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教学的创造”——与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佐藤学教授,系教育学博士,长期专攻课程论、教师学。著有《美国课程改造史》、《教育方法学》、《教学研究入门》、《课程论评》、《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设计教育改革》等等。笔者同他有20多年的交往。本文归纳了新近几次我们交谈的内容。教学范式的转换钟启泉:日本文部省借助1989年《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着力倡导“新学力观”,似乎有种种的说法。您是怎么理解的?佐藤学:可以说这是一种打破“应试学力”———偏重“知识、理解”的死记硬背、在试卷上写出所记忆的“正答”———的学…  相似文献   

2.
查有梁教授在《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一文提出了《对话》里的“八个误导”,指出这些误导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潮,因此得出课程改革需“软着陆”。查文对新课改“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式”的非难,对新课改成果悲观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有必要就“误导”涉及的关于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基础学力观和知识观、课程实施观和教师角色转型、课程改革立足点与发展趋势等问题与查有梁教授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研究型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已经启动,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在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学力观指导下,通过学校教育的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为三种学力的培养提供保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开设研究型课程被看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①在上海,研究型课程已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在高中阶段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查有梁教授在《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一文提出了《对话》里的“八个误导”,指出这些误导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潮,因此得出课程改革需“软着陆”。本文认为,查有梁教授对新课改“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式”的非难,对新课改成果悲观的寿法有待商榷。本文就“误导”涉及的关于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基础学力观和知识观、课程实施观和教师角色转型、课程改革立足点与次展趋势等问题与查有梁教授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5.
信息动态     
“新学力观”提出的基本思想要求学校的教育活动应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愿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力求在实施基础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新学力观”强调学生自我思考、判断和表现等能力的培养。新学力观指导下的课程制定的目标就是培养符合“新学力观”要求的新型人才。日本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次课程改革,焦点是关于综合学习和各个学科学习各自的地位如何,以及时间如何分配的问题。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田中耕治教授强调,综合学习是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  相似文献   

6.
日本自2002年以来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开始实施以宽松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既受到日本社会各界的广泛注目,也遭到了众多非议。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学力崩溃、学力危机等焦点问题的升温,将宽松教育视为学力低下之诱因的呼声更是越来越高。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9年2月对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①再次进行修改,这意味着经历了艰难改革历程的宽松教育宣告结束。探讨日本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分析其是非曲直,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新教育课程改革可提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进入本世纪90年代,日本学校新的各级、各科学习指导要领相继实施,目前,日本学校教育正朝着立足于“新学力观”的教育方向迈进。为此,本文拟着重从理科教育的角度,试就“新学力观”的提出及其基本思想、立足于“新学力观”基础上的理科学力特征、“新学力观”提出的背景以及“新学力观”所引发的新的问题作一沦述。一、“新学大观”的提出及其基本思想1989年,文部省公布了重新修订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各科学习指导要领。从1990年至1994年,各年级、各学科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均已相继全面实施。此次新学习指导要领和新指导要录中一个引人…  相似文献   

8.
<正> 一、新学力观 1.“新学力观”的特点 “新学力观”是把记忆和积攒下来的知识和技术与学习者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合在一起,作为转向自己独立思考、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物质丰富人生,重视个性的教育。 2.知识和复合能力的统一 “新学力观”被认为是轻视知识的思考方式,结果遭到批判,但是我不是这样认识的,因为立足于“新学力观”的教育在重视个性的教育的同时,提倡  相似文献   

9.
2002年,我校开展了主题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校本研究活动,2003年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主体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的实验学校。为此,我们对已有的课题进行了整合,把课题确定为《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三年来,在广州市教科所、广州市教研室等专家热情指导下,我校全体干部教师积极地探索发展性教学评价规律,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了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水平。一、分析形势,提高认识,树立发展性教学评价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一、日本教学观变化的背景:基础学力观的变化 昭和20年代(1945年)中后期,日本小学校出现了基础学力低下的现象:汉字读写、四则运算以及历史的主要人物、事件、地区都不能准确掌握,由此而引起教育界对战后教育产生质疑和批判,对基础学力进行了各种探讨(基础学力是学习能力的一种,掌握学校教育应有的基础知识、范畴和技能),主要有两种观点、由“ 3R”课程、 (读、写、算)所派生出来的“忙课程” ( 3R课程、与人协作能力、公民资质);另一种则将它放在学科体系中看待,以国语和算数作为其它教学科目的基础,是其它教…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中,颜回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在其中的记述中受到孔子称赞最多的一个。孔子不仅赞其"好学不怠",以"仁贤"相许,更是对颜回的"不改其乐"的精神赞赏有加。后代学者不仅对颜回之"学"推崇备至,而且对于颜回之"乐"也极尽探寻,使得颜回的形象和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越来越突出。通过介绍颜回好学不怠和不改其乐的优秀品质,来重点探寻一下,颜回之"学"的内容、目的以及颜回之"乐"的所在和境界,以此来解释英年早逝的颜回为何会受到后世如此的推崇和爱戴。  相似文献   

12.
学习小组是"导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小组的合理组建,活动内容的科学安排,克服了个别化学习带来的学生人际交往的缺陷,弥补了没有学习同伴以及其他有别于传统学习模式带来的不适,使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小组学习中得到最大范围和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共享,有利于电大学生协作意识、协作技巧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玩”中学     
本文就“如何让教师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带学生‘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的问题,作了三个方面的探讨:实践中“玩”,增强能力;开放中“玩”,培养思维;计算中“玩”,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14.
以新自由主义理念及新保守主义理念为指导的日本教育改革相继陷入危机之时,出现了以学校教职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教育研究专家等共同参加的自主性教育改革动向,他们提倡构筑"学习共同体",促进学校的再生和发展.本文阐释日本"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及其可行性,以实例介绍其具体做法,最后指出"学习共同体"实践对我国的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利军 《天津教育》2021,(6):110-111
根据我们目前的教育情况来说,深度学习的三大“真学支架”非常有必要。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基本的学习原则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学习教材进行深度的挖掘,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耐心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素养。  相似文献   

16.
提出通过自媒体简报、BBS讨论、集体协同平行反思、即时教学沟通、关注优质常态、共建共享资源库等步骤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理,激发工作成人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7.
学习动机:网络学习"驱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成效关系呈倒U型曲线,它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到网络学习的效果;而网络课程,则承担着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使命。本文阐述学习动机的概念及其对网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探讨在网络学习中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现有特点的基础上,对作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了积极思考.认为:在建构教学模式时,确立学习者主体地位是前提,学习者能否主动学习是其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共同体"的互动是启动和维持学习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实施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在实施新型教学模式中应注重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习资源"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新的学习理论,资源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应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要注意中国的国情,建立特色学习资源库,并实行系统规划和统筹开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那种单向的“父为子纲”的传统文化传承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文化反哺”现象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有人在对“文化反哺”现象生存的广阔社会背景、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发出了“向孩子学习”的呼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