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贾皓冰 《海外英语》2012,(17):230-232
霍桑生活在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交替的十九世纪,因此同时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在《红字》中,霍桑借助海斯特的反叛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改革的态度。霍桑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改革的必要性。不过霍桑并不像激进的超验主义者那样坚持社会改革只有在摈弃传统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他认为社会问题应逐步解决,且不能凭个人的努力完成。霍桑同时也认为邪恶存在于人的内心而非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2.
霍桑的经典小说《红字》富有政治内涵,该书刻画一位具有复杂性格的女性——海丝特,她叛逆的一面表达了霍桑寻求政治自由的渴望,而她的最终回归与妥协则体现出霍桑对海丝特激进姿态的批评,以及他在政治上对欧洲革命、妇女运动和废奴运动等激进行为持有的保守态度,从而透露一名保守的共和党人士对19世纪激进式的国家发展道路的批判态度和倡导渐进式的发展道路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马衡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118-119
霍桑自幼生活在一个清教徒家庭并深受清教徒意识的影响,他也浸润于十九世纪美国流行的超验主义思想之中,然而他总是在亲近中保持距离。正是他对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人性观批判接受的态度,形成自己独特的"灰色"人性观,即从善到恶,人的心灵分为很多层,不存在绝对的善恶极端。他的宗教观,道德观以及人性观统一于诗性言说中。  相似文献   

4.
霍桑作为美国清教主义的代表作家,他擅长以奇诡神秘的方式书写宗教人物。笔者主要探讨了他的黑色小说,并以《年轻的布朗大爷》为例,考察霍桑在加尔文教和超验主义的矛盾中完成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他如何将清教的困境与神秘主义的原罪想象、家族记忆以艺术重构的方式表达在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5.
爱默生和霍桑同为十九世纪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且皆以写人为写作主旨,但由于两人的根本出发点不同——前者站在超验主义者的立场,后者持加尔文主义的观点,所以对人的本质,人的前途命运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均持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前者的态度积极乐观,后者则消极悲观。  相似文献   

6.
侯秋芳 《考试周刊》2009,(34):37-38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在我国长期被解读为对清教伦理的控诉和鞭挞。本文作者认为这种单一化的论断有失偏颇。出身于清教世家的霍桑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他的宗教观是矛盾而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清教的严酷极端予以批评和揭露.同时又对清教禁欲和赎罪的教义予以认同。本文作者通过对《红字》中男女主人公漫长的赎罪及抗争生涯的剖析揭示了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7.
霍桑作为美国清教主义的代表作家,他擅长以奇诡神秘的方式书写宗教人物。笔者主要探讨了他的黑色小说,并以《年轻的布朗大爷》为例,考察霍桑在加尔文教和超验主义的矛盾中完成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他如何将清教的困境与神秘主义的原罪想象、家族记忆以艺术重构的方式表达在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8.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受超验主义哲学的影响,霍桑的小说创清教主义思想倾向非常突出,反映了一个伟大作家思想中的复杂与矛盾性,其根源是其深刻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及复杂的个人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9.
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作品常把道德和历史内容巧妙地融入艺术手法之中。《红字》作为霍桑厚积薄发的作品,自1850年出版以来就备受争议,小说以十分敏感的私通为主题,将其思想隐退,以道德作为小说人物的救赎之路。而霍桑身怀清教主义的基因,同时也是超验主义时代的旁观者。小说是作者双重思想碰撞下产生的经典,通过分析文中所体现的清教主义思想与超验主义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从而更好的理解霍桑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张婉琪 《文教资料》2014,(36):118-120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他对于人类心灵的思考和对生活状态的探索。他一方面受到超验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本文通过霍桑在其短篇小说《人面石像》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矛盾,探讨其对超验主义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旧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中,社会分化不均衡和机会条件不均等形成了以弱势群体为代表的利益缺失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保障体系,对保障公民表达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穷人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平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穷人教育学,就是要将教育资源向基层和弱势群体倾斜,将教育立足于解决社会难题和矛盾,用教育公益性和教育公平性化解社会的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偏离了社会之"善"(不损害一人利益而反应和体现所有公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一味地追求"善的型"(生产力或者国民经济总量)这一问题。党和政府正是是站在历史的特殊发展阶段,对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总结和理论反思,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之善"标明了最终的路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频频发生,并对社会产生了不小的震荡。要消除这一新型冲突现象,就必须认识到"无直接利益冲突"不同于一般的利益冲突,有其自身的特征。而且应该清楚,它虽然也有一定的"正功能",但显现更多的却是其"负功能",只有全面地把握其特征与功能,追溯其产生根源与形成机制,才能寻找到医治这一社会病症的良方。  相似文献   

15.
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的各项改革都进入攻坚阶段.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信息传递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中国共产党能否发挥其政治优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增长,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之一就是要看其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优势能否得到充分地发挥.  相似文献   

16.
民国"黑幕"派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近代社会生活条件、思想文化潮流,传统与外来文化影响,作家的文学志趣与创作追求,读者层面及商界、出版界炒作诸因素皆发生作用.陆士谔的<政界之黑幕>与其社会小说的宗旨一致,抒发了作者郁郁不平之气与挽救颓丧世风的"救世"之苦心.  相似文献   

17.
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在今天的乡土中国仍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然而,当代乡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由“关系”到“身份”、“单位”,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使得“差序格局”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姻缘关系、拟似血缘关系与业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8.
苏共失去政权的事实,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执政党的地位要想巩固,就必须使自己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真正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持续促进和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能真正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能真正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根本利益,从而不断加强和巩固它赖以生存的民众基础,赢得大多数人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尊重社会公德”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于推进我们当前的“以德治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它有利于全社会正确估量道德的社会作用,重视并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从而处理好“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2)它有利于在“以德治国”中调整社会关系特别是调整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3)它有利于在“以德治国”中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和塑造,有利于改善党风和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0.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价值共识达成、制度安排科学的社会;社会转型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分化明显,利益矛盾突出,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