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的音乐多了,喜欢音乐的人多了,但是“听不懂”音乐的人也多了。人们一方面喜欢音乐,一方面又为“听不懂”音乐而困惑。音乐究竟能不能“听懂”?音乐究竟“叙述”了些什么?这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音乐材料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使得音乐艺术不像其它艺术那样客易“听懂”。人们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去诠释它,但是力不从心。既然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就要尊重它;既然音乐是供人们欣赏的,我们就可以充分享用它;既然音乐“什么都没有说”,我们就不存在“听懂”与“听不懂”。  相似文献   

2.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将“音乐鉴赏”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从而失去了“音乐鉴赏”课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这与音乐教师对“音乐鉴赏”一词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有关,将“音乐鉴赏”简单地等同于了“音乐欣赏”。对这组词语的深刻辨析,有助于我们走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误区,真正发挥鉴赏教学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养成作用。  相似文献   

3.
何伟 《基础教育参考》2013,(17):61-63,66
目前的音乐教育,尤其在中学阶段,音乐实践活动层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等待挖掘;另外,《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将实验稿中的“重视音乐实践”改成了“强调音乐实践”,也可看出音乐实践在平时教学中有所欠缺。文章力图通过“重温电视,舞动乐思”、“回归本质,等待创造”、“舞台再现,激情演绎”等方面对如何在操作中进行有效尝试进行实例阐述。  相似文献   

4.
梁侠宾 《广西教育》2007,(12A):47-47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把“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课标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前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观念中“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阴影依然存在,使多元文化发展和“母语音乐文化”教育遭遇了一定的阻力。分析欧洲音乐理论面对人类学视野中世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凸现出诠释的苍白和缺陷,揭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贫困,进一步抨击“欧洲音乐中心论”,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促进音乐教育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其实施建议中提出“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本”就是要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把握好音乐课中学科综合的“度”,把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尽可能地融入到实践之中。“以音乐为本”是实施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将葫芦丝引入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和”之谐、情之“悦”、理之“美”。引入葫芦丝教学能给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内容、完善学生的音乐学习结构。但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葫芦丝容易出现气息的控制、乐谱的解读、吹奏的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葫芦丝教学,培养学生的“手感”“乐感”和“通感”,助推学生葫芦丝吹奏艺术不断进阶,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礼记·乐记》对音乐的本源与产生过程有详细的阐述,其音乐本源论——“物感说”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比西方的“模仿说”前进了一步.《乐记》是中国最早以“气”论文艺者,它以“气”论述了音乐的审美特征,论述了音乐与人的气质个性、道德情操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乐记》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主张以“德音”教化民众,并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9.
有 8 0 0 0年历史的中国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但整个二十世纪 ,她却被笼罩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阴影中。建立有强烈民族色彩和风格的“中国音乐体系” ,让中国音乐回归到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常序列中去 ,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0.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分为民歌体裁、器乐作品、歌舞音乐和戏曲曲艺音乐四个板块,通过以“点”牵“线”的形式逻辑呈现.在选材组织方式上体现了从“人文主题”向“音乐经验”的过渡,在内容布局上呈现了点线结合的逻辑体系,在课程音乐文化上重视对学生民族音乐文化基因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古琴音乐文化的影响”,和“对佛教音乐文化的影响”来审视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背景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阐述了历史各时代的文化背景 ;儒、道的“和”之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影响至深。阐述了我国古代“和”是一音乐的最高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2.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它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验与反映。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无不与隋感体验与反应过程交织在一起。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领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生爱好音乐奠定基础。小学音乐教学只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振,用“情”字架起学生心灵与音乐问理解与沟通的桥梁,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纽带”才能更好地实施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已经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接受、传播、研究等传统内容进行了深度改变.它增加了音乐的开放性、广泛性、、及时性、共享性与可欣赏等新特征,因其低成本实现音乐传播的平等互动与大众化.但是,“互联网+音乐”的商业性和大众化特征极大地冲击了音乐文化,也带来了“文化种族主义”.“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必须坚持其音乐本质,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音乐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这个最可坚守的音乐内核,坚持音乐的美学本质和文化价值,并掌握“互联网+音乐”的话语权,才能重建音乐世界的精神,建构“互联网+音乐”自己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李莉 《基础教育研究》2020,(6):88-88,90
“原本性”音乐教学,能够使学生的音乐感知变得敏锐,能够发掘学生的音乐潜力,能够传承原初的音乐文化和精神。从节奏入手、从“声势”入手、从“游戏”入手,能丰盈学生的音乐感受,深化学生的音乐体验,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原本性”音乐教学,能让音乐课堂充溢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钢琴演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音乐表现——表现“美的音乐内容”。音乐表现的提高,在于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提高以及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并且要找到音乐表现的“切入点”。音乐表现是钢琴演奏当中的最高要求,是衡量演奏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闫昆 《宁夏教育》2008,(6):65-65
中学音乐基础教育,大体可以分为“音乐实践”和“音乐审美”两大范畴,如何处理好音乐实践与音乐审美的关系,是在音乐实践中理解美的关键所在。如何在音乐教育中重视和发展美育呢?我结合自身的实践,从以下四点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7.
黄卓 《广西教育》2024,(1):125-128
针对音乐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欠丰富、教学方法欠多样、教学技巧欠灵活等问题,教师可将可视化教学用于小学音乐课堂,使学生从“思维可视”“声形可视”“情境可视”中感受音乐,在多重感官刺激下领略音乐的魅力,在美好的学习体验中提升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卢梭“语言的音乐化”音乐美学观点的主要特点,与中国传统音乐比较,指出卢梭的这一观点在我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认为“语言的音乐化”观点尽管有些方面略显偏激,但对于音乐本质的理解颇有借鉴价值,尤其是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音乐课程及其教学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在逐步反思中国几十年来的音乐教学得失。《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四大价值以及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等十大基本理念。要求音乐教学中一定要始终抓住音乐美这个珍贵的内核,选择美的音乐作品,并深刻地挖掘音乐作品本来的审美因素,构建表现音乐美的较高标准,贯彻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使音乐教学进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师生共同感受体验、享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非乐是墨子音乐思想的主要观点,墨子对音乐取否定态度是因为他认为音乐对人民无益而有害,故谓作乐是不对的,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移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地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切乐则的错误的。“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思想,音乐艺术所标举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作为“道”的声音的最完美的音乐,庄子把音乐分作“人籁”,“地籁”,“天籁”三类,认为天籁,天乐与道是一体的,是与天和谐的自然人格的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