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贾红分 《今传媒》2014,(7):162-163
在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随着影视娱乐化、商业化的不断推进,视觉化、读图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名著被改变成影视作品搬上银幕,这其中包括对世界经典的文学名著的改编、对现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改编以及近几年来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符合了人们浅层次视觉化的审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文学名著的影响,加快了文学名著的普及,但名著改编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恶搞名著、任意篡改名著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将针对文学名著改编中的恶搞等现象,从名著改编的现状、名著改编盛行的原因、名著改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名著改编的未来之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2.
张红 《新闻世界》2011,(1):146-147
名著改编一直是现代影视传媒的演绎方式之一,但改编的当代性受到很大争议。本文以《三国》为例,从影视改编对文学名著传承开始,从影视作品的改编者、主旨价值及影视观众几方面阐释了现代影视传媒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当代性,并认为当代性的改编是符合现代传媒需要和大众审美的,是名著改编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3.
结合陈力丹先生在其著作《舆论学》所想所思,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当下国内电影的社会效果日渐式微及如何重构影视作品的召唤结构。一方面从影视作品召唤结构维度看,当下的影视作品的召唤结构设置严重缺失,没有召唤起大众自主填白的欲望。另一方面站在时空维度审视大众与影视作品互动所折射的审美价值漂移,作品与大众生活之间原有的价值落差已被抹平,造就了大众"直观感知"惰性接受方式,大众难以参与第二文本创作。第三方面从外部商业环境考察,商业资本介入与消费文化理念是低层次文艺作品循环再生运动原因之一。第四方面谈论如何重构影视作品的召唤结构以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研究认为应营造利于优秀影视作品创作的环境,在影视作品修正提升大众审美情趣之后,国内影视作品才能在与大众的第二次创作中得到升华,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4.
邱广宏 《东南传播》2012,(2):135-136
文学和影视有与生俱来的紧密关系。文学作品不仅是影视作品的基础,还作为其题材的重要灵感来源而存在;而影视作品改编的不断实践,则是对文学作品思想及内涵的表现及延伸,是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基础在情节设定、人物刻画等等方面保持互动,相互依存发展的最直接的纽带。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由于电视人在急功近利的商业影视浪潮中不加节制的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翻拍,甚至于重拍,也使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走入了发展的误区。如何恰当地融合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无疑成为现今文化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改编的目的就是让高雅的文字艺术转化成通俗的表演艺术,通过改编,文学名著能够大规模地迅速普及并成为经典。在当前经济利益和名利意识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文学文本改编成影视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我国改编文学的具体实例来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文学文本跟影视作品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杨学明 《出版广角》2016,(20):78-79
文章以影视作品分析实践性教学为例,探索"后喻文化"大背景下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深化影视作品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创作理论与创作分析相结合、创作技能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强化实践性操作,为创作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特性伫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无论是传统的经典名著还是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皆因其本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成为近年影视作品的创作来源.本文通过对近年经典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及其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阐述了小说与电视剧的关系,并对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元华 《出版广角》2019,(13):41-43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互利共赢的局面.本文拟从著作权法和合同法相关制度方面对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保护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探索网络文学与影视作品权益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图书市场上的畅销小说,影视作品的原著向来人气非常高,原著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借助强势的媒体宣传拉动,再登上畅销书榜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在,一反原来的路数,先有电视剧,再据此改编成小说,这样做效果会如何呢?去年,电视剧《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国产影视剧作不断翻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由网络热门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出现在大众视线范围里.而这些影视剧作大部分都具有高收视、低口碑的特点,除了影视作品自身的问题外,影视的宣传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以高票房、高口碑的电影《寻龙诀》为例,分析其电影宣传策略,提出热门小说翻拍影视作品在宣传策略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是电视剧领域一个热门现象.改编是一种文化艺术策略,不仅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而且可以丰富文化市场增加精神产品,满足观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拟从电影改编电视剧的可能性及动因入手,结合电影改编成电视剧的经典案例,对大银幕到小荧屏的现代转换做一简要分析,寻求电影的电视剧改编的深层原因和改编策略,以期对今后电影的电视剧改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卢俊 《青年记者》2016,(5):44-45
