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科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官学的长期低迷,促进了书院的快速发展。在北宋的众多书院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最为有名,世人称其为"四大书院"。在这"四大书院"中,应天府书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它的辉煌成就使其获得了"四大书院"之首的美名。  相似文献   

2.
古代书院,当属南宋时期最为繁荣昌盛,比较著名的是被称之为"四大书院"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象山书院和丽泽书院,它们在其办学与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技能技巧,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致于其他书院也纷纷效仿学习,并逐渐形成了以"四大书院"为代表的教学方法论。这对于当今面临着众多困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无疑可以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清廷宣布我国古代书院改制为学堂110周年。岳麓书院为此积极筹备了一系列纪念性学术活动,再次掀起了学术界对古代书院研究的热潮。本刊特约岳麓书院四位专家分别从古代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的董事会制度、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书院改制对近代书院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撰写了四篇笔谈文章。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北宋四大书院"的说法颇有异见.最早的有范成大说与吕祖谦说,二人共说了七所,前者似为即兴之说,后者亦有自相矛盾之处.然而以大师讲学为确定四大书院之标准似更合理.近世复有"六书院"、"八书院"之说,其实北宋时大书院颇多,若以大师讲学论之,影响最大的应为睢阳、旴江、濂溪、嵩阳四所书院,或者加上泰山、徂傣、安定(胡瑗讲学昊中)、伊皋为八大书院.  相似文献   

5.
晚清的"新政"改革中,书院退出历史舞台。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教育实施所带来的弊端,引发人们对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的反思。书院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应时而生。同时,书院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资源,在"整理国故"运动中,备受学者重视,由此推动了书院研究的兴盛。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前期,书院研究达到顶峰。近代书院研究呈现出针对性强,现实意义突出;实证研究与计量研究并重;教育学家与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18,(6):87-90
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是处于明清两个朝代间最负盛名的书院之一。它的建筑及布局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成就,更是把徽文化"植"入其中,并"栽"进了徽州的山水之中,是活着的建筑,是建筑、文化、环境合一的经典之作。因此,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的建筑及布局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清廷宣布我国古代书院改制为学堂110周年。岳麓书院为此积极筹备了一系列纪念性学术活动,再次掀起了学术界对古代书院研究的热潮。本刊特约岳麓书院四位专家分别从古代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的董事会制度、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书院改制对近代书院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撰写了四篇笔谈文章。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宋代全国书院兴起,作为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府书院对北宋的教育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而师从于此又执教于此的范仲淹对书院有开创奠基之功.后人为纪念范仲淹在掌应天府书院和教学中的巨大贡献,自宋、元、明、清各代,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均保留着他当年的书院讲堂,办起了"范文正公讲院",并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有藏书楼.由此范仲淹与应天府书院的不解之缘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书院改制是指晚清"新政"时期对传统书院制度的改革。在清末"废书院,兴学堂"的浪潮中,贵州逐步完成了对大小书院的改制。书院改制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产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国内社会环境,是多种社会力量合成的产物。贵州书院改制不仅仅是贵州教育制度的变革,也是清末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96-100
广州书院文化是广府传统教育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发源于南宋晚期,以广州范围内出现第一间略具规模的书院——禺山书院为标志;逐渐形成于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以正德十二年陈献章入祀云谷书院为肇端;清朝中晚期,受益于阮元督粤重振岭南文教之风以及学海堂、菊坡精舍的建立,广州书院文化步入繁盛期;清末随着"书院改学堂"的新政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广州书院文化由此走向衰落并逐渐凋零。  相似文献   

11.
立志书院     
立志书院位于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茅盾故居东邻,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书院,清同治四年(1865)创办。  相似文献   

12.
天启五年(1625),诏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涉其名目者,以东林为中心,兼及首善、关中、江右、徽州等书院。主持者均入东林党籍,学术旨向皆问道东林,力主正学。密切的盟员关系,开放的学术交流,在生存抑或毁灭的党争大背景下,一扫王学之流弊,复揭程朱之中天。  相似文献   

13.
樊利华 《陕西教育》2009,(6):125-12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开始萌芽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它集学田、藏书、奉祀及关注时事为一体。我国书院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众多的书院中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南宋淳熙年间,白鹿洞书院还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是庐山国学,在白鹿洞书院的形成过程中李渤与朱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五代到现在白鹿洞书院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梁洋 《教师》2012,(32):125-128
清代是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邓洪波先生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顺治一康熙年间,为第一阶段,是书院的恢复发展期;雍正一乾隆年间,为第二阶段,是书院的全面大发展期;嘉庆一道光一成丰年间,为第三阶段,是相对低落期;同治一光绪年间,为第四阶段,是书院高速发展、快速变化,并最终改制期。城南书院在清代的发展历程大致与邓先生所论相同,不过也有自身的特点,即其每个阶段具体时间相对略晚。因为城南书院在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才得以恢复招生,起步晚于其他书院,因而一般书院的相对低落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相反却是城南书院的繁荣期。这一时期,城南书院真正成为省会书院,并有大批的人才从书院中涌现出来,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书院研究热。然而许多研究在书院研究上持双重标准,在界说书院时所持的是科学的标准,在研究过程中则放弃了这一标准,转而将书院等同于普通官立或私立教育机构。持双重标准的书院研究于书院研究无益,于借鉴书院经验进行教育改革无补。书院科学的界说当应有民间创办而非官办、承担着藏书、修书职能和高于蒙学诸要素;只有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标准,才是书院研究的出路,才可能取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到目前为止,研究宋代书院问题的学者很多,但是探讨的焦点多集中在宋代书院的官学化,四大书院研究或者同一地域之内书院的研究等方面,而对北宋与南宋之间书院对比分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论文从兴办书院的目的、书院发展的过程以及书院的授课内容三方面分析白鹿洞书院在北宋和南宋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不同特点.以便通过书院这个切入点窥见南北宋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对研究宋代教育史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本科教育组织模式,中国多所一流大学(原"985"工程大学)开展了书院制探索.从全国范围看,一流大学在书院的设置数量、学生覆盖面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一高校内部不同书院的管理也存在不同.一流大学书院按照管理模式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为"书院-学院"一体化模式,二为"书院-学院"双院制管理模式,三为学生社区模式.展望未来,中国高校书院制要注重对古代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书院制管理要进一步凸显"学生中心"的地位,书院制发展模式应多元并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院教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进,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代大学正结合西方住宿学院制进行书院制建设的尝试。书院精神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晶,其中"尊德行"的德育教育、"精思善疑"的求是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教育等教育性特点更是书院教育的精髓和灵魂。对古代书院精神的教育性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对书院精神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进一步有利于当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从中寻求启迪,汲取借鉴,形成重视学科交叉的通识教育、配备全方位指导的导师团队和构建师生融合的学术型社区等当代大学书院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9.
导师:现代书院的“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导师承载着书院建设者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书院的生活方式、引领书院追求"读书、修身"的境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业指导以及承担全人教育之责等作用,导师决定了"书院制"的生存与发展,是书院的"魂"。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就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提升书院导师的素质、提高书院导师任职条件、明确书院导师岗位职责、支持并依靠导师,同时把对导师的考核作为考核书院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学租是维持书院正常运行的主要经费来源,但清代书院学田在经营中问题重重。九江德安敷阳书院的学田在租佃中因田亩不实、田米不清、刁佃不惩及兑票不靖等原因,造成书院办学经费入不敷出,书院有名无实。虽然时人曾开出合田、内票、择人、专差、减课等对策,但依然无法挽救书院于咸丰四年化为乌有的命运。清代书院学田的经营不善,是导致书院兴废旋踵和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