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科     
《全国新书目》2008,(18):10+12-13
最美丽的民俗与中国文化本书精心选取各个地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风民俗,从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传统建筑、节目文化、传统婚庆习俗、信仰与禁忌、民间艺术文化以及民俗旅游等各个侧面,深入浅  相似文献   

2.
李霁 《兰台世界》2016,(17):148-149
祭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大型活动,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都很重视与热心。但有关古代百姓的祭祀风俗,古籍中记载较零散。南朝时宗懔编撰的民俗书籍《荆楚岁时记》以笔记形式记载了楚地祭祀活动,从中可以窥探楚人敬鬼神,重祭祀的习俗。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是在农事节令、社会交往游乐、祭祀纪念、竞技杂艺等各类社会活动和习俗之中进行的,而且人们在进行民俗体育活动之中的服饰也随特定的活动内容、节令、地点、人物的等级身份、性别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臧国书 《大观周刊》2012,(27):30-31
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认知心态,对富源水族的禁忌习俗进行梳理,并对禁忌习俗的文化心理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与体悟富源水族特有的习俗传承,还可以在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大背景下发扬与继承、扬弃与创新中,加快富源水族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蔡敏 《文化遗产》2016,(3):95-103
晋东南汤王崇拜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融入了乡土社会丰富的历史知识、民俗宗教和文化传统。在村社庙宇中,晋东南汤王崇拜通过"社"与"会"的组织方式传播和延续,特别是汤王庙会和祭祀演剧活动将民众聚集在一起,通过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依托祭拜的方式,得到巩固和加强,推动了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信仰民俗的传承演变,形成了超越地方区域本身且难以磨灭的社会影响,其重要意义和价值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兰台世界》2014,(S6):21-22
<正>稻作文化是稻作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交流、交融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类型,以及其特有的习俗、信仰、祭祀等精神形态[1],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文化形态之一。其核心内涵是以稻的种植为手段,以提供人们食粮为目的,其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稻种、生态和农耕劳作[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和亚洲栽培稻的中心区,也是世界最大的稻种生态多样性中心之一[2],不仅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稻种  相似文献   

7.
祝贺 《兰台世界》2014,(5):144-145
萨满信仰产生于女真族形成时期,是其原始信仰的主体。但其作用却贯穿于女真民族发展的始终,对女真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民俗等诸多方面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萨满信仰产生于女真族形成时期,是其原始信仰的主体。但其作用却贯穿于女真民族发展的始终,对女真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民俗等诸多方面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媛  刘畅 《文化遗产》2015,(3):26-31
韩国学者认为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种古老的部落祭,江陵端午祭完整地将部落祭传承了下来,生动地再现了原始部落祭的概貌。我们从江陵端午祭儒教形式祭祀的祈祷文中可以深入了解儒教形式祭祀是为了江陵地区农业丰产、人畜安全而举行的祈祷活动。而巫祭的目的是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以保江陵地区人畜两旺,和江陵端午祭儒教形式祭祀的目的是一致的。虽然两种祭祀的形式不同,反映的信仰不同,但都是为了祈求一方的平安和庄稼的丰收。而端午祭民俗活动中最主要的江陵官奴假面剧和农乐舞等民俗活动,也是围绕着相同主题进行的,是端午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江陵端午祭各项活动的分析,论证了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内涵——用祭祀的形式表达渴望丰收和平安的心愿。  相似文献   

