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李婕 《新闻爱好者》2011,(22):148-149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第二首长诗。全篇气势磅礴、云谲波诡,被称作古今罕见奇文,也是屈原诸作中最难读懂的篇章。本文从《天问》的产生开始,梳理其内容,探寻其解读方法,审视其影响后世的"狂人"精神。  相似文献   

2.
王中俊 《大观周刊》2011,(9):38-38,28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他的作品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文学奇葩,他自杀前写的《离骚》、《天问》等忧愤淋漓的诗篇,在读者同情悲伤之余,总能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本文中主要从屈原生活的现实世界、内心世界及哲学世界来分别谈论一下其人格困境、灵魂无寄与矛盾痛楚。  相似文献   

3.
李飞宏 《大观周刊》2012,(43):30-30
鲁迅最早对屈原作品作出评价是通过他和好友许寿裳聊天时表达出来的。据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曾送过他一本线装《离骚》,并对他说:“《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之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自此以后,鲁迅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更加全面、深刻的对屈原及其作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论文缩微     
《新闻世界》今年第二期发表评论员文章说,人类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们的学习史。从屈原的《天问》到柳宗元的《天对》,使人们看到了分别产生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善于学习的人给各自所处时代创造的灿烂文化成果。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更是在历史长河中激  相似文献   

5.
茅盾从比较神话学角度,认为《楚辞》的来源是中国中部民族的神话。《楚辞》中某些篇章如《九歌》、《天问》、《招魂》等在文学类型上就是神话,与屈原的人生情感经历无关。在中西神话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楚辞》中具体神话的阐释,茅盾简单勾勒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神话世界。茅盾对《楚辞》做出神话学的阐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虽然在阐释《楚辞》主旨的时候,过于强调神话材料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作者的主体性改造,但总体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茫茫天宇,自古以来一直引起人们无限遐想与思索。我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在其名篇《天问》中对天宇迭迭发出追问。千余年后,唐代作家柳宗元写下《天对》,试图对天宇的起源等问题做出回答。当然此类回答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猜想。宇宙论在当代有很大的发展,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正是从当代宇宙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他的爆炸黑洞理论并撰写了《时间简史》。现在这一科普著作及其《续编》和《霍金讲演录》已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深受大中学生的普遍欢迎,几年间盛销不衰。  相似文献   

7.
《云中君》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神灵祭歌。汉代以降,关于云中君是谁,历代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两千多年来,可见的《楚辞》注本近百部,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一部完整注解《楚辞》的著作。王逸是东汉文学家,生长在楚地,其生活年代与屈原写作《九歌》年代较近,他对屈原的身世遭遇感同身受,《楚辞章句》因此成为后世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相似文献   

8.
屈原与儒家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08,(12):142-143
屈原思想归属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把屈原归人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屈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相似文献   

9.
戴震《屈原赋注》中《音义》三卷署名为汪梧凤,后之学者不察其究而以之为是。如游国恩《楚辞讲录》,褚斌杰校《屈原赋注》的前言皆以《音义》三卷为汪梧凤所作。但是,若对跋文做一番推理,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汪梧凤跋文云: 右据戴君注本为《音义》三卷。自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常置案头,少有所疑,检古文旧籍,详加研核,兼考各本异同,其有阙然不注者,大致文辞旁涉,  相似文献   

10.
《天问》周刊是二十年代初期,湖南学生驱张代表团在上海创办的刊物。它以揭发张敬尧的祸湘罪恶、呼吁全国各界援助驱张运动为主要内容。一九二○年二月创刊,为十六开杂志型,每星期日出版一期,每期十七页。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著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一书中,曾介绍过《天问》的第四、五号合刊一册。我所见到的是《天问》第十八号至第二十四号,凡七册。(见书影)  相似文献   

