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的内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素材或材料。内容行之于文字就是作文,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必须从内容入手。“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既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小学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经验。怎样才能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阐明得很清楚,那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做生活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一篇作文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对某一事物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一、从观察入手,指导学生认识周围事物。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而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儿童要写所见所闻,经历过的事,必须要对周围的事物有所认识,而要认识周围的事物,必须要从观察入手。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三年级的一堂观察作文指导课,是写“一串红”,  相似文献   

3.
“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就要求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帮助学生作好积累材料的准备上,只有这样,作文时才可做到有话可写。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学生要顺利写好作文,必须仔细观察生活、熟悉生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程序、仔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质量。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认识周围事物,体验生活,才有可能真正“表达”出来。因而,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关于学生习作方面提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做到说真话 ,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 ;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改进作文教学 ,彻底摒弃传统作文教学中以应试作文为主的“为了练习作文而作文”的传统做法 ,变“让我作文 ,我怕作文”的不良局面为“我要作文 ,我爱作文”的可喜局面 ,从而真正激活新形势下的小学作文教学 ,促进素质…  相似文献   

5.
冯秋玲 《教育》2014,(3):50-50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和表现欲。作文本应是他们随意演绎的舞台,但现实恰恰相反,真正把作文视为乐事的只是极小数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则有这样的怨言:“作文难,作文难,一听作文心就烦。”可见,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培养学生作文个性,必须坚持勤积累、细观察、常想象及多鼓励“四部曲”。  相似文献   

6.
学生要顺利地作文,必须仔细观察、熟悉生活,积累素材,才能用头脑去加工、创造,也才能表达出来。因而,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与教学目标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实现作文教学的“过程取向”。  相似文献   

7.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作文离不开生活。很多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按照教材的安排,选上单一的不符合实际的例题作文,让学生奉命写作,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找不到作文的“文源”,不符合实际地依葫芦画瓢,久而久之,学生一拿到题目就不知要写什么,从哪儿下手,脑子里一片空白,就会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头痛的事情,是件苦差使。因此,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就必须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文源”。1.培养学生在周围的生活中找“文源”。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必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我注意指导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8.
作文要写好,必须有自信力。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先要打破“作文难”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正视孩子们的作文,不任意拔高要求;善于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高调表扬;评价学生的作文要正确归因,反馈导向,呵护孩子的写作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让绚丽多姿、色彩斑澜的生活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乎入手。怎样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呢?现就以我参加全国首届“叶圣陶杯”小学作文教学竞  相似文献   

10.
洪涛 《小学语文》2012,(6):48-49
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的最大特点是过渡性,即由口头作文向书面作文过渡,由观察图画向观察生活过渡,由句段训练向篇章训练过渡。这个特点决定了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训练必须要解决“愿写、爱写、会写、有东西写”的问题。一、减少束缚,让学生愿写首先,不要将写作文弄得很严肃,要强调作文就是写话,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数学生不喜欢作文.要探讨作文教学的出路,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作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二是作文教学必须与学生读书结合起来;三是作文教学要构建序列,变“无序”为“有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观察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使得小学生的作文在“言之有物”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但全面衡量一下,就会发现观察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表面化、形式化等。要使观察真正对作文起作用,必须达到以下四个度。一、广度。即扩大学生视野和运用观察手段的范围。我们不能满足于几次集体性观察,也不能认为只须观察身边的事物就行,更不能误以为观察就是“看”,否则,就是走进了观察教学的误区。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跳出来,将视野投向整个自然和社会,从中摄取丰富多  相似文献   

13.
要解决学生作文的材料来源必须通过阅读积累语言,通过观察积累生活,通过单项训练积累技巧。要克服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靠教师的多方“激励”。用“积累”与“激励”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习作,必将会使作文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善读、爱写、能改。要想使学生爱作文,首先让学生喜读爱写;要想使学生作文有特色,必须让学生善写会改。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定”、”造”、“引”、“导”、”改”、”评”。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普遍反映“作文难”,“怕”写作文,这是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心理障碍。要搞好作文教学,必须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朱黎 《华章》2006,(12)
一、以观察、阅读为先导观察是学生作文的先导。学生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避免“熟视无睹,胸中无物”。指导学生观察应注意4点:1.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2.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3.观察要注重事物的本质和特点;4.观察要运用对比和联想。教师要有目的地把学生带入生活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也可以按习作的要求带着明确的目标到生活中去观察,并逐渐减少引导,让学生独立观察。“勤于阅读,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阅读对习作的重要意义。但是,阅读必须在学生的观察和习作…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里的内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素材或材料。内容行之于文字就是作文,可见作文教学必须从内容入手,把训练学生获取、选择具体、真实、有意义的内容放在首位。一、指导学生获取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获取内容很重要。一般来说,学生获取内容的途径直接来源于自然与社会,间接来源于课内外的阅读。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两条途径,指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广泛阅读,形成丰厚的知识积累。第一条途径——观察。观察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感官去认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为作文提  相似文献   

19.
一、指导观察、积累,丰富习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长在农村的儿童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自然,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而有些孩子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想让孩子们的作文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培养作文兴趣,帮助其“找米下锅”,提高他们的选材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意识地体验生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发现事物的真谛。培养学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是广辟园地,丰富习…  相似文献   

20.
“四导四有”作文教学模式,力求把作文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使他们在观察、取材、构思、成文、评价、修改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一、教师导“源”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要写好作文,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这是对作文材料的搜集、感知、体验、积累、梳理的过程,是一个情感的引发、酝酿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动眼观察、辨析,动脑思考、分析,甚至鼻嗅耳闻,真正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