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农家书屋建设是建设新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至今,陆续出现一些问题。文章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农家书屋建设为研究个案,剖析了限制农家书屋建设获取长足发展的不良因素,对农家书屋建设的良性发展提供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农家书屋与传统书屋的比较优势出发,在梳理国内外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好农家书屋数字资源内容建设,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农家书屋管理队伍、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推动电视阅读和手机阅读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罗雪 《图书馆界》2011,(3):77-79
以广西兴业县农家书屋建设状况为例,分析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农家书屋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文指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家书屋现状是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基础设施基本达标、图书更新缓慢、管理员能完成基本管理工作、书屋利用存在差异,并提出后书屋时代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即:用足用好国家财政拨款,使农家书屋持续发展有稳定的资金保障;成立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农家书屋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步伐;加强管理员培训及交流,提高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从"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和使用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家书屋创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福建省大田县农家书屋建设现状的介绍,阐述了当地农家书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维持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多种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赵蕊荣 《出版广角》2016,(11):42-44
目前,由于传统农家书屋的资源更新慢、利用率低等原因,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问题引发人们关注.本文从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现状与建设模式角度出发,探讨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的相关问题,以期给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以攀枝花市农家书屋为例,从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化、提高农民阅读意识、创新服务思路、实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农家书屋在西部地区的可行性发展模式,体现了思路创新对西部地区农家书屋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9.
针对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县级图书馆从硬件和软件上支持农家书屋建设,实现与农家书屋"同频共振"、联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农家书屋提档升级的重要途径,数字农家书屋成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全国已形成数量可观、模式类型多样的数字农家书屋.本文对当下众说纷纭的“数字农家书屋”作出确切的定义,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全国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着重对建设模式及适用范围作科学分类与分析,并提出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建立统一的数字内容资源平台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十三五”时期数字农家书屋的全面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在收集、利用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以适应数字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本世纪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同济大学图书馆为例,论述了对数字时代图书馆馆员进行分层次培训的思路和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估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分析了图书馆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出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以评促建,谋求发展,并探讨了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估指标制定的原则,提出了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估指标方案。  相似文献   

13.
泛在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态和发展模式。文章简要回顾泛在图书馆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认为当前我国泛在图书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泛在知识环境大背景下的泛在图书馆研究,泛在图书馆的概念、特点以及技术和理念阐释,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模式总结,泛在图书馆发展应用体系构建,学科馆员在泛在图书馆发展中的能力塑造以及影响泛在图书馆应用的关键性问题等方面。这些研究领域和代表性的观点对今后我国泛在图书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is mixed-methods study aims to characterize the appropriate structure of the academic librar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ccording to the perceptions of the faculty members who use the library and the academic librarians operating it. Two main issues were addressed: centralization versus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provision of physical versus virtual services. The study population included members of the facultie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ree academic institutions in Israel and academic librarians working in these institutions. Qualitative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20 faculty members and 15 librarians, while quantitative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filled by 191 faculty members and 50 librarians in the above-mentioned institutions. Analysis of these data reveal that faculty members generally prefer a concentration of materials—rather than decentralization—and they show a similar preference toward a faculty library model, a combined faculty/departmental library model, and a central library model. Similarly, the academic librarians prefer either faculty or combined faculty/department libraries, but their preference toward a central library model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faculty members. The decentralized, departmental library model was the least favored by both groups. In addit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oth the faculty members and the librarians appreciate the virtual services that the library provides as well as its physical presence, although fewer faculty members than librarians perceived the latter as an important role of the library. Taken together it appears that the preferred model for the academic librar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s of large, multidisciplinary libraries that contain materials from a variety of fields and provide comprehensive virtual services.  相似文献   

15.
注意力经济与图书馆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目前图书馆的公众注意力不如意的情况,指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图书馆员对经济条件的严重依赖以及图书馆内部的"形象工程"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图书馆注意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国内外新一轮关于图书馆消亡的讨论,结合笔者的微博调查,从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理论,阐述图书馆,特别是研究图书馆面对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主张以理性的思维看待图书馆的生存问题,客观地认知环境的变化,直面图书馆转型变革的挑战,积极地树立自身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职业的危机感,前瞻性地洞察发展趋势,能动地增强适变能力。提出必须通过确立融入数字化战略、嵌入教学科研过程、提供移动服务、创新学科服务,重新定义图书馆的发展战略,重新确立图书馆的职业特征,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置于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构建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与管理机制,重构适应数字环境的新型图书馆范式。  相似文献   

17.
"去职业化"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向。图书馆核心业务的转移与缺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非专业化、图书馆员自身职业精神的削弱等现象体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去职业化"问题。为防止高校图书馆"去职业化",有必要建立相关的图书馆法及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等制度,并重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核心业务。  相似文献   

18.
论馆员知识共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馆员知识共享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文章阐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和馆员知识共享,分析了影响馆员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馆员知识共享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青年馆员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馆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馆员的成才和图书馆组织目标的实现。概括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探讨了青年馆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从图书馆组织和馆员个人角度论述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王晓芹 《图书馆论坛》2007,27(1):154-156
详细分析了基层图书馆女性馆员的现状,阐述21世纪基层女性馆员应具备的素质,指出了提高基层女性馆员职业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紧迫性和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