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鸠摩罗什和严复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大家,其译文各具特点。时代较早的鸠摩罗什译文比较直白,时间靠后的严复译文反倒典雅。本文指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两位翻译家对读者的关照。翻译理论上,两位翻译家都注意到了要让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翻译方法上,两位译者都各尽所能,照顾了心目中的读者;译名的厘定上,两位翻译家对译名的态度十分认真,采取多种方法,让读者理解源语的内涵。两位译者对读者如此关照,自有其深刻的原因。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翻译目的,原意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读者群,因此译文文风各异,两位译者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因而能自由地操控自己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潘亚丽 《海外英语》2012,(5):153-154,170
作为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两位的著名翻译家,竺法护和鸠摩罗什分别是翻译手法中直译和意译的代表。该文从两人所处的客观条件的不同对其翻译特点进行分析,以说明客观因素对译者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体现了译者个体接受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而其客体性突出体现在深受当时对译入文化的社会接受的影响。这种社会接受影响了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翻译目的、文本选择和翻译风格。鸠摩罗什对译作的社会接受的考虑也使他的译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接受。译者作为特殊读者的个体接受和具有强烈历史性的社会接受之间是一个互动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文章讨论了佛典翻译家鸠摩罗什的生平及其佛经翻译,指出:东汉以降,大量有关翻译的记载都与佛经翻译有关.  相似文献   

5.
佛经翻译,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久远而深刻的影响。鸠摩罗什与玄奘是佛经翻译史中的两位宗师。罗什崇尚绮丽,主张“依实出华”。玄奘提出了“五不翻”理论,他的译文确切流畅。二者分别代表了“意译”与“直译”两大派别。  相似文献   

6.
刘庆争 《考试周刊》2010,(37):25-26
译者的角色是读者与再作者的统一。作为读者,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原作;作为再作者,译者要在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前提下,将原文文本进行跨文化转换。本文通过分析文学翻译来探讨译者在文本的理解与翻译上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鸠摩罗什是我国东晋时期后秦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他颇具特色的翻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探索他的翻译活动,研究他的翻译思想,一方面是借鉴和学习,另一方面是开拓和创新,从而推动和促进我国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黛依丝》系法国作家法朗士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对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发生过较大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现代作家施蛰存创作中篇小说《鸠摩罗什》(载《新文艺》1929年9月号)。这种影响曾引起评论者关注,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文学研究者也做过一些研究,但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还不够。本文从比较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鸠摩罗什》与《黛依丝》在取材上确实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他们的笔下都塑造了一位大智僧人。巴弗奴斯是基督教传说中的一名著名隐修士,据传他曾感化了埃及名妓黛依丝。鸠摩罗什据史载是我国著名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而两位作家不是依照传说或史实给这两位信徒树碑立传,却把他们放在人世之中,注以血肉,灌以世俗之情感。无论是基督教传说中的信徒或是“深解法相、善娴阴阳”的大佛学家,在作者的笔下都属终生挣扎于灵肉冲突泥潭  相似文献   

9.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成功的翻译理论可以让翻译工作事半功倍。作者分析并总结钱钟书和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两位翻译家都认为成功译文的基石是"信",即译文一定要在符合译文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同时要让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从而达到与原文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影响佛经的传世因素很多,其中,佛经译者对译介方式的选择对译本传世存在影响.以《金刚经》为例,敦煌写本《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译本.本文从特点分析着手,对比了部分罗什本和玄奘本,结合罗什的中道思想,对罗什本《金刚经》的译者宣教倾向进行研究,发现《金刚经》罗什译本的流传原因,从译者角度来看,取决于译者的翻译手段和宣教思想,是属于译者的主体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眼于将原文看作“绝对标准”,主张译者应竭力摆脱主观性的控制,使译文忠实原文。这种传统的译论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按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行为,无论在理解或是对现时目标读者的关照上,译者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蕾 《文教资料》2008,(20):43-44
读者观照是翻译理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认为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译文读者在译文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关照读者,采取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这对于翻译中的对等的实现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回目翻译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被喻为中国十八世纪社会百科全书。多年来,中外译者都不遗余力地通过翻译将其介绍给西方读者。其中的优秀作品首推杨宪益与霍克思(Hawkes)两位翻译家的《红楼梦》英译本。他们的译文各有特色与侧重点,充分为我们展示了翻译的艺术。本文选取《红楼梦》回目翻译作为对比研究的切入点是由于其别具特色,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这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与翻译方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这对于提高我们对翻译作品的鉴赏能力,加深我们对翻译理论的认识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论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洁  李强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1):99-101,108
译者的角色是读者与再作者的统一。作为读者,译者介入翻译选材和原文文本的理解;作为再作者,译者在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前提下,将原文文本进行跨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56-157
鸠摩罗什作为佛法大师和翻译鼻祖为中国乃至整个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简要介绍了鸠摩罗什的生平以及探讨了他个人及其翻译于今人的三点启示:意译的翻译方法、谨慎严谨的翻译态度以及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17,(3):88-91
译者的文化身份影响其文化态度,决定其翻译策略的取向。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的译者文化身份兼具民族性和杂糅性,在英译《湘西散记》时,民族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促使他们大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传播中国特色本土文化;杂糅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使得他们以更开放的视角对待翻译,灵活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让部分译文更贴近西方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鸠摩罗什和圣·奥古斯丁是后秦和古罗马著名的翻译大师。二人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和建构了各自独特的艺术理念和主张,在翻译策略、风格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都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从宗教作品的翻译中总结经验,关注读者的接受能力,并在翻译实践中注意选用适合读者的风格等。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理论常被用来指导实践,翻译领域也不例外。在东西方包括中国翻译史上,许多有名的翻译家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翻译原则。泰特勒和严复就是代表。虽然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的翻译原则却非常相似。文章首先向读者介绍这两位伟人的翻译原则,然后对他们的原则做了简单的比较,最后从理论提出的背景、翻译的本质和逻各斯主义三个角度阐释了他们的翻译原则如此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现代翻译学的社会效益观为基点,通过对比鸠摩罗什的《妙法莲花经》和竺法护的《正法华经》,阐释鸠摩罗什译本体现的可读性,文风时尚性及文体适应性等三种审美再现原则;简要分析译文采用的模拟、对应、重构等审美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