11.
近读金开城、董洪利、高路明新著《屈原集校注》 (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颇多感想。特为此文,献其谬说,以求教于金先生及屈学界之同好者。综观本著之作,颇具"总结"金氏长年研习《楚辞》文献的性质,盖亦与其《屈原辞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相鼓吹也。本著侧重于屈原赋的文献解读,而《屈原辞研究》为其文史专论之合集也。则金氏屈子之学于此集其大成。然屈原辞赋文献的解读,无非是"校"、"注"、"章句"三事。就此三端言,本著自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赵逵夫。在《屈原和他的时代》中说:“可以肯定《尧苣辞》中的陵阳在江西省的西部,庐水发源处的西北面,即安福以西,庐水以北,武功山以南。”按赵先生的说法,《哀郢》中的陵阳是屈原的放逐地,就是今天的莲花县,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强权盛行的世界上,有骨头说美国不是的人不多,一篇短文能够戳到美国痛处的更少。刊登在西班牙2001年1月5日《世界报》上的《这个世界真神秘》,堪称这样一篇少有的妙文。 作者一定是早就看透了美国“民主制度”,对霸权主义心存愤慨,这次美国“马拉松式”的、丑闻迭出的总统大选,加深了他原有的认识,也激发了创作灵感,于是突发奇想来写这么一篇文字。 此文的独特之处有二,一是以“问号”谋篇,细数千字译文中的问号就有16个之多,堪称一篇“由问号组成的文章”(此种笔法的经典范例,恐怕当推我国屈原的《天问》,只是…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橘颂》是家喻户晓的《楚辞》名篇,历代注家对它的意旨与词藻,已尽有高论疏考。但对于《橘颂》所颂之物──橘和橘树,则无有质疑。笔者却认为,屈原在《橘颂》中所颂之物,不是橘而是柚,即又称香栾、文旦和长青果的芸香科植物柚树的成熟果实及柚树。屈原在《橘颂》中对所颂之物——“橘”和“橘树”,从种植生长的地区到树干、树叶;从果实的形状到皮色和内色,都有具体的描写:‘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移”、“绿叶素荣”、“曾枝刻棘”、“精色内白”、“梗其有理”……在诸多的描写当中,除了受地理气候的影响,其种…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在其所创作的楚辞体作品中,作品的诞生均直接联系着当地的音乐,对楚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九歌》作品中,《九歌》以一组文辞优美、情致深婉的诗篇,糅合动人的传说、迷离的意境、优美的景色,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描述不同的神女爱情故事,并以祭祀歌舞为题材反应南楚的社会生活、自然风貌,在民间影响极大。本文主要对屈原的音乐创作进行阐述,分析《九歌》在民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楚辞》涵盖了屈原的人生使命和心路历程.王锡荣教授的《楚辞新论及其他》对屈原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认为屈原的个人哀伤充分体现在作品中,用文字之妙展现哀伤之美,通过凄美传说寄托全部情感,塑造了百转千回的意境.屈原一生都在感叹时光流逝,因为他政治抱负成空,失去报效祖国的途径,但又不甘心碌碌无为.  相似文献   

17.
“apostrophe”翻译成汉语近似自言自语.是英语中一种修辞手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关于生与死的独白: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地的质问,郭沫若的《屈原》中屈原对风、雷、电的发问.都是运用了apostrophe手法。可见.人一旦有倒苦水的愿望、愤怒的冲动或喜不自禁时.是无暇考虑受话方的面貌、状态与反应的。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成功塑造了屈原形象,并且由于二人生平经历的相似,列传显现出了很多司马迁的史学观念。本文从《屈原列传》出发,探讨司马迁对皇权的反抗,对天道观的挑战和对人性光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楚辞笔记》作者张炜舍去介绍屈原家世、生平、政治活动的烦琐,以审美的目光,直接进入文本,去感受《楚辞》的美和屈原人格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研究屈原生平,《九歌》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屈原音乐的忧患意识,并初步探索了屈原音乐忧患意识对我国封建社会音乐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