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造成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又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本文就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谈一下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心理诱导问题。学困生的心理诱导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困生心理的诱导和学困生学习心理的诱导。  相似文献   

2.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困生是一种客观存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诸多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畏难心理、惰性心理、对抗心理、猜疑心理等。学困生的形成是教育失误积累所致。教育者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善待学困生,转化学困生。  相似文献   

3.
李金凡 《中学文科》2005,(11):92-92
现实表明,学困生无论是思想品行上的后进,还是学习成绩的落后,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面对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社会的压力,他们倍感沉重和压抑,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特殊矛盾。在教育学困生时,我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发现影响学困生的心理主要有以下三对矛盾:  相似文献   

4.
当前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因学习问题无法顺利毕业并有轻生倾向的个体正不断增加,特别是学分制下.宽松的学业学习时间影响新时期学困生的产生.影响医学生专业学习有个体的学习心理和社会性能力发展情况.针对学困生实际情况为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构建学习支持系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实现医学专业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对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把重点放在对学困生的心理培养和干预上。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和培养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研究和实践。特别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用更多的精力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留意他们的心理表现,并因材施教,付诸不同的方式方法,转化他们的不良心理模式,使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学困往往是由于思想情感引发的,成为学困生的孩子都需要心理辅导。与学困生谈心可以疏通他们的思想情感,给予他们一定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一、通过谈话了解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且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  相似文献   

7.
根据学困生的特点,了解其心理变化,运用较好的教育方法,针对学困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在育人的大环境中实施心理疏导与矫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和培养学困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对其进行全面的心理矫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学困生心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究,阐述了导致学困生产生自卑,逆反心理的因素,提出了辅导学困生心理,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每个班的优生、学困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确也有少数学生难以跟班,成为所谓的学困生.究其形成的原因,在诸多的因素中,心理障碍是重要因素之一.如,自卑心理,戒备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因此,要促使学困生的转化,千方百计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学困生,顾名思义,即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其主要表现为:上课难以专心,听课又很吃力,作业往往不能独立完成,平时学习成绩及月末调研成绩都很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或感到惧怕,等等。在开展学困生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工作中,我对小学学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学困生的学习心态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问题:自卑心理、困惑心理、依赖心理、懒惰心理、惧难心理、厌学心理、焦虑心理、偏激心理、自弃心理等。  相似文献   

11.
倪亚红 《江苏高教》2022,(12):139-145
学困生问题是困扰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高校学困生致困因素有外因,但更多的是内在心理因素。高校学困生心理干预研究主要涉及相关概念、现状、成因及干预策略等方面。国内外对于高校学困生心理干预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实践层面始终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库尔特·勒温“解冻-移动-冻结”行动理论视角下的团体咨询实践应用能够创造出学困生的“心理流动性”,并给予学困生“持续不竭的转化动力”,能极大提升高校学困生的心理干预效果,是解决高校学困生问题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裴燕燕 《江苏教育》2022,(32):46-49
积极关注并转化学困生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家庭教育、学校环境、个体因素3个层面分析学困生的成因,依据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绪ABC理论,从家庭教育、人际关系、潜能开发、归因方式等维度出发,提出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认知观念上的偏差.学习的原动力不足,造成学生个体学习的不平衡,致使对学习的兴趣逐步降低,有的学生甚至走进了“学困生”的行列,形成不良的心理归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困生”心理归属的需要的研究,转变他们的认知观念,构建其良好的心理归属,以提高“学困生”自我脱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每个班的优生、学困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确也有少数学生难以跟班,成为所谓的学困生.究其形成的原因,在诸多的因素中,心理障碍是重要因素之一.如,自卑心理,戒备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因此,要促使学困生的转化,千方百计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且学习兴趣较弱、动机不强、方法不正确等,导致学习中出现困难,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学困生一直是教育中关注的重点,内容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根据学困生心理,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其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6.
学困生是指那些有学习被动、成绩差、思想落后倾向的学生。他们常常处在消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对待学习的态度可想而知。班主任要善于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困生本人的进步,还关系到良好班风的形成。因此,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花在学困生身上的精力,通常比花在其他学生身上的多。  相似文献   

17.
学习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是指那些在不良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下,由于心理的原因而造成的智力与其实际的学业成就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的学生。学困生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存在。本文拟通过对学困生心理障碍及成因的分析,构建良性循环的学困生心理教育模式,以便为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 学困生成因分析   学困生并不像某些家长和教师所认为的那样,“天生不是块学习的料”,而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不良的家庭因素 不良家庭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  …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利用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结合问卷、听课、访谈等手段,剖析高中英语学困生心理缺失的现实。引导英语教师关注学困生心理需求,并通过利用心理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改善教学方法,满足学困生的心理需求;提倡对现有考评体系进行多元化、多样性的尝试,针对性地从不同心理需求层次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重振信心,提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蒋艳洁 《青年教师》2006,(10):44-45
学困生是相对于学优生而言的,可以说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学困生的存在。学困生虽然在学生中为数不多,但是,活动能量大、影响面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阻力。因此,研究学困生的心理及其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章银杰 《考试周刊》2011,(89):215-216
当下,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高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更急需关注。本文就“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作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