10.
美国民俗学者大卫·哈弗德基于超自然信仰鬼压床的研究案例提出了"经验中心研究法",它是民俗学者在民间信仰研究传统的脉络下,公平对待信仰和鲜活经验的尝试,同时也与宗教学领域的宗教经验研究形成一种呼应。哈弗德将经验本身作为考察对象,认为经验贯穿信众形成与保持信仰的动态过程,并由此提出"经验来源假设",即有些信仰来自于某种特殊的经验,独立于文化的存在而存在。这一观点对传统的"文化来源假设"具有一定的挑战,进而引发了对个人经验与文化传统之间辩证关系的再思考。"经验中心研究法"突出个人信仰经验的独特性,并强调经验知识的重要性,应成为民俗学者探索民间信仰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1.
佤族歌谣折射出绚丽多彩的民俗事象,它从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等方面立体地展现出佤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世界。这里我们探讨了佤族歌谣蕴含的精神民俗与社会民俗事象,包括木鼓崇拜、猎头祭谷、剽牛献祭等佤族宗教信仰及婚恋习俗与丧葬习俗。佤族民俗与佤族歌谣相伴而生,相互印证。佤族歌谣是佤族民俗独特的传承方式,是传递佤族历史文化信息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2.
在"民俗主义"的启发下,探讨春官说诗"朝向当下"的文化表相,分析人群实践背后深层次的信仰传承、社会结构和文化意涵。揭示从传统民俗到当代民俗的变迁路径背后,历时积累的道教民间信仰力量是春官诗创作原动力的事实本相,进而巩固社会现实,不断强化社会意义。春官说诗的当代文化价值和意义:春官表演实践展演是文化符号集合扩大的文本,人们根据这些具有当下社会意义的符号形成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由此,新民俗不断重组变异、循环转化。  相似文献   

13.
在新春时请狮队祛邪祈福是梅州客家地区一项传统民俗,称作"打金狮"。它与梅州地区的宗族社会密切相关,打金狮的一套仪式呈现出人们从家到宗族到祖先之观念的特定意义系统。由于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干预的加剧,造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打金狮习俗的消亡。随着当前的宗族复兴,金狮参拜成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在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下,文化政策与地方文化生态的变迁应该相适应,以促使该民俗活动在节日生活中的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14.
董鸿安 《兰台世界》2016,(12):143-146
在汉传佛教文化体系中,天目山是继普陀山等四大名山之后的第五大佛教名山。天目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是老郎菩萨、韦陀菩萨和黄檗祖师信仰,在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演变过程中,佛教文化与地方传统习俗走向融合,对民众的生产、生活、教育及民间习俗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影响天目山地区民俗活动的佛教文化全面、系统梳理,不仅有利于挖掘、整合其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好佛教名山,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其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明清广东的古蚕书、地方志、文人笔记、竹枝词等文本资料进行梳理,呈现出广东蚕业的信仰习俗、祛祟禳灾与禁忌习俗、阴阳五行观念和蚕俗谚语等民俗。明清广东蚕俗蕴涵了大量桑蚕生产技术,也构筑了蚕农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些习俗是岭南地域独特自然环境模塑的产物,也是广东蚕农创造性地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闽文化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各区域差异鲜明、人的性格特点千差百异、方言复杂、民间信仰神灵众多、民俗民风不同、各种艺术难以交融。造成多元性原因有地理环境复杂、闽文化构成成份复杂、中原文化延伸到福建后无法形成坚强内核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学研究在经历了近几年来的复苏与重建之后,已转而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学家正逐渐把眼光转注于地域性文化现象以及分门别类的专题文化研究领域;一些分支领域例如宗教信仰习俗、服饰民俗学、节日习俗研究、仪式与庆典、巫术学、中原神话、古代仙话、神秘文化以及诸如吴越民俗、楚蜀文化、敦煌民俗学一类的研究领域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个文化热点,吸引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视线。如今在学术界引起普遍关注的鬼文  相似文献   

18.
土地信仰的社祭在粤港澳大湾区形塑具有共通的文化符号表征系统的民俗认同,同时也建构处于信仰阶序核心地位的国家认同。追溯民俗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土地信仰形塑民俗认同达致国家认同的路径,亦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符号机制过程。通过"社"的地域文化景观的叙事、语言文字的叙事、仪式行为的叙事等三维符号叙事路径可以建构土地信仰立体的符号形式与结构谱系。土地信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语境中,经由民俗认同建构的国家认同具有特殊的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京是历史文化古都,形成了各种独特的风俗,其内容丰富,既有宗教信仰方面的,也有祝福贺喜、娱乐游戏方面的。节日中的祭祀、走亲访友、饮食、服饰等活动都有它的说法和习俗。各种节日活动不仅喜庆热闹,而且富于乐趣,反映出北京百姓热爱生活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佤族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佤族社会历史河流的一个重要支流。佤族歌谣蕴含的物质民俗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习俗、饮食习俗及服饰习俗等。分析研究佤族歌谣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佤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