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桂林 《江西教育》2002,(18):24-25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材料,我们很有必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进行情境的感受,进而以实践体验的过程作为文章素材。为提高效果,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中,须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天地和充分自主的权利,使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生活、认识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对生活、对世界进行自主的剖析和描述,以使他们的言语流光溢彩,五彩缤纷;以独特的体验,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描述事物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一、天性自由放飞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知,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2.
实践体验型作文,就是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情境,进而把实践过程作为文章素材。这种作文形式,既引导学生用独特的眼光看待生活,提高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又使他们在运用语言描述事物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一、自由放飞天性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对外部事物的独特感知,是形成独特语言的重要前提。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展学生语言的个性,使学生在描写事物、叙述事情、抒发情感时用自己的话谈感受,用自己的方法作表述。而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独…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珍惜学生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化理解,从而才能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前沿,积极促进体验性学习。一、引导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材料,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感受情境,进而以实践体验的过程作为文章素材。  相似文献   

5.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3,(10):27-28
加强语感独特性的培养,可引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世界;可引导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对生活,对世界进行自主的剖析和描述,使他们在运用语言描述事物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格。——让天性自由放飞。——让个性自由放飞。——让情思自由放飞。  相似文献   

6.
一、增强体验,为学生习作提供鲜活的素材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材料,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感受情境,进而以实践体验的过程作为文章素材。 1.引导学生感受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6个小时在校园度过,校园的生活是多么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改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捕捉习作材料,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8.
体验式习作教学是基于体验式教学这一理念进行的拓展和实践,它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生活、抒写个人独特感受、深化和丰富个人生活经历;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运用此教学法可以总结体验式习作教学的分类,能够对教学资源快速分析、应用,探索出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质量的几大原则,理出体验式习作课堂中增强教学效益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特别注重让学生走进生活,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把学生引向奇妙的大自然,与大自然真情对话,让学生从一棵小草嗅到春天,从一片落叶感受奉献,从一朵梅花看到坚强。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我们开设“一周热点纵览”专栏,把从各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新闻介绍给学生。从“纵览”中,学生渐渐认识到:在自己周围,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我们还给学生创造机会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对他们进行采访,与他们座谈交流。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就…  相似文献   

10.
作文来源于生活,表达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行诸语言文字。这样.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就能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的作文之花才会绽放得愈加美丽、芬芳。  相似文献   

11.
田雪芬 《云南教育》2005,(31):26-27
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置身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应创设与课文相符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文本中人物、事件的感受,并催生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本教学设计以小英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紧紧抓住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语句,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在体验的过程中,既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又实现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逐步领会“掌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元化的阅读趣味。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吸收作品精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我们语文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为阅读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愉快的心灵之旅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3.
<正>个性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引导学生充分调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主动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体验与见解,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为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新课改下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还学生以阅读的动权,让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  相似文献   

14.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险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教学本课,引导学生去充分认识、感受列宁两次走过的小路的险,是理解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关键.学生对小路的“险”认识得越是深刻,就越能深刻地理解列宁对待困难的态度和锻炼意志的自觉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抓住小路的“险”,引导学生去充分地感受、认识,在此基础上理解列宁锻炼意志的自觉性,并在引导学生理解感受的过程中,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人.  相似文献   

16.
刘美丽 《山东教育》2002,(16):43-43
学生作文中存在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他们觉得没东西可写。其原因是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熟视无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感受生活,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深刻,才能表达得深刻,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呢?1.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我们可以结合著名作家热爱生活的事迹或体会,结合课文作者谈课文写作经过,让学生懂得,只有对生活满腔热情,充满兴趣,全身心感受,才能领悟到生活的启示,从而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引导学生善于体察生活。即引导学生对人、事、物设身处…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根据我校独特的主题月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我校周边的良好资源,把学生领向生活,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如:活动式体验、实践式体验、调查式体验、感受式体验、搜寻式体验等.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风光,感受网络世界的美妙,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使学生写作时就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就得到进发,真知灼见就在笔尖流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正>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他精辟地论述了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贴近生活",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一脉相承。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小学生习作中的最大问题是无内容可写。笔者想,这就需要帮助他们疏通作文与生活的渠道,让学生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巧妙地将习作课堂引向生活,让习作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所谓个性化阅读.即以充分尊重学生阋读兴趣、生活积景等个性差异为前提.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生活阅历,从而对文章的意义世界作个性化深层次的开拓、补充和创构.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的阅读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及生活的密切关系。(2)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尝试在语文学心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