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洪海珍 《大观周刊》2012,(38):238-238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把生命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让人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彰显。  相似文献   

2.
本书是对《世说新语》的解读。提到魏晋时期,我们随即想到的关键词是"魏晋风度",或称之为"魏晋精神"、"魏晋情怀"。与汉朝的敦实厚重、三国的慷慨悲歌、唐朝的盛大开放、宋朝的清丽内向完全不同,魏晋时期以率性洒脱、玄远放旷著称,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在这种背景下,魏晋终成中国历史上最另类最奇异的绝版时代,当然也成为最受争议的一个时代。本文摘自该书序言,有删节。  相似文献   

3.
魏晋子书的散佚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南朝梁末、隋末、唐末,尤以梁末、唐末两次散佚规模较大.宋及宋以后流传的魏晋子书呈现出学术流派模糊、伪书逐渐增多的特点,内容主要包括:承载魏晋学术思想的注释类子书,即魏晋人注释先秦两汉诸子的成果;代表魏晋学术特色的原创类子书;以及托名魏晋人的伪书.  相似文献   

4.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代,在名士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方式,是当时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历史根源,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内蕴。  相似文献   

5.
李海群 《兰台世界》2017,(16):105-109
魏晋时期,服饰的形制、风格有了重大的改变。本文在全面研究魏晋时期服饰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魏晋时期服饰的发展轨迹和方向。通过分析影响服饰变化的诸多原因,得出魏晋时期影响服饰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战乱、动荡的社会形态是政治因素;魏晋玄学是思想文化因素;社会大众心理变化是内在因素;胡人服饰的融入是外部动力;名人效应是偶然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戎在"竹林七贤"是大富之家,在魏晋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贡献与影响,尤其是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对魏晋体育养生文化画上了重要的一笔,对后来的西晋元康贵无派玄学有着深厚影响。  相似文献   

7.
沈长华 《大观周刊》2011,(30):225-225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澡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8.
“从杰出人物的生命经验中加以学习,所能获得的喜悦与视野的扩展,世界上没有几件事可以与之相比。理解这些人的生命,对我们自身有着很深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及历史情境下,生命是何种模样;也可以让我们对于生命的运转产生新的领悟;并且或许可以提供我们一个参考架构,让我们重新评估自身的经验、命运以及存在的各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宋瑶 《大观周刊》2011,(29):55-55,32
魏晋士风任达,士人个性张扬,放荡不羁,在史书中多有记载。但这种任诞行为背后却有着深层的原因,本文试从魏晋儒学发展的角度着手,就饮酒这一风气,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政治根源。  相似文献   

10.
“魏晋风度”源起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萍 《兰台世界》2011,(6):70-71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代,在名士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方式,是当时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特殊的历史根源,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内蕴。  相似文献   

11.
追溯古代医案发现,应用中医情志理论开展阅读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阅读疗法与情志疗法互通共融,二者在适应症、实施方式和应用原则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提出基于情志理论的阅读疗法模式,以此推进阅读疗法本土化。  相似文献   

12.
清谈之风在魏晋后期确有流弊,但对六朝的公文发展贡献却极大。推荐人才运用“清谈”模式,尽显“清谈”风雅正是出现在六朝荐举文书中特有的现象。清谈之风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并大大增加了魏晋公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以前之子部名家类著作,有两次高峰:一为先秦公孙龙子辨坚白同异,见<汉书·艺文志>;一乃魏晋时期识鉴人伦之作,见<隋书·经籍志>.汉魏之际,学术大变迁,以致二者虽均为名家,却大不相同.此前的研究重先秦而轻魏晋,为数不多的魏晋名家研究又都集中于<人物志>,忽略了魏晋诸名家类著作作为一个整体的共性.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隋书·经籍志>所载魏晋子部名家类著作之书名、作者、亡佚、辑佚情况,并通过比较今存之<人物志>与辑佚所得之<士纬>,找出魏晋名家在观念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冯霞 《大观周刊》2012,(25):208-208
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卓见,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  相似文献   

15.
冯律稳 《兰台世界》2016,(6):134-136
魏晋是我国古典园林大发展的时期,筑山理水和亭台楼榭都已具备,园林中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寺观园林和公共园林并行发展。魏晋园林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这些外在形态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园林精神在这一时期经受了淬炼,走向了成熟。本文将对魏晋时期园林精神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6.
梁玲卿 《大观周刊》2012,(18):26-27
魏晋的时代精神和文人风采至今还在闪着光芒,种种风流已沁入了中国传统文化长河里,其行文和立世的方式,亦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几千年来修身寄怀的一面镜子,一切都沐浴在风流的达者风范下代代传承下去。《世说新语》即以清简的笔墨广泛而精微地记叙了魏晋士人的活动和精神风貌,为我们再现了魏晋文人张扬个性、放达任诞的生活与精神状态。现试从古籍中所录魏晋诸多轶事释析士人心迹,以观时代风流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末代大儒孙诒让》,是一部题材独特、内容充实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以晚清浙江瑞安籍的一代学术大师、爱国志士孙诒让为主人公,以朴素清晰、端翔雅正的笔触,把孙诒让一生的行止吐属,气性情志、连同环绕着他的时代风雨、历史机运和盘托出、纤毫毕现。展读此书,我看到中国近代变局怎样催生、铸塑出  相似文献   

18.
清谈之风在魏晋后期确有流弊,但对六朝的公文发展贡献却极大.推荐人才运用"清谈"模式,尽显"清谈"风雅正是出现在六朝荐举文书中特有的现象.清谈之风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并大大增加了魏晋公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辜全芳 《大观周刊》2013,(4):179-179,157
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越来越注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想学、要学、会学,始终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邓明 《档案》2014,(8):20-24
正前几年,一部署名"魏晋"的纪实历史章回小说《兰州春秋》风靡兰州。那么魏晋是何许人也?笔者有幸结识魏晋先生,对于他的行事略知一二。魏晋本名张慎微(1908—1995年),靖远县人,久居兰州,与榆中杨晓舟、临夏张思温、兰州叶寓尘并列为民国甘肃"四小秘书",著称陇上。之所以这样称谓,一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大抵是二三十岁的年轻才俊,能文善书,均在省署当过秘书。二是相对于"四大秘书"而言的,即通渭举人牛海秋、临夏徐让(廉泉)、武都蔡景忱(啸霞)、甘谷伏景毅(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