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对返乡农民工的特别职业培训,是帮助返乡农民工尽快实现再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江西职业教育应抓住当下培训农民工、提升农民工素质的有利契机,为江西经济社会抵御金融危机的风险,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职业学校与成人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起骨干示范作用;职成学校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了转移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增加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职成学校通过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了自身的办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就业结合起来,才能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徘徊不前的根本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竞争力、创新力和现代化水平,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而科学的培训又能促进农民工的有效转移.研究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问题,关...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江都市丁伙镇全面贯彻省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通知》精神,把培训工作的重点面向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开展务实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县镇建筑业农民工及其培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其调查数据显示,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机制单一,须增强培训机制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培训;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应该将政府策略、企业管理、培训机构及农民工本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舍力;灵活采用各种培训形式,深入农村,积极推动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  相似文献   

6.
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任重道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邵华 《教育与职业》2004,(1):28-29,35
2002年,全国农民进城打工年收入5278亿元,农民带回家3274亿元,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逐渐成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各地非农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事实上,只有很少的农民工受过初级的专业培训,而大多数农民工达不到劳动市场对他们在素质上的要求。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所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文化素质低、技术素质缺、心理素质弱、竞争意识淡和创业意识差所导致的对职业的低竞争力和低适应力,致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不了。国家农业部等六部委在2003年9月9日联合颁发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提出要加大投入,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是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一项重要举措,总之,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只有农村劳动力得以充分转移,才能有真正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本期组织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意义、作用及培训方式,希望能引起大家对此项工作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加剧,我国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一个新趋势。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密切相关,科学发展观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根本指导,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着体制不完善、投入不足等问题,我们应更新观念,加强宣传力度,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主要责任,强化企业培训责任,创新农民工培训模式,以提高农民工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实现河南城镇化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为河南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城乡二元结构、供求结构性矛盾以及技能素质不高等相关因素造成了河南省城乡发展不平衡,阻碍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应当通过五个方面的努力,推动实现河南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二是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三是优化就业环境,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四是扩大就业培训规模,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五是落实各项配套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服务;六是积极推动城镇服务业与"互联网+"有效融合,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高密市积极探索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了"政府促进、社会参与、培训与就业互动"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一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市场化运作农民工培训工作。采用招投标方式,市场化运作就业培训工作,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后对其实施相关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其在城市更好就业的必然途径;但是,培训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而就地就近转移以及在农村开展创业培训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培训》2008,(2):8-9
2006年,甘肃省环县职业中学被庆阳劳动保障局确立为环县农村劳动力输转培训基地之后,学校积极贯彻中央、省市和县上有关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文件精神,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基地建设和培训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年来共培训转移农民工3560余人,切实提高了环县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了环县脱贫步伐。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民工整体素质低下已成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渊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大事,日益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须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同时,农民工带着一定资金、技术返乡创业的潮流也在逐渐兴起。返乡农民工进行自主创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而且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三农”问题。返乡农民工在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政策、资金、自身素质等障碍因素,制约着他们创业的顺利实现。成人教育应发挥其优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消除障碍因素,提高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峰 《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89-190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农民工素质相对较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城乡衔接的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村转移劳动力限制的解除,农民工开始在城市工业生产和生活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综合素质不高,人力资本水平低一直是农民工劳动力低成本的限制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改革农民工培训模式以解决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实现农民工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劳动力成本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7.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素质障碍与提升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素质障碍,构成了乡村人口城镇化的一大难题。研究这一难题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是对农民工有的放矢进行培训的重要前提。化水平低,法制观念弱,城市意识差等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素质障碍。要激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鼓励职业学校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培训班、营造城乡人口平等的环境和加强政府的统筹安排与协调等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培训模式应“短、平、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存艳 《职教论坛》2004,(6S):32-34
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且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因此,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关键是探索出一条讲求实际、实用、实效,切合农民工培训特点的新路子,农村职教任重遒远。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分别对农民工培训模式的特点和农民工培训网络的构建及实践意义作了一些探索,介绍了一些成功的做法。欢迎广大读者就农村职教的发展问题,继续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农民工的要求。为此,根据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求状况,职业院校应积极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并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际情况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20.
论中职教育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了大批涌向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而农民工的素质制约着他们的转移输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帮助他们获取转移输出的条件,是实现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