现出文艺经典的张力,暗示了网络狂欢时代的大众文化发展的多重走向,同时也表现出多重的影响机制,需要通过构建或者引导构建更积极更健康的“疫情文学”来推动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