2015年暑期档的《大圣归来》不仅创造了第三日票房逆袭的神话,还获得了难得的密钥延期,最终以9亿多元的票房完美收官,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如何做出精品成了中国动画电影需要研究的问题. 对待传统文化要珍视更要弘扬 神话传说是民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文化,依据这种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非常多.孙悟空的故事从明代的话本开始,传唱至今已经数百年了,依此改编的戏剧、影视、游戏等不胜枚举,不仅中国人自己热衷于这个故事,德国、美国、韩国等等也都拍过《西游记》题材的影视作品,日本人不仅拍了电视剧版,还出了漫画《龙珠》《最游记》,后又都拍成了动漫作品,这些都足以证明经典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影视作品创作应该贯彻实施"精品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全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现阶段在我国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针对影视作品创作中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新时期如何打造影视精品的策略,以期给相关影视制作单位提高影视作品的创作质量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现代战争条件下,作为舆论战的信息载体已经越来越多样化,而影视作品运用于舆论战又有它独特的重要性.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带给受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某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这是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渗透.  相似文献   

15.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已被无数次改编为舞台剧和影视作品,本文结合新近播出的《倾城之恋》,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热潮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动因;评析了邹静之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方面的"覆盖式"改编导致原作文学意蕴的消解;进而探讨这一改编理念产生的原因与实质,兼商榷中国电视剧生产中的"编剧中心制"。这些对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研究以及当前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视觉影像时代,跨媒体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叙事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使得当下小说进入了文字阅读与视听感知相结合的"共读"时代,从而形成了互动促销的传播效应.这种互动双赢的传播效果不仅为出版界的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使影视作品收视率节节飙升.本文拟从跨媒体传播角度探讨影视作品改编后呈现的形象直观的传播符号、大众化的编码技巧等变化情况,以及两者双向互动的传播规律及其对出版文化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杨雪 《传媒》2018,(8):80-82
2015年,我国IP影视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以IP为改编源的影视作品霸占荧屏.经过近三年的发展,IP影视产业进入发展的瓶颈期.本文从产业演变理论视阈出发,对比我国与西方影视产业发展的不同,发现我国IP影视产业演变轨迹具有非典型激进性演变的双重特征,其演变轨迹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新兴阶段、趋近阶段、震荡阶段、共存阶段,而以IP影视作品为核心的泛娱乐产业链运作最终会成为主流模式.本文还对IP影视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影视从业者提供相关资料来完善和改进以IP为核心的影视作品和相关衍生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当前众多的中国本土动画作品中,普遍存在着视觉形象风格杂糅不成体系的现象,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本土动画的品牌建立和传播,阻碍了动画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仍是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审美语言、艺术表现等视觉符号方面存在着问题.当前,我们亟待以本土文化为本源,重塑本土艺术视觉语言的审美意义,从民族文化长河里寻找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视觉符号,并以一种文化战略的眼光去拓展动画市场.  相似文献   

19.
《百家讲坛》通过对观众文化品位与审美需求的洞察,出于提升收视与栏目创新的需要,对原有节目内容、制作方式与演播风格进行创新与改编,构建精英文化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桥梁,让专家学者服务于百姓文化需要。凭借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与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在国内电视观众群体中掀起“品味传统文化,研读学术新说”的潮流。但是面对当今社会的变迁,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环境对历史文化类栏目提出新的要求,如今的《百家讲坛》又一次站在推陈出新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20.
李晨 《声屏世界》2022,(4):39-41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以改革开放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家庭为缩影,折射中国从计划经济到逐步开放的时代变迁;以"家国同构"的春秋笔法,呈现"70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集体记忆.文章通过梳理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中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呈现,分析以该剧为代表的年代叙事类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记忆传承与中国故事书写,探讨影视作品如何通过建构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