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以无锡市5所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成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试图从体育社团与推动素质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当前我市大学生体育社团结构、特征、功能以及发展环境与制约因素,并对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进行诊断,通过诊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和办法,最终形成有特色的无锡市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是社团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健康发展,对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新建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文化建设入手,分析第二课堂活动,促进新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实践探索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特征,分析了制约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了上海交大学生体育社团学分制管理的实验研究,设计了以选修学分为杠杆、以专项运动为依托、以专项体育教师群体为主导、以爱好专项运动学生群体为主体的课内外一体化单项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对扩大学生体育人口,发展学生运动才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加快学校体育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是现代高等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应重视加强大学校园体育社团的建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的总体计划,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实践的平台,使大学生体育社团持续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大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展现才华、充分运用体育知识的实践平台。在学校体育教育日益注重“学以致用”、课内外整体结合的今天,有必要认真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学生体育社团注重体育实践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其不利因素和诸多负面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引导措施,有计划的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的总体计划,将体育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体育社团发挥着特殊的教育作用.根据中央有关教育文件精神,结合实际,进行了舞龙社团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与发展研究,详述了实践过程,总结了阶段成果,分析了遇到的问题,论述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对外交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指出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缺乏外在的延伸性,交流多限于校内,并且交流方式多限于友谊比赛、观摩学习和经验交流,资源匮乏是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瓶颈要素。并提出把社团文化的建设贯穿始终,形成社团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体育社团的民主化进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展示才华、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是高校共青团有效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社团为例,分析了社团发展现状和问题,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类院校大学生社团规范发展和分类引导提出了几点思考,探索适合高职类学生社团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周斌 《精武》2012,(31):67-67,69
伴随着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与实施,学生社团的作用与地位愈加明显与重要。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组织方式。本文从高职体育社团组织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着手,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旨在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健康、快速的发展,为发挥体育社团在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健康素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文献检索和资料整合修改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上海部分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提出以阳光体育为载体,在体育社团中引入阳光体育理念,有效构建大学生体育社团运行模式,健全和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使社团运行模式突破原有桎梏.  相似文献   

11.
崔柯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7-138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专注培养实用型人才,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满足社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凸显,很难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的体育知识,也要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职业技能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专业制定体育项目,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工作作铺垫。目前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及时改进,制定合理的措施,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运动项目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运动项目运作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开始凸显。承担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任务的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运动员(学生)培养工作亟待强化和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分析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传统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运动员(学生)的培养导向、身份定位、能力养成和培养设计等方面,探讨运动员(学生)培养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改革,强调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文化素养、良好身体素质的职业院校学生。篮球在我国具有很高的普及度,尤其是对男生来说,篮球已经成为了他们锻炼身体和日常休闲中最为普遍的一项运动。本文即在分析在高职篮球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作用的同时,探析在高职篮球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排舞作为一项新兴的休闲体育项目,集运动、娱乐、艺术于一体,简单易学,广受欢迎。大学生富有时代气息,更有一份激情和活力去学习和感受它。排舞为高校课余生活注入新的元素,并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协调人际关系都有积极的作用。文章从排舞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三方面即促进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促进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发展及推动着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进行了详细论述,突出排舞在丰富校园生活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体育文化内涵的同时对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影响的积极作用,并对其具体促进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座谈访问等方法,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目标不明确、不系统、操作性较差、不能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以及职业实践性目标设置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专业知识结构、职业指向与实践应用、发展与创新性、发展的不均衡性等方面,对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从理论层面具体到操作层面、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注重发展性目标的制定等策略来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及实践应用性,从而优化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各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国家、行业、企业、体育高职院校等各方面力量在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构建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以专业建设平台的构建为核心,结合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具有体育高职教育特色的发展模式,培养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服务的能够满足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融入社会能力的体育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试图分析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创新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实践教学提出建议:全面投入,夯实校内实训基地;挖掘社会资源,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完善实习实训奖惩制度,创新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成立由各方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实践法,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的理论研究,从服务的视角下开展实践活动,为充分利用学院的体育资源服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服务社会构建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研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表明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具有目标性。职业能力包括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培养过程中以职业能力作为导向引导教育改革制定相应的培养机制以及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此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是社会市场经济对体育专业人才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文献综述阐述国内外对此研究的现状,阐明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更具有目的性、趋向性。提出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全面深入的改革,探索体育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评价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