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李怡 《读写月报》2022,(1):28-30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作者是梁实秋先生。他通过记述梁任公(梁启超)的一次演讲,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赞美之情。敬仰、赞美老师的什么呢?文章的结尾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可见,文章集中赞美的,就是梁启超先生的“有学问,有文采”和“有热心肠”。这一段可以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只是细心的读者读来或许会有疑惑:“有学问”“有文采”好理解,在文章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但是,“有热心肠”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2.
<正>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们在论述说话、写作的技巧时,常常会引用这句话。如郭预衡先生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文中,便借此句来强调"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很显然,郭预衡先生是将其中的"文"字理解为"文采"。  相似文献   

3.
1999年第4期的《语文知识》杂志上,刊登了淮阳师范于君先生的《品不尽“言外”之意》一文,该文的副标题是“鲁迅标点符号妙用举例”。拜读之后,深有同感。文章对省略号、句号、破折号和感叹号这四种符号在鲁迅文章中作用的例析也比较精当,但笔者认为,如能对其作更深一层探讨的话,将更能收完满之功。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省略号和破折号之所以能有如此丰富的神韵,能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神态乃至性格特征,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符号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用来构成“跳脱”修辞格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12岁时,教他的塾师是寿镜吾先生。一次,上对课前,有个学生偷看了寿先生的考对:"独角兽",于是就向鲁迅求助。鲁迅不知这是"对题"(对对子的题目),便顺口答道:"四眼狗。"  相似文献   

5.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中,"文"即指"文采"。要想使文章更具文采,就需要"精装"作文语言。那么,如何"精装",才能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光彩夺目呢?一、锤炼词语锤炼动词——增强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如:"待到增加了秃头  相似文献   

6.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以事写人的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文章结尾写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作者对梁任公的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有学问”“有文采”不难理解,但“热心肠”一词让人颇为费解。通读整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在作者心中,梁任公先生是一位伟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鲁迅先生。教学时,我一改逐篇按字词句段篇教学的传统模式,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法,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两节课的新鲜、轻松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认识鲁迅先生。课堂由"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哪篇文章体现了他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串起。课前,我了解到学生都没有读过鲁迅写的文章和写鲁迅的文章,就先让学生猜想即将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接着用幻灯出示本组教材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学界一直承袭其说。若细细究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些作品已经与唐传奇颇为类似,初现"有意为小说"之端倪,如《搜神记》《幽明录》《拾遗记》中的部分作品,无论在创作动机、内容虚实、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小说已经出现了"有意"的痕迹,鲁迅先生的说法值得再商榷。  相似文献   

10.
某日,我与父母去逛庙会,走在小吃一条街上,忽然一醒目的牌匾映入眼帘——"鲁迅:遗臭万年"。这是某家主营臭豆腐的小吃店。门口还竖着一张鲁迅先生的巨幅照片,旁边,"遗臭万年"四个大字分外显眼!也许是太特殊了,四周不少人在议论,近前细听,才得知广告的缘由:说是鲁迅先生曾游经此臭豆腐的"老家",品尝过并给予了一  相似文献   

11.
赫兰国 《教师》2013,(11):108-108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高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不应轻易对之,而应当提升到新的高度。为适应社会、时代对大学生语文能力的高要求,我们把每一模块或每篇文章都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文章以鲁迅先生的《社戏》为例,寻绎出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他""她"的使用发展历程,揭示出鲁迅先生巧妙的表现好恶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王权 《现代语文》2009,(9):99-100
纵观研究鲁迅的文章和著作可谓蔚为大观,洋洋洒洒,然而在这个学术大厦中,我们却发现鲁迅先生正离我们越来越远。对于中学教材鲁迅作品选文也存在众多争议,现在的趋势是鲁迅选文在减少,学生甚至有一种怕鲁迅文章的现象,这就说明了研究鲁迅的文章虽多,但成效不佳。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也教过鲁迅文章多篇,因此就后现代语境下鲁迅现象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先生曾感叹:"我国的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这精辟的论述一语道破写字教学的内涵。多年的写字实践也告诉我,写字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感受美、探索美、表现美的过程。一、想象,感受字的外形美古人云,汉字之"横"如"列阵排云",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有飞驰之美;"竖"则如"万岁枯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语言表达除了准确、通顺的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达到更高一层的标准——“有文采”。这样才能让阅卷老师如饮佳酿、如品珍茗,心生喜欢之情,进而把品读作为一种享受。那么,如何写成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呢?  相似文献   

15.
曹操这个人,历史上争议较大,褒贬不一,"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但总的来说,褒大于贬。《三国志》中称颂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后汉书》中评价他"乱世之英雄",力主变法的政治家王安石更是他的粉丝,盛赞他"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鲁迅先生也肯定他"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很是了得,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鲁迅先生解释说",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了一个绰号,叫作孔乙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十二处提到"文理"这一概念,研究者大都侧重于对"文"与"理"的分别释义,而较少对"文理"一词进行完整义证.具体分析,论证的结论是:"文理"在<文心雕龙>中有四种含义:文章的文采;文章的情志;文采与义理;文章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8.
“脱膊”考     
冯沅君先生<古剧说汇>解说"脱膊杂剧",指出"脱膊杂剧"是一种武戏,并认为"脱膊"之"膊"应指"褡膊",而非"胳膊"之"膊",后以脱膊指代脱衣.这固然有道理,但我认为"脱膊"的"膊",代指"胳膊"之"膊",似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先生笔下曾经谈到过扼杀儿童的两种方法是——"捧杀"和"棒杀"。所谓"捧杀",就是过分地宠爱、溺爱。所谓"棒杀",无外乎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操之过急。相信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爱成为孩子不幸的罪魁祸首,可是,当"捧杀"和"棒杀"以爱的名义落到没有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孩子身上时,这"捧"这"棒"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让孩子"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20.
近日重读《鲁迅全集》。见到鲁迅先生论及国师章太炎先生的一封信,深有所感。当时,太炎先生昔日的“门生”如周作人之流,同国民党反动派狼狈为奸,对太炎先生进行了无耻的中伤和攻击。鲁迅在一封信中愤慨地指出:“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以后如相见(章先生),仍当执礼甚恭,……自以为师弟之道,如此已可矣”。鲁迅尊师敬道,由此可见一斑。鲁迅直到晚年,还常以崇敬而感激的心情追忆自己受业的老师。其中有一位周玉田,是鲁迅的蒙师。这位者师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却特别喜欢种花、养鱼,云游四方,并搜集了不少“闲书”,如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鸟疏》,《花镜》,唐代品茶名家陆羽著的我国第一部《茶经》,绘图本《山海经》等,